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绵阳 创新驱动 科技城全力书写时代答卷

  • 2020年09月18日 07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四川龙华光电薄膜股份有限公司光学膜拉伸车间,工人正在生产。 (蒲滔摄)

    数览科技城

    6.52%

    2019年,绵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

    居全省第1位

    97.39%

    产值4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由2014年的88.2%提高到2019年的97.39%

    75.78%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由2014年的68.57%升至2019年的75.78%

    2.8倍

    与2014年相比,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119家增加至340家,增加了约2.8倍

    23.7万名

    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名,总数达到23.7万名

    9557件

    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14年的6463件、3071件跃升至2019年的9557件、5760件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9月,走进绵阳科技城人才公园,大门附近的巨幅石匾上,几个遒劲的大字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座规划总用地面积500余亩、总投资3.33亿元的公园,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情。

    回顾过去,绵阳实现了从战略大后方到国家科技城、从西部落后地区到四川第二大经济体、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

    展望未来,绵阳科技城建设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面对着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绵阳大力实施科技城加快发展“六大工程”,努力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新起点,新征程。绵阳聚力凝神、持笔挥毫,书写下属于国家科技城的时代答卷。

    牢记国家使命 蹚出一条新路

    中国科技城,为何是绵阳?答案将追溯到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肩负起历史使命,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也陆续在绵阳率先启动。

    这开启了绵阳发展的新征程,也让这座西部城市的创新探索先行一步。

    作为一座始于“三线建设”的军工重镇,绵阳拥有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

    在将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过程中,绵阳摸索出一批成功经验,涌现出长虹、九洲、利尔化学等一批知名企业,也总结出一批在国内可推广复制的先进经验做法。

    立足当下,绵阳答卷正在持续更新。从实验室内的科研成果到工厂里的现实产业,这个过程被称为科技创新的“峡谷”,绝大多数实验室技术都“折戟沉沙”在这个环节。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科技成果转化得更顺畅?让高精尖技术演变成市场领先的产业?如何调动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等力量参与到成果转化中来?

    这些也是绵阳科技城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时代在变,形势在发展,但绵阳牢记使命,不断破难努力闯出一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决心不变。

    绘就一张蓝图 推动加快发展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回顾科技城建设的不凡历程,绵阳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服务国家战略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2019年,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城建设的决策部署,绵阳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启动实施《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这份《行动方案》涵盖了“一个目标、六大工程”,对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怎么干”进行了回应。

    以“六大工程”为例,《行动方案》第一次将推动科技城加快发展的任务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六大领域,分别对应“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产业壮大、开放合作深化、发展环境优化”,涵盖创新驱动、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过程。

    这六大工程环环相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科技城加快发展。

    蓝图清晰,行动就成为关键。为此,绵阳专门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发挥市级领导牵头抓总作用,负责联系服务在绵的科研院所与高校,推动合作事项落实和合作项目建设。在“抓落实作表率”行动中,绵阳出台包括压实职责任务、明确工作标准在内的4个方面共17条“硬”措施,同时,绵阳市委、市政府举行“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公开承诺活动,以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意识,着力为基层企业、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

    汇聚拼搏合力 插上创新之翼

    目标明确,路线清晰,行动得力。科技城建设的热潮扑面而来,其中“热度”最高的地方,是科技城集中发展区。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是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这块2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将承载科技城建设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高端产业等功能,还将成为绵阳全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战略平台。

    经过6年多的建设,这里已初具现代化园区的雏形——2019年,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06.51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3.14亿元,实现项目进度和时间进度“齐头并进”,进入高位起步、高端引领、高速发展的阶段。

    与基础设施同步推进的,还有不断落户于此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月初,7家中科院系统的产业项目集中落户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其中一个项目围绕虹膜识别技术,未来可取代人脸识别,在电子设备、智能门禁卡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吸引他们到来的,是绵阳科技城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可享受到精准的政策扶持,还有专门工作人员提供全程服务。

    如今,随着科技城建设不断提速,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也在此得到释放,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动能也更加强劲。数据显示,2019年,绵阳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新增专利申请9557件、专利授权576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18件;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56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绵阳贡献了9条;四川省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18条;共有3个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绵阳勇往直前! (明远 英勇

    现象:

    绵阳高新技术企业“倍增”

    今年4月,四川省首批38家瞪羚企业名单发布,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思测控”)位列其中。

    沃思测控的入围,关键在于对研发创新的重视,其研发的海底柔性复合输油软管在线测控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

    200余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2岁——同样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两年时间,估值增长13倍。“秘诀”在于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申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

    投入精力搞研发效果显现。疫情期间,这家公司仅用时14天就研发出一款可实时监测体温、上传数据自动生成健康码的5G智能手环。

    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起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稳定的“地基”。在此基础上,绵阳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去年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增幅超过上年2倍;总量由2014年的119家增加至340家,增长了约2.8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当地政策的赋能——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量身制定“领航计划”“登峰计划”“涌泉计划”。

    比如,通过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登峰计划”,旭虹光电成为四川首家、全国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东方绝缘材料“电工用聚酯薄膜”成为全国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引导企业深耕行业细分市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正脱颖而出……

    对于创新生态的构建,绵阳也不遗余力,60家各类科技孵化机构,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超过4200家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全市拥有23.7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一组数据直观反映了绵阳创新能力的提升。2015年以来,1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7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019年,绵阳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14年的6463件、3071件跃升至2019年的9557件、5760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由2014年的68.57%升至2019年的75.78%。 (陈冠宇

    解码:

    “渠成”方有所需之“水到”

    国家级科研院所“扎堆”、两院院士云集、科技奖项众多……或许在人们看来,创新驱动在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科技资源的“水到”,如何有效转化为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动能?

    梳理如今绵阳破题创新驱动的答卷,绕不开一个关键词——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绵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3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绵阳企业参与的1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

    为何绵阳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不再由科研院所包揽?

    这正是因为,从宏观层面的创新“六大工程”,再到微观层面的对国有大型企业授权、对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单列考核、提高企业在科技R&D投入中的占比、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和大院大所展开协同创新、开展科技人员激励计划……如今绵阳的做法,是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主动“修渠引水”。

    “渠成”,方有所需之“水到”——这或许就是绵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的“秘诀”。绵阳,这块创新热土正滋养着众多创新主体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钟林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 创新驱动 科技城全力书写时代答卷

  • 2020年09月18日 07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四川龙华光电薄膜股份有限公司光学膜拉伸车间,工人正在生产。 (蒲滔摄)

    数览科技城

    6.52%

    2019年,绵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

    居全省第1位

    97.39%

    产值4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由2014年的88.2%提高到2019年的97.39%

    75.78%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由2014年的68.57%升至2019年的75.78%

    2.8倍

    与2014年相比,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119家增加至340家,增加了约2.8倍

    23.7万名

    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名,总数达到23.7万名

    9557件

    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14年的6463件、3071件跃升至2019年的9557件、5760件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9月,走进绵阳科技城人才公园,大门附近的巨幅石匾上,几个遒劲的大字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座规划总用地面积500余亩、总投资3.33亿元的公园,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情。

    回顾过去,绵阳实现了从战略大后方到国家科技城、从西部落后地区到四川第二大经济体、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

    展望未来,绵阳科技城建设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面对着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绵阳大力实施科技城加快发展“六大工程”,努力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新起点,新征程。绵阳聚力凝神、持笔挥毫,书写下属于国家科技城的时代答卷。

    牢记国家使命 蹚出一条新路

    中国科技城,为何是绵阳?答案将追溯到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肩负起历史使命,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也陆续在绵阳率先启动。

    这开启了绵阳发展的新征程,也让这座西部城市的创新探索先行一步。

    作为一座始于“三线建设”的军工重镇,绵阳拥有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

    在将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过程中,绵阳摸索出一批成功经验,涌现出长虹、九洲、利尔化学等一批知名企业,也总结出一批在国内可推广复制的先进经验做法。

    立足当下,绵阳答卷正在持续更新。从实验室内的科研成果到工厂里的现实产业,这个过程被称为科技创新的“峡谷”,绝大多数实验室技术都“折戟沉沙”在这个环节。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科技成果转化得更顺畅?让高精尖技术演变成市场领先的产业?如何调动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等力量参与到成果转化中来?

    这些也是绵阳科技城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时代在变,形势在发展,但绵阳牢记使命,不断破难努力闯出一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决心不变。

    绘就一张蓝图 推动加快发展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回顾科技城建设的不凡历程,绵阳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服务国家战略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2019年,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城建设的决策部署,绵阳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启动实施《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这份《行动方案》涵盖了“一个目标、六大工程”,对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怎么干”进行了回应。

    以“六大工程”为例,《行动方案》第一次将推动科技城加快发展的任务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六大领域,分别对应“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产业壮大、开放合作深化、发展环境优化”,涵盖创新驱动、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过程。

    这六大工程环环相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科技城加快发展。

    蓝图清晰,行动就成为关键。为此,绵阳专门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发挥市级领导牵头抓总作用,负责联系服务在绵的科研院所与高校,推动合作事项落实和合作项目建设。在“抓落实作表率”行动中,绵阳出台包括压实职责任务、明确工作标准在内的4个方面共17条“硬”措施,同时,绵阳市委、市政府举行“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公开承诺活动,以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意识,着力为基层企业、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

    汇聚拼搏合力 插上创新之翼

    目标明确,路线清晰,行动得力。科技城建设的热潮扑面而来,其中“热度”最高的地方,是科技城集中发展区。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是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这块2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将承载科技城建设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高端产业等功能,还将成为绵阳全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战略平台。

    经过6年多的建设,这里已初具现代化园区的雏形——2019年,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06.51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3.14亿元,实现项目进度和时间进度“齐头并进”,进入高位起步、高端引领、高速发展的阶段。

    与基础设施同步推进的,还有不断落户于此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月初,7家中科院系统的产业项目集中落户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其中一个项目围绕虹膜识别技术,未来可取代人脸识别,在电子设备、智能门禁卡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吸引他们到来的,是绵阳科技城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可享受到精准的政策扶持,还有专门工作人员提供全程服务。

    如今,随着科技城建设不断提速,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也在此得到释放,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动能也更加强劲。数据显示,2019年,绵阳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新增专利申请9557件、专利授权576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18件;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56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绵阳贡献了9条;四川省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18条;共有3个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绵阳勇往直前! (明远 英勇

    现象:

    绵阳高新技术企业“倍增”

    今年4月,四川省首批38家瞪羚企业名单发布,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思测控”)位列其中。

    沃思测控的入围,关键在于对研发创新的重视,其研发的海底柔性复合输油软管在线测控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

    200余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2岁——同样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两年时间,估值增长13倍。“秘诀”在于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申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

    投入精力搞研发效果显现。疫情期间,这家公司仅用时14天就研发出一款可实时监测体温、上传数据自动生成健康码的5G智能手环。

    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起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稳定的“地基”。在此基础上,绵阳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去年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增幅超过上年2倍;总量由2014年的119家增加至340家,增长了约2.8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当地政策的赋能——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量身制定“领航计划”“登峰计划”“涌泉计划”。

    比如,通过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登峰计划”,旭虹光电成为四川首家、全国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东方绝缘材料“电工用聚酯薄膜”成为全国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引导企业深耕行业细分市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正脱颖而出……

    对于创新生态的构建,绵阳也不遗余力,60家各类科技孵化机构,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超过4200家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全市拥有23.7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一组数据直观反映了绵阳创新能力的提升。2015年以来,1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7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019年,绵阳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14年的6463件、3071件跃升至2019年的9557件、5760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由2014年的68.57%升至2019年的75.78%。 (陈冠宇

    解码:

    “渠成”方有所需之“水到”

    国家级科研院所“扎堆”、两院院士云集、科技奖项众多……或许在人们看来,创新驱动在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科技资源的“水到”,如何有效转化为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动能?

    梳理如今绵阳破题创新驱动的答卷,绕不开一个关键词——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绵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3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绵阳企业参与的1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

    为何绵阳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不再由科研院所包揽?

    这正是因为,从宏观层面的创新“六大工程”,再到微观层面的对国有大型企业授权、对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单列考核、提高企业在科技R&D投入中的占比、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和大院大所展开协同创新、开展科技人员激励计划……如今绵阳的做法,是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主动“修渠引水”。

    “渠成”,方有所需之“水到”——这或许就是绵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的“秘诀”。绵阳,这块创新热土正滋养着众多创新主体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钟林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