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凉山州西昌市坚持以补短强弱为导向,找准切入点,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一是聚焦于提升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民族聚居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打通许多“断头路”,铺设现代通信网络,改善用电条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短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教育扶持,破解人才瓶颈。坚持“教育先行”战略,开展“三名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并通过派遣优秀教师、开设远程教育课程等方式,提升当地的教育质量。制定多项扶持政策,如助学金、奖学金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切入点,着力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因地制宜,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特别是在高山蔬菜、特色水果、民族手工艺品等领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加强市场对接、打造品牌效应,帮助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四是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支持民族文艺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团结,为实现共同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五是改善民生保障,夯实社会基础。以提升民族地区的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水平为切入点,大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确保民族地区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解决群众住房难题;通过扩展社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保待遇,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效地夯实民族地区的社会基础,增强各民族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六是推动干部培养,加强治理能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注重培养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提升其治理能力。通过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培训、选派优秀干部到民族地区任职和担任第一书记、鼓励本地人才参与基层治理等措施,逐步提升民族地区的治理水平,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