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不放松,凉山发总攻:
今年将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

  • 2020年03月09日 11时49分
  • 来源: 川报视察
  • 【字体:
  •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09日13版)

    今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将发起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地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进一步强化扶贫队伍,既做好激励,也严管实督;扶志又扶智,把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摆在突出位置。

    迎着春日暖阳,端起草料,走进牛舍,使劲儿倒入食槽,彝族汉子吉好也求累得满脸通红,说起话来却底气十足。“去年家里人均收入1.3万元,今年再养两箱蜂、添两头牛犊,收入还能涨!”

    吉好也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村民。2016年他家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依靠畜禽养殖,这几年收入翻了几番。如今,他起早贪黑干劲更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我们更要加油干!”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吉好也求家拉家常、问收入。总书记在三河村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两年多来,凉山州“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已实现34.1万贫困人口脱贫、81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初的11%降至4%。今年,凉山州发起脱贫攻坚战的总攻,目标直指全面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

    下绣花功夫

    施策更精准

    “盖上地膜,每亩地每季能多收200斤马铃薯。”走进美姑县候播乃拖乡瓦基村,遇到驻村干部姚宗成正和村民一起铺地膜。

    去年6月到村后,姚宗成一项项破解影响村民增收的难题:通村路没有资金,他努力帮忙协调;村幼教点缺少文具,他向原单位募捐……

    当地海拔高,村民种植的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因昼夜温差大被冻伤。怎么办?姚宗成的答案是下绣花功夫——为村里申请来农用地膜经费,精准解决贫困户种植难题。

    吴成湘也在下绣花功夫。他是中建二局派驻盐源县的新房质量巡检员,一年来巡检了15个乡镇364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新房。

    “以前散居在泸沽湖边,住着土坯房,守着两亩地过穷日子。多亏你们帮忙建了新家!”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村民徐超手拿砂纸,不到5分钟就打磨出一件木质手工艺品,“新居就在泸沽湖边,交通方便游客多。我帮忙给附近企业做工艺品,一天进账100元。”

    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去年初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舍垮村村民从土坯房住进靠近湖边景区的砖墙瓦房,加工工艺品、划渡船、种地、做导游,一年下来,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这绣花功夫里也有我的一针一线。”吴成湘自豪地说。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为7.44万户,覆盖全州贫困人口的36.4%。各个搬迁点均配套建设了村级活动场所、卫生室、幼教点等设施,结合各村实际规划配套产业,把精准扶贫做细做实。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要求,四川近期已对凉山州7个未摘帽贫困县和300个未退出的贫困村开展挂牌督战。四川省委主要领导表示,用绣花功夫做精准文章,才能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强扶贫队伍

    攻坚更有力

    “北川县曾靠种植青花椒带动致富,木里县的气候土壤相似,应该也能种。”2018年6月,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脱贫摘帽。就在第二天,北川县陈家坝镇副镇长肖林被派往凉山州木里县茶布朗镇挂职。他带到木里县的几包青花椒种子,试种后长势喜人。全镇决定今年扩大种植规模,挂果后能带动相关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2018年,四川省委在已派帮扶人员的基础上,增派3500多人,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与此同时,省内相对发达的市县对口为凉山州深度贫困县派出教师、医生和志愿者等近6000人。

    成都市新津县疾控中心的蒲建明,被派往昭觉县塘且乡以火补且村。发挥专业优势,他发现该村因病致贫村民较多,而“病根”多在于这里的人畜混居方式。

    蒲建明想出点子——他从乡镇上请来文化队,将人畜混居的危害编成小品在村里巡演。“一开始反响不大,当演到第五场时,所有村民都表示愿意为牲畜搭建专门的窝棚,村民住家开始干净起来。”蒲建明告诉记者,“接下来,还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以火补且村移风易俗。”

    干部用心帮,组织给激励。2015年,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副调研员李振到金阳县丙乙底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后,被重用为局机关纪委副书记。四川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凉山的驻村干部,已有1000多人获得提拔重用。

    既厚爱有加,也严管实督。2019年,凉山州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立案查处案件983件,党政纪处分755人,移送司法机关50人,包括10名违规的县处级干部被严肃处理。

    扶志又扶智

    脱贫更有底

    刚开春,金阳县丙底乡打古洛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归还”仪式:一年前,对口帮扶该村的凉山州军分区机关,投入30余万元为20户贫困户购买了130头种羊。如今,贫困户留下新产的羊羔,将所有种羊归还。这些种羊又会被“借”给其他贫困户。“一年新添了5只小羊羔,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村民吉克干劲更足,“以后再多养一些,每年收入两三万元没问题。”

    走进布拖县特木里镇特木里村,村口大棚种植的西红柿,红彤彤的惹人喜爱。村民阿布舍日刚从大棚里干完活出来,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最近防控疫情,村里夜校没开课。张书记在微信群里发了很多农技视频。我每天自学一段,跟上课效果差不多。”

    正在一旁的村第一书记张振华告诉记者,这些西红柿是村民根据夜校课程,自学摸索着种的,今年丰收后,平均一亩地能收入4000多元。“越来越多的彝族乡亲,从‘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

    精准脱贫,不仅要物质帮扶,更要观念提升;既扶志,也扶智。两年多来,凉山州把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摆在突出位置,投入约3.8亿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全州近1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员轮训。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凉山州幼教点在农村已实现全覆盖,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35%和94.51%。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不放松,凉山发总攻:
    今年将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

  • 2020年03月09日 11时49分
  • 来源: 川报视察
  •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09日13版)

    今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将发起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地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进一步强化扶贫队伍,既做好激励,也严管实督;扶志又扶智,把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摆在突出位置。

    迎着春日暖阳,端起草料,走进牛舍,使劲儿倒入食槽,彝族汉子吉好也求累得满脸通红,说起话来却底气十足。“去年家里人均收入1.3万元,今年再养两箱蜂、添两头牛犊,收入还能涨!”

    吉好也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村民。2016年他家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依靠畜禽养殖,这几年收入翻了几番。如今,他起早贪黑干劲更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我们更要加油干!”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吉好也求家拉家常、问收入。总书记在三河村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两年多来,凉山州“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已实现34.1万贫困人口脱贫、81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初的11%降至4%。今年,凉山州发起脱贫攻坚战的总攻,目标直指全面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

    下绣花功夫

    施策更精准

    “盖上地膜,每亩地每季能多收200斤马铃薯。”走进美姑县候播乃拖乡瓦基村,遇到驻村干部姚宗成正和村民一起铺地膜。

    去年6月到村后,姚宗成一项项破解影响村民增收的难题:通村路没有资金,他努力帮忙协调;村幼教点缺少文具,他向原单位募捐……

    当地海拔高,村民种植的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因昼夜温差大被冻伤。怎么办?姚宗成的答案是下绣花功夫——为村里申请来农用地膜经费,精准解决贫困户种植难题。

    吴成湘也在下绣花功夫。他是中建二局派驻盐源县的新房质量巡检员,一年来巡检了15个乡镇364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新房。

    “以前散居在泸沽湖边,住着土坯房,守着两亩地过穷日子。多亏你们帮忙建了新家!”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村民徐超手拿砂纸,不到5分钟就打磨出一件木质手工艺品,“新居就在泸沽湖边,交通方便游客多。我帮忙给附近企业做工艺品,一天进账100元。”

    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去年初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舍垮村村民从土坯房住进靠近湖边景区的砖墙瓦房,加工工艺品、划渡船、种地、做导游,一年下来,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这绣花功夫里也有我的一针一线。”吴成湘自豪地说。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为7.44万户,覆盖全州贫困人口的36.4%。各个搬迁点均配套建设了村级活动场所、卫生室、幼教点等设施,结合各村实际规划配套产业,把精准扶贫做细做实。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要求,四川近期已对凉山州7个未摘帽贫困县和300个未退出的贫困村开展挂牌督战。四川省委主要领导表示,用绣花功夫做精准文章,才能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强扶贫队伍

    攻坚更有力

    “北川县曾靠种植青花椒带动致富,木里县的气候土壤相似,应该也能种。”2018年6月,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脱贫摘帽。就在第二天,北川县陈家坝镇副镇长肖林被派往凉山州木里县茶布朗镇挂职。他带到木里县的几包青花椒种子,试种后长势喜人。全镇决定今年扩大种植规模,挂果后能带动相关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2018年,四川省委在已派帮扶人员的基础上,增派3500多人,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与此同时,省内相对发达的市县对口为凉山州深度贫困县派出教师、医生和志愿者等近6000人。

    成都市新津县疾控中心的蒲建明,被派往昭觉县塘且乡以火补且村。发挥专业优势,他发现该村因病致贫村民较多,而“病根”多在于这里的人畜混居方式。

    蒲建明想出点子——他从乡镇上请来文化队,将人畜混居的危害编成小品在村里巡演。“一开始反响不大,当演到第五场时,所有村民都表示愿意为牲畜搭建专门的窝棚,村民住家开始干净起来。”蒲建明告诉记者,“接下来,还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以火补且村移风易俗。”

    干部用心帮,组织给激励。2015年,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副调研员李振到金阳县丙乙底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后,被重用为局机关纪委副书记。四川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凉山的驻村干部,已有1000多人获得提拔重用。

    既厚爱有加,也严管实督。2019年,凉山州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立案查处案件983件,党政纪处分755人,移送司法机关50人,包括10名违规的县处级干部被严肃处理。

    扶志又扶智

    脱贫更有底

    刚开春,金阳县丙底乡打古洛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归还”仪式:一年前,对口帮扶该村的凉山州军分区机关,投入30余万元为20户贫困户购买了130头种羊。如今,贫困户留下新产的羊羔,将所有种羊归还。这些种羊又会被“借”给其他贫困户。“一年新添了5只小羊羔,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村民吉克干劲更足,“以后再多养一些,每年收入两三万元没问题。”

    走进布拖县特木里镇特木里村,村口大棚种植的西红柿,红彤彤的惹人喜爱。村民阿布舍日刚从大棚里干完活出来,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最近防控疫情,村里夜校没开课。张书记在微信群里发了很多农技视频。我每天自学一段,跟上课效果差不多。”

    正在一旁的村第一书记张振华告诉记者,这些西红柿是村民根据夜校课程,自学摸索着种的,今年丰收后,平均一亩地能收入4000多元。“越来越多的彝族乡亲,从‘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

    精准脱贫,不仅要物质帮扶,更要观念提升;既扶志,也扶智。两年多来,凉山州把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摆在突出位置,投入约3.8亿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全州近1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员轮训。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凉山州幼教点在农村已实现全覆盖,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35%和94.51%。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