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
●“私人充电”场景主要在小区,但居民小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四川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迈入了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提升利用率、智能发展等均面临更高要求
今年6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提出要求:2025年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86万台,2030年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293万台。当前,四川已建成投运充电桩32万台、容量533万千瓦,对比看,6年后四川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增长要达到目前的9倍以上。
“充电基础设施既需要增加数量,也需要提高功率、利用率整体水平。”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君有感而发。截至6月,童君所在的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运营的公共充电桩达59.5万台,位居全国第一,市占率达19.06%。如何看待未来6年四川充电基础设施的倍增空间?川观智库与童君展开了对话。
在数量上找空间:“私人充电”将是主要增长点
四川要大量新增充电基础设施,至少未来3到5年,市场依然是在经济情况好的大城市。童君直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是跟着市场走的。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在哪,企业建设和运营就在哪,充电桩也集中在哪。“截至2023年底,成都平原和川南经济区充电基础设施占全省比例超过90%,其中63%集中在成都。”
大城市的市场也要一分为二来看——一个在“公”一个在“私”。“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将成为主要增长点。”童君和团队研判,成都现有的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足以应对未来5年内新增车辆的公共充电需求。“出租车、公交车、城市物流、特种作业车辆等公共运营服务的车辆,电动车已基本取代燃油车,所以这一块市场,车与桩基本形成平衡。”然而,私人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还在持续增长。
2023年四川新增电动汽车约34万台,其中私人电动汽车占比约80%。童君说,“综合考虑充电便捷性、经济性等因素,私人电动汽车用户普遍青睐私域的充电场景。‘私人充电’基础设施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此外,充电桩的增量市场还存在于特殊领域。随着超级快充、大功率电池等技术迅速发展,“特殊领域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诸如高速公路、旅游公路沿线服务区、机场和高铁枢纽站等特定领域和场景,电动汽车用户快速充电需求尤为强烈,超级快充等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同时,童君提出了她的顾虑。一方面,“私人充电”场景主要在小区,但居民小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她表示,尤其在大城市的建成区,小区车位的权属和管理复杂、数量紧缺,还受电力负荷的限制。此前,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统建统服”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但童君仍感到落地实施还存在问题,比如四川有些市的行业主管部门,未出台居民小区“统建统服”相关政策指导和明确的支持措施。另一方面,特殊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线路长,点位分散,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且难,民企不是太敢承担”。
在质效上找空间:推动车网融合互动提升利用率
《规划》显示,2023年全省充电基础设施的年平均时长利用率7.8%,年平均功率利用率3.99%,这反映,四川充电桩的整体利用率偏低。根据多份行业报告的总结,充电基础设施的年平均时长利用率超过10%后,充电桩企业才能跨越盈亏平衡线。在童君看来,四川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迈入了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提升利用率、智能发展等均面临更高要求。
“看未来,车网融合互动是发展的重要方向。”童君解释,车网融合互动是指车辆、电网、充电网以及未来的新能源网络之间的协同互动。这意味着,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能源交互的纽带,通过充电基础设施“电能可以在车辆之间自如地流动,有需要时可以供应电能,而不需要时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回馈到电网中”,这样电动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移动储能载体,可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放电返送电网,促进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平衡。
从技术层面来讲,车网融合互动实现后,可以对电能实施时空调度,用较低的总功率满足更大规模的车辆同时充电,提高单个充电口的利用率。并且,通过智能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充电基础设施能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虚拟电厂等项目。包括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兼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所所长赵勇等专家曾撰文认为,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亿辆,每辆车按100千瓦时电量计算,假设30%参与互动调节,调节能力将超过30亿千瓦时,相当于全社会日平均用电量的10%。就在2023年底,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4部门正式发布《四川省2024年省内电力市场交易总体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车网互动示范项目作为新型主体参与电力交易。
为推动质效升级,童君也建议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扶持。比如,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可对充电场站的备案制度有更灵活的规定。“充电场站通常以单一场站进行立项、备案。一个单一场站规模不同导致成本从几千元到几千万元都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传统的基建,单个场站或许规模极小,目前又尚无项目打捆开展规模化融资的创新政策,银行难以据此评估充电基础设施的项目经营收益和风险,也较难适配原有老基建的优惠项目贷款政策。在她看来,充电场站的备案模式,应考虑新基建的特性,如规模跨度大,也可能有规模大小的变动,比传统基建灵活性强,可匹配更灵活的新基建备案机制,以降低项目的融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