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海
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用电负荷极易出现大幅增长,今夏四川用电负荷甚至可能超过去年夏天的负荷极值(6500万千瓦)。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我国西南地区东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并伴随阶段性高温过程。炎炎夏日,四川电网很大一部分高峰用电负荷来自空调等,而这类负荷受限于建筑保温、负荷控制、激励机制、民众意识等因素,难以大规模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调度平衡。据四川能源监管办预测,今年四川电网迎峰度夏期间用电负荷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整体呈现“全省紧平衡、高峰有缺口”特点,高峰时段存在电力缺口约750万千瓦,较去年的极端缺电状况有所缓解。
成都大运会举办期与迎峰度夏关键期高度重叠,对四川省电力保供提出极高要求,要寻求高效经济应对电力短缺风险的措施组合,做好保供工作。短期来看,四川省首先需要调动水电与火电的支撑性发电能力,做好与受端省份的输电计划协商,尽力争取本地留存电量;加强本地电煤采购储存管理和火电机组检修安排,在用电高峰时期顶峰发电;同时要发挥新能源发电、综合能源系统等资源的补充作用,做到应发尽发、应用尽用。
其次是争取入川电力支援,此次四川电力紧张状况较去年极端情况有所缓解,获取到的应急电力支援难以做到线路满功率输电,但入川通道数量增多也意味着可争取的支援空间增大。然后是有序安排错峰、避峰、限产、限电工作,加大需求侧管理力度,优先保障民生、公共和安全生产用电,压减高耗能行业和非必要用能用电;鼓励民众节约用电,在负荷高峰时期适当降低舒适度要求,缓解高峰时期用电压力。最后是做好电力应急预案,加强电力巡视与抢险工作,减少持续高温、集中用电等因素造成的供电设备损坏,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快速响应、应急抢险、恢复重建等全方位处置方案。
长期来看,四川要立足区域资源环境特征,建设适应极端气候风险的新型电力系统。例如,利用自身水电资源优势,通过多能互补和联合调度,将快速发展的新能源发电“等效”为可控电源,提升供电可靠性;发挥大电网平台优势,通过双向互济、应急电力适度截留等方式,加强极端事件发生时输电通道对本地的应急保供作用,并将外送协议逐渐纳入到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借助市场力量来调配资源;完善需求响应资源库、时序响应资源清单和相应补偿机制,以激励引导方式开发需求侧经济可调节负荷规模潜力,例如大工业潜力为20%、一般工商业为25%、居民用电为10%到20%,形成平衡电力供需的优势资源;借助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氢储能、抽水蓄能等多元储能业态,与灵活火电和需求侧资源形成多时间尺度的保供资源体系基础。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