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人show千年盐都风采 从“井盐匠艺”探寻民族精神
盐是自贡的另一张名片,这座城市因盐设市,从境内名井“自流井”和“贡井”井名中各取第一个字,而成“自贡”。11月4日下午,第二季“掌上蜀show”两岸自媒体体验采访团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燊海井,一睹千年盐都风采,从井盐文化探寻民族精神,深感“工匠智慧精神让人佩服。”
盐业历史博物馆读井盐“史诗”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坐落于一栋古建筑群内,深秋绵绵细雨顺飞檐斗拱滴落天井池渊,点起层层涟漪,采访团成员纷纷举起摄影器材,记录这古色古香。
沿石阶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铜色“盐工凿井”雕塑,一位身材魁梧的盐工,手握凿井钻头正用力凿向脸盆大小的井口,四川2000年井盐文明史诗从这里来读。
中国盐产区位图,井盐和海盐的区别,盐工如何提盐,有哪些凿井、修治、采卤输卤技术……采访团结合语音讲解和图文描述,逐一了解;通过卓筒井、天车井架等模型演示,以及多件古代凿井、采卤工具展示,领会“盐井从大口浅井到小口深井发展”“竹篮如何可以打水”“翘扁担有何省力妙法”等知识。
进入博物馆前,讲解员给采访团布置了一项特别“任务”——在博物馆内寻找代表自贡的建筑物模型。一番聆听、研究与探讨后,采访团成员成功找到了答案——天车井架,最多时曾经布自贡全市逾13000口。
“收获特别多,博物馆里尽是生活中的小科学。”台湾青年、海峡飞虹中文网特约新媒体人沈宏叡有感,“无论是古代凿井、采卤还是制盐,都运用了很多物理课本上的力学知识,老祖宗的智慧让人佩服。”他称,“古时自贡盐业商机多,一人从事制盐业便可养活全家,而现在制盐已被机械代工,也能看出时代的变化。”
燊海井观古法制盐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制盐已代替大多数手工生产方式,但在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至今仍保留着千年的传统手工制盐。
造访燊海井探秘手工制盐,第一眼便及高达18.4米的“天车”井架,竖于井口,提捞汲卤。不远处,便是古时汲卤的动力来源——大车,带动天车链接的一根竹筒深入井中,汲卤而出,由盐工挑至灶房制盐。
盐工汲起一汪卤水,采访团成员纷纷好奇蘸指而尝,扁扁嘴:“有点咸。”“水质深色。”“还有些天然气味道。”原来,深井每天喷出黑卤外,还能产天然气,用于烧盐。“虽然有点咸,却并不难吃,层次很丰富。”台湾资深旅游部落客、旅游作家妮可鲁惊叹道,“采卤水时还会产生天然气,输送到灶房供生活煮盐使用,循环使用环保,物尽其用。”
循着输卤管道,采访团寻进灶房,盐工正守着8口圆锅等待“开锅”。古法制盐将卤水烧热,加入黄豆豆浆边煮边去杂质。一锅卤水经七八个小时熬煮,水分挥发后结成盐晶体,再过滤、定型,下渣盐、铲盐,最后淋盐、验盐、晒盐。
下午5时准时“起锅”,采访团近距离守候着。“以前见过制醋、制酒,第一次见制盐。”华夏经纬网记者徐亚旻说道,“没想到传统制盐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古法制盐技艺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坚韧和执着的民族精神,自贡盐工的‘工匠精神’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