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
全面实现四川藏区贫困县脱贫摘帽

  • 2019年09月06日 07时24分
  • 来源: 学习时报
  • 【字体:

  • 9月6日,《学习时报》头版头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有专论”栏目刊载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的署名文章《全面实现四川藏区贫困县脱贫摘帽》,今日予以转载:

    全面实现四川藏区贫困县脱贫摘帽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 尹力

    四川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总人口217万,其中藏族占73%,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四川藏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且分布较散,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脱贫攻坚战的任务艰巨繁重。截至2013年底,有贫困县32个、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36万,贫困发生率20.1%。近年来,我们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推动藏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全省藏区已累计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1758个贫困村退出、3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2019年将实现剩下的1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第一,强化政治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为“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使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四川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检验,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摆在事关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治藏、稳藏、兴藏的重要位置,纳入全省工作大局谋划部署推动。

    第二,建强“攻坚队”。要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打赢四川藏区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和责任落实。四川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藏区贫困乡村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分别落实1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藏区32个贫困县,从省直机关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藏区贫困县挂任专职副书记、统筹选派机关干部挂任重点乡镇党委副书记,全覆盖落实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的“五个一”帮扶力量。目前,藏区6300余名驻村帮扶干部忠诚担当、奋战一线,形成了决战决胜的良好态势。省委、省政府系统研究谋划,编制实施藏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将藏区32个县全部纳入深度贫困县予以支持。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州、县、乡、村四级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民族宗教和经济发展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党员、基层干部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保护和调动扶贫干部的积极性,既让他们真正能扑下身子同藏区群众一起干、干出成效,又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四川藏区有了一支善打硬仗的攻坚队伍,本土的一些干部已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多面手”,外来帮扶的干部回去后也成了“藏区通”。

    第三,练好“精准功”。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四川藏区是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生态敏感地区于一体的地方,抓脱贫攻坚必须统筹考虑、周全计划、精准施策。四川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立足藏区脱贫攻坚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住房建设、生态保护利用、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一是提高藏区自我“造血”能力。四川藏区的动植物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这些资源产业化就能够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我们大力推进藏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飞地园区建设。目前,以“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农产品走出四川、享誉全国;藏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九寨沟景区正加紧恢复重建,很快就将向世人重现美丽的人间仙境,民族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二是抓好藏区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快推进藏区新居建设。目前,共建成藏区新居5.7万套、易地搬迁1.6万户,7.3万户群众住上了安全的房子。有的地方还把民宿产业给发展起来了,群众的新房又住进了新游客。三是加强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四川藏区生态地位重要,但也特别脆弱。我们统筹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取消对藏区州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排名,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探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互动互融。四是阻断藏区贫困代际传递。“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我们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同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五是解决藏区特殊难题。过去,四川藏区群众饱受大骨节病、包虫病折磨,这也是很多家庭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等工作,强化综合施治,藏区的大骨节病已连续8年没有新发病例,包虫病检出率下降到0.04%、石渠县6—12岁儿童新发现包虫病实现“零检出”。

    第四,打好“组合拳”。四川藏区不仅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而且还要实现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紧密联系藏区实际,推出一系列综合举措,把藏区发展抓起来、让群众生活好起来。政策措施是藏区发展的“助力器”,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四川坚持直面问题和困难,端“硬菜”、出“实招”,大力实施藏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扎实推进产业、就业、健康、基础设施、生态等攻坚行动,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整合使用各类扶贫资金,重点支持藏区发展;建立用好教育、卫生、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四项扶贫基金”,持续壮大基金规模。4年来,全省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0.2亿元、支持保障藏区的脱贫攻坚。与此同时,我们围绕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深化西向发展,推动藏区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加快打通开放大通道。目前,四川藏区不仅脱贫攻坚的基础变得更加坚实了,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藏区“溜索改桥”全面完成、架起了群众的“致富桥”。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建成通车,雅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99.5%以上乡镇通油路、99.6%以上建制村通硬化路,群众的“致富路”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多。今年9月,甘孜格萨尔机场将正式通航,甘孜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

    第五,聚好“帮扶力”。集中力量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大事,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近年来,在中央单位和兄弟发达省份,还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支支帮扶队伍、一路路帮扶资金、一个个帮扶项目陆续向四川藏区汇聚,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前,5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藏区9个贫困县,已累计投入资金9.85亿元;广东、浙江两省的13个市33个县扶贫协作、对口支持藏区32个贫困县,已累计投入资金30.8亿元;“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大力实施,1042户民营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藏区1007个贫困村。这些真金白银和关心举措让四川藏区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间的群众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长期往来的联系。去年8月,稻城亚丁机场开通至广州航线后,已有2.9万人次通过这条空中通道进川入藏。同时,我们组织省内86个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藏区32个贫困县,实现每个贫困县都有1个以上省直部门(单位)、3所高校、1所以上医院、1至3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帮扶;组织省内较发达的6市23县对口帮扶藏区32个贫困县,帮扶县每年按照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5%或0.3%安排对口帮扶资金。通过实行内外发力、集体作战,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六,把好“质量关”。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四川藏区脱贫攻坚进行到现在,总体上“两不愁”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三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作中还存在脱贫质量不稳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脱贫奔康进程和脱贫的成色。我们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统筹运用综合督查、专项巡视、审计稽查等手段,对标中央要求持续发力,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集中2到3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标准,摸清底数、找准问题,边排查边整改,抓紧把薄弱环节补齐、把偏差纠正到位。同时,认真做好巡视、考核、民主监督等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真正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第七,激发“内生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这场攻坚战才能真正打出大声势、收到大成效,才能从内部更快攻破顽固的堡垒。我们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和形成好风气。采用以奖代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法,引导贫困群众在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广泛参与,防止“政策养懒汉”和“福利陷阱”。把“感恩奋进”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抓,推动建立“一县一团”“一乡一支”宣讲队,推进“同心共筑中国梦”教育,增进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创新推广“孝善和俭”活动,扎实推进“陋习革命”和“道德讲堂”,引导贫困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同步脱贫。现在,藏区的很多“贫困生”一跃成为“微老师”,自己脱贫后又帮助乡亲们学起了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藏区群众携手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
    全面实现四川藏区贫困县脱贫摘帽

  • 2019年09月06日 07时24分
  • 来源: 学习时报

  • 9月6日,《学习时报》头版头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有专论”栏目刊载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的署名文章《全面实现四川藏区贫困县脱贫摘帽》,今日予以转载:

    全面实现四川藏区贫困县脱贫摘帽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 尹力

    四川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总人口217万,其中藏族占73%,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四川藏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且分布较散,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脱贫攻坚战的任务艰巨繁重。截至2013年底,有贫困县32个、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36万,贫困发生率20.1%。近年来,我们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推动藏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全省藏区已累计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1758个贫困村退出、3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2019年将实现剩下的1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第一,强化政治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为“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使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四川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检验,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摆在事关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治藏、稳藏、兴藏的重要位置,纳入全省工作大局谋划部署推动。

    第二,建强“攻坚队”。要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打赢四川藏区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和责任落实。四川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藏区贫困乡村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分别落实1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藏区32个贫困县,从省直机关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藏区贫困县挂任专职副书记、统筹选派机关干部挂任重点乡镇党委副书记,全覆盖落实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的“五个一”帮扶力量。目前,藏区6300余名驻村帮扶干部忠诚担当、奋战一线,形成了决战决胜的良好态势。省委、省政府系统研究谋划,编制实施藏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将藏区32个县全部纳入深度贫困县予以支持。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州、县、乡、村四级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民族宗教和经济发展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党员、基层干部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保护和调动扶贫干部的积极性,既让他们真正能扑下身子同藏区群众一起干、干出成效,又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四川藏区有了一支善打硬仗的攻坚队伍,本土的一些干部已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多面手”,外来帮扶的干部回去后也成了“藏区通”。

    第三,练好“精准功”。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四川藏区是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生态敏感地区于一体的地方,抓脱贫攻坚必须统筹考虑、周全计划、精准施策。四川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立足藏区脱贫攻坚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住房建设、生态保护利用、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一是提高藏区自我“造血”能力。四川藏区的动植物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这些资源产业化就能够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我们大力推进藏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飞地园区建设。目前,以“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农产品走出四川、享誉全国;藏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九寨沟景区正加紧恢复重建,很快就将向世人重现美丽的人间仙境,民族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二是抓好藏区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快推进藏区新居建设。目前,共建成藏区新居5.7万套、易地搬迁1.6万户,7.3万户群众住上了安全的房子。有的地方还把民宿产业给发展起来了,群众的新房又住进了新游客。三是加强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四川藏区生态地位重要,但也特别脆弱。我们统筹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取消对藏区州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排名,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探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互动互融。四是阻断藏区贫困代际传递。“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我们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同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五是解决藏区特殊难题。过去,四川藏区群众饱受大骨节病、包虫病折磨,这也是很多家庭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等工作,强化综合施治,藏区的大骨节病已连续8年没有新发病例,包虫病检出率下降到0.04%、石渠县6—12岁儿童新发现包虫病实现“零检出”。

    第四,打好“组合拳”。四川藏区不仅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而且还要实现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紧密联系藏区实际,推出一系列综合举措,把藏区发展抓起来、让群众生活好起来。政策措施是藏区发展的“助力器”,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四川坚持直面问题和困难,端“硬菜”、出“实招”,大力实施藏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扎实推进产业、就业、健康、基础设施、生态等攻坚行动,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整合使用各类扶贫资金,重点支持藏区发展;建立用好教育、卫生、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四项扶贫基金”,持续壮大基金规模。4年来,全省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0.2亿元、支持保障藏区的脱贫攻坚。与此同时,我们围绕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深化西向发展,推动藏区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加快打通开放大通道。目前,四川藏区不仅脱贫攻坚的基础变得更加坚实了,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藏区“溜索改桥”全面完成、架起了群众的“致富桥”。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建成通车,雅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99.5%以上乡镇通油路、99.6%以上建制村通硬化路,群众的“致富路”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多。今年9月,甘孜格萨尔机场将正式通航,甘孜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

    第五,聚好“帮扶力”。集中力量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大事,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近年来,在中央单位和兄弟发达省份,还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支支帮扶队伍、一路路帮扶资金、一个个帮扶项目陆续向四川藏区汇聚,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前,5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藏区9个贫困县,已累计投入资金9.85亿元;广东、浙江两省的13个市33个县扶贫协作、对口支持藏区32个贫困县,已累计投入资金30.8亿元;“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大力实施,1042户民营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藏区1007个贫困村。这些真金白银和关心举措让四川藏区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间的群众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长期往来的联系。去年8月,稻城亚丁机场开通至广州航线后,已有2.9万人次通过这条空中通道进川入藏。同时,我们组织省内86个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藏区32个贫困县,实现每个贫困县都有1个以上省直部门(单位)、3所高校、1所以上医院、1至3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帮扶;组织省内较发达的6市23县对口帮扶藏区32个贫困县,帮扶县每年按照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5%或0.3%安排对口帮扶资金。通过实行内外发力、集体作战,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六,把好“质量关”。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四川藏区脱贫攻坚进行到现在,总体上“两不愁”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三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作中还存在脱贫质量不稳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脱贫奔康进程和脱贫的成色。我们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统筹运用综合督查、专项巡视、审计稽查等手段,对标中央要求持续发力,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集中2到3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标准,摸清底数、找准问题,边排查边整改,抓紧把薄弱环节补齐、把偏差纠正到位。同时,认真做好巡视、考核、民主监督等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真正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第七,激发“内生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这场攻坚战才能真正打出大声势、收到大成效,才能从内部更快攻破顽固的堡垒。我们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和形成好风气。采用以奖代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法,引导贫困群众在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广泛参与,防止“政策养懒汉”和“福利陷阱”。把“感恩奋进”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抓,推动建立“一县一团”“一乡一支”宣讲队,推进“同心共筑中国梦”教育,增进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创新推广“孝善和俭”活动,扎实推进“陋习革命”和“道德讲堂”,引导贫困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同步脱贫。现在,藏区的很多“贫困生”一跃成为“微老师”,自己脱贫后又帮助乡亲们学起了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藏区群众携手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