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全新产业布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迎来的重大机遇——
需进一步破除要素制约释放发展动能
需进一步破除要素制约释放发展动能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城市群发展,既可以培育产业,也可以拉动内需。未来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哪些区域将迎来全新“风口”?川观智库采访了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等专家。
专家名片
肖金成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
骆 玲 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玫晓 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所所长、高级经济师
杨志远 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许 彦 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主要观点
●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围绕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积极争取国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布局在本地
●成渝中部地区的城市需要通过全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构来形成新的动力源,继而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工
●把握好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在破除要素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全新产业布局 带来城市发展新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哪些区域将面临全新机遇?针对这个问题,受访专家认为,不同“级别”的城市面临的机遇不同。
对核心城市而言,机遇来自能级定位再提升。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依托核心城市,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维度看,重庆、成都包括绵阳都需要提升能级定位。评价城市能级包括现代化水平、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影响力等维度,这里的能级提升更多指的是要优化经济结构,也意味着产业再升级。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许彦认为,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领域,重庆、成都、绵阳的优先布局,将形成示范效应,逐步培育形成新的动力源。
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带来战略机遇。此前,四川已印发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建设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正在成为国内多个省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发展,战略意义较大。从区域层面看,有了政策支持,有望吸引更多重大生产力项目布局。具体到产业层面,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张玫晓认为,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积极争取国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布局在本地。
在这些城市中,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杨志远特别提到南充。他认为,川东北地区发展落差较大,具备很多发展空间,尤其是南充,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过程中,具备很大潜力。从战略位置看,川东北地区是四川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区域,也是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必经之地,依托通道打造关键物流枢纽,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形成承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核心经济区域,具有战略上的必要性;从要素保障看,南充是四川人口第二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500万,工业发展历史积淀厚重,川东北的天然气储备丰富、潜在可开发量较多。这些条件有助于南充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吸引重大生产力布局落地,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
成渝中部地区的城市机遇来自产业链重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直面临中部塌陷问题,和过去两地产业高度同质化有关,针对这些“成熟”产业,中部地区只做产业配套,无论利润还是规模,很难再上台阶。因此,成渝中部地区的城市需要通过全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构来形成新的动力源,继而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工。许彦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形成一个产业走廊,成都、重庆进行整车生产,遂宁、宜宾配套动力电池等。成都、重庆、内江等地还可以针对氢能源形成一个产业走廊。张玫晓认为,资阳、遂宁、内江3个市,得益于多重区域政策机遇叠加,有望吸引更多生产力布局。
此外,肖金成认为,在四川省的其他地方,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解决人口分布不合理,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拉动内需。四川省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包括巴中、广元、雅安、西昌、康定、马尔康等区域中心城市都有比较大的腹地,对于周边人口也有吸附能力,这些城市规模扩大了,才能带动周边发展,也能集聚扩大区域消费市场。
把握发展机遇 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
怎么把握好新的发展机遇?多位专家都提到规划引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地要明确在城市群中的优势和定位,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产业互补和人才流动规划,确保城市群系统的有序和高效运行。规划之外,也需要看到目前制约发展的痛点,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从而释放发展效能。
在具体操作层面,专家们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破除要素制约。川渝地区面临人口分布极化与土地、用能、环保等要素约束趋紧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多渠道破解项目要素制约。受访的多位专家提到,需要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区域内资本、技术、人才、数据、能源等生产要素流动,释放发展动能。基于此,要在跨省域运行管理、要素保障等方面创造更多的类似川渝高竹新区“试验田”成果经验,通过做好区域(产业)战略规划,增强区域政策取向一致性。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骆玲建议,针对要素趋紧问题,要通过向上争取指标、风光新能源置换等方式,促使更多水电或天然气增量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纳与转化;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局域网(独立供电系统),就地配套建设清洁能源无碳制造加工园区、绿色能源转化产业战略基地。
产业协同发展。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紧迫,应实质性建立产业链和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加速形成“成渝研发、总部+市县区制造”等创新模式。川渝市场一体化,要基于城市间比较优势、市场优势进行资源匹配,这需要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许彦认为,要探索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通过政府引导(产业基金模式等)新兴产业发展,避免市场失灵和无序竞争,再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坚持开放与改革。既要区域内加强合作开放,也要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要加强开放物流枢纽中心建设,比如南充、达州,可乘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实现更多四川产品走出国门。区域内部,要推动次区域合作,比如川南渝西各市(区)的合作,“每个次区域合作区都应统一规划,健全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如利益分享机制、要素有序流动机制、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等。”肖金成指出。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市场环境、全新的经营主体群体,各地要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协同、协作发展,进一步健全协作利益链接机制、夯实跨区域合作载体、探索新合作模式等。杨志远认为,一个城市若能抓住改革破题先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走在前列,就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把握新机遇、拓展新空间。
培育省内新增长极。新的省内增长极不仅自身发展潜力巨大,还能为传统优势地区创造广阔的需求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离不开软硬环境的改善。不断改善包括对外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政策支持、法治思维、政府服务等在内的软硬环境才能不断吸引投资、吸附人口、做大经济规模、提升城市能级,但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培育新增长极,就需要在一个城市的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进行小范围“培育优化”,更好地集聚产业。对于很多城市而言,通过该路径可以更容易培育新增长极。站在四川维度看,骆玲建议依托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平台,着力建设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别合作园区;持续推动川浙、鲁渝等东西部协作共建纺织服装等产业园区。(川观智库研究员 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