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立足本县实际,按照“做优县级、做强片区、做活乡镇、做实村级”思路,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行一体化管理、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2022年,县域内就诊率9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9%。
一、坚持高位推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一是健全“一把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构建以分管县级领导牵头、相关县级领导协助、各相关单位党政“一把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协同性。建立医共体总院和片区医院党组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改革任务落实。二是完成“一张图”卫生健康规划。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调整、人口流向、群众就医习惯等因素,将6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为12个片区医院(医疗卫生次中心),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分别牵头成立第一、第二医共体,形成“2+12”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布局。三是实行“一体化”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内采取“编制分类核定、统筹使用”模式对医共体内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财务管理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统筹运营,实行医共体统一药品耗材管理,探索建立统一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采购价格、统一支付货款模式,实施集中带量采购,推动实现用药目录衔接、处方自由流动、同质化药学服务。
二、注重上下协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上引下沉”,推进服务专业化。总院通过院校合作、医联体支援、专科联盟合作等途径接好“三支天线”,先后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别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与四川省骨科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等组建不同学科类别专科联盟,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11个,柔性引进10余名硕博专家人才。开展人才技术“双下沉”,2020年以来向分院累计派出专家159人,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突出“医疗+”,推进服务多元化。深化医防融合,创新建立县级业务指导组—片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四级纵向指导、横向协作”运行模式,组建医共体内部家庭医生团队319支,实行“1+1+N”模式(至少1名县级或区域中心医院等专科医生+至少1名乡镇全科医生+若干护士、若干村医),推行网格化管理、团队化服务。2022年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88.43%、82.83%。深化医养结合,试点开展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特色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三是突出“同频共振”,推进服务同质化。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以病历、门诊、院感、护理、临床检验等为重点,定期开展质量控制,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质控意识和能力,推动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目前,已建成医疗同质化管理中心、院感控制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胸痛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卒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
三、强化全面协调,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县级医院,放大龙头引领效应,累计投资6.4亿元建设县人民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和县中医院的门诊住院医技综合大楼;集中打造医疗次中心,投资18个亿迁建9个片区医院、扩建3个片区医院;投资4个亿建设2个专科医院(渠县精神病医院、渠县肿瘤医院);建强医疗系统末梢神经,投资1.3亿元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35个,投资1520万元建成达标村卫生室110个,投资3.5亿余元购置CT等医疗设施设备。二是强化信息联动,加速推进资源共享。打造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各片区医院内门诊患者数、住院患者数、患者病案首页、公共卫生服务等数据共享,有力推进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2022年,全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3215例次,降低检查费用34.47万元,切实减轻患者负担。三是强化激励驱动,切实筑牢医疗网底。落实“两个允许”,探索施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推动绩效分配向关键岗位、有突出业绩、患者满意度高的一线业务骨干倾斜,向提供优质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务团队适当倾斜,提高其积极性。医院职工薪酬较改革前提升了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