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人泸州行 竟“穿越”回《三生三世》
大家是否还记得这部剧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曾在宝岛掀起收视狂潮
这一次
第二季“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人
集体“穿越”回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感受剧中独特的泸州人文风情
“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描绘的是民国时期泸州东南边一座城镇——分水岭镇制作油纸伞的盛况。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则道出了酒城泸州的另一件历史馈赠——非遗酿酒工艺。
11月6日,“掌上蜀show第二季·两岸新媒体体验采访活动”采访团在泸州开启了一程非遗“穿越”之旅。
传统纸伞化上新妆
深秋时节,微微细雨,淡淡桐油味,位于泸州江阳区的分水岭古镇平添了一抹深邃韵味。采访团一行循着街边彩色纸伞装饰,来到油纸伞博物馆。
非遗文化传承人毕六福为采访团讲解分水油纸伞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400多年历史,当地人赋予它除刮风下雨遮阳以外更多寓意:婚丧嫁娶的“保护伞”、教育少年“人如伞骨,骨正不腐”……
毕六福祖辈制伞,传习至他这一辈已整整6代。讲起分水油纸伞的特色,他头头是道:分水油纸伞由竹、木、纸全手工制成,不含任何金属物;能经受5级大风,伞骨可反复使用3000次以上不变形;双层用纸工艺,经久耐用;伞面刷有绿色环保的桐油,日晒雨淋都不会破裂、褪色、变形;印有传统石印彩花图案……而这些的背后,则是百年坚守、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是“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伞”的风尚。
博物馆工坊内,采访团两人一组体验网编,这是制作伞面的其中一道工序。“手工油纸伞制作有100多道工序。”讲解员介绍,光伞骨和伞柄就有刨竹青、烘烤、打孔等工序,还必须选用楠竹,一样不能马虎。她解释,因为老祖宗留下很多硬性标准,比如收撑伞,必须做到不起顶,不冲槽,不断线。
掌握基本原理后,一行人开始上手,一手拿线管串线,一手拿工具控制批子(长伞骨)间的距离。“好难,好难做到平均。”台湾资深旅游部落客、旅游作家妮可鲁直言,“手指还要压住线头,特别不容易灵活控制,老师要求绕5圈,我只绕了半圈,第一圈最难。”
据悉,最早的分水岭油纸伞为单一红色伞,逐步发展为手工绘画伞、石印油纸伞,如今的油纸伞还嫁接了时尚元素,引入彩色印图,既增加艺术品质又增强文化附加值。
过去鼎盛时期,分水岭伞业匠人超千人,今天在政府大力倡导与支持下,从事油纸伞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人也逐渐增多,很多年轻人加入这门行当。2008年分水油纸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台湾青年、海峡飞虹中文网特约新媒体人蔡佩颖换上汉服,在细雨中体验了一把“撑着油纸伞姑娘”。
台湾青年、华夏经纬网特约新媒体人施子涵一开始有些不相信纸伞可以防水,“听着老师傅介绍了原理,也觉得不可思议。一把伞要经历选材、除湿、防潮、上色、上油等,已经不仅是一把伞,更是技艺、艺术的传承。”“想要好好收藏一把。”她称。
老窖白酒与现代相遇
与分水油纸伞起源时间相当,泸州酿酒龙脉“1573国宝窖池群”距今也有400多年了,它是泸州城内成簇分布的1619口百年以上窖池中最负盛名的。
“风过泸州飘酒香”,站在国宝窖池群外仿似已醉。核心酿酒车间内,大小不一的古窖池错落排列,上方覆着厚厚的黄泥。“左边是明朝老窖池,右边是清朝老窖池,总共154口。”讲解员讲解,“现场工作人员推车里装的是酒糟,他们正在手工酿酒,酒桶里流出来的就是原浆酒,平均有60多度,经洞藏勾兑后才会上市。”
几百年间,茅屋酿酒作坊整合升级成砖墙车间,古法手工酿酒技艺却传承23代至今。起窖、拌料、蒸馏、上甑、摊晾、入窖、封窖……川南糯红高粱碾碎发酵蒸馏后,一部分又会重新进入窖池,如此交替循环数载,“窖越老,酒越好”。
品尝刚烤出的原浆酒,竟是热呼呼的,采访团成员沉浸于美酒世界中,连连点赞。台湾青年、海峡飞虹中文网特约新媒体人沈宏叡评价:“很顺,浓香正宗。”
白酒酿造最后一步勾兑,到底何如?采访团在品鉴师指导下亲手勾调了酒品小样。先将基础酒倒入酒杯,观色、闻香、品尝,这是调酒的第一步。其后洗净器皿,先调和基础酒50ml,比例按自己喜好,倒入摇瓶均匀摇晃20秒,品尝后再根据喜好利用注射针筒滴定调味酒升华酒体,或综合醇甜细腻、或丰满醇厚、或雅韵留香,“要记住,调味酒用量不宜多,只需要万分之一,点滴即可。”品鉴师提醒道。
台湾青年、海峡飞虹中文网特约新媒体人蔡佩颖一不小心加了4滴丰满醇厚调味酒,“一口就喝到了厚重感。”她感叹,“没想到白酒勾兑原来这么复杂,不一样的基础酒加上不一样的调味酒,味道差别还挺大。”“传承很难能可贵,是一种平衡,需要静,他们给饮酒带来了很多文化。”
离开泸州老窖前,采访团品鉴了中式特调鸡尾酒,山楂酸甜口感综合了白酒的辣口,好评一片,两岸新媒体人齐赞:脑洞大开的混搭法对白酒也很受用,传承中的创新可以刷新更多人对白酒的认知,将助推白酒更好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