川渝地区刚刚结束连续高温晴热天气,一些地方土壤结构松散,地表干裂,突如其来的拉尼娜现象也将给我省带来大量降水,造成部分区域出现极端天气,极易形成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段时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灾害事件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防汛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警示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压实责任,做好全方位保障工作。
入汛以来,我省一些地方经历持续降雨,面临极大的灾害风险。经过长时间应急备战,有的地方对可能到来的灾害产生了侥幸心理、倦怠情绪,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来度过危险,在应对上往往响应不及时或行动迟缓;有的地方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只管信息是否“发得出、送得到”,却不管是否“叫得应、叫得动”,对群众是否成功转移并不真正在乎。回想发生过的那些灾害事件,不难发现其中一些让人感到遗憾的现象,提前收到撤离通知,但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时,仍有群众待在家中,被山洪裹挟而失联;已经被转移至安置点,有的群众却因放心不下家中的鸡鸭鹅、牛羊兔,执意返回家的途中被突然爆发的泥石流夺去生命;预警的暴雨迟迟没有到来,群众无视劝阻偷偷跑回家中而遇难……
古人说“不立于危墙之下”,人人都懂要远离风险,但为何在防范风险的“最后一米”问题频出?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一旦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基层就要组织群众转移避险。但天气预报、风险预警表述模糊不清,基层只得尽可能扩大转移范围,才能避免出事后被追责。只是“狼来了”喊多了以后,群众就对预警失去了警觉,觉得留下也不一定会遇到灾害。有关部门在发布天气预报、风险预警时,要让基层看得明白,不能总是模糊地说东部、南部,要具体到哪个村、哪个山头,不然等喊“狼真来了”的时候,已经无人理会了。现在,安置点的生活保障已经很好了,一些地方甚至会发放补贴,但仍然拦不住有群众要离开。其实不难理解,群众辛苦劳动,最在乎的就是那一亩三分地上的庄稼,家中养的鸡鸭鹅、牛羊兔。搬进安置点,也意味着他们平时忙碌的生活顿时闲了下来,总忍不住回去看看那些东西还在不在。要解决好群众的后顾之忧,让群众在安置点住得好、住得安心。比如有的地方,党员干部成立突击队,在安全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帮群众取回重要物品,安置好喂养的家禽牲畜。同时可以抓住时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坝坝会、看电影等方式,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入脑入心,让群众明白每个人都是防灾减灾的第一责任人,时刻保持对潜在危险的警觉,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留给人们避险的时间极其有限,往往“一招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蜀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