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产业扶贫的探索路 并非一帆风顺 
5年3换种 洪洛村的“试错”路

  • 2020年04月21日 07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洪洛村今年改种刺梨一百亩。图为航拍的刺梨园。记者尹钢摄


    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帮扶队员查看种植后的刺梨苗。记者尹钢摄

       

    蹲点调查

    蹲点位置

    凉山州越西县尔赛乡洪洛村

    点位情况

    洪洛村平均海拔2100米,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537人。目前常住人口69户328人,其中贫困户55户276人。近年来,随着部分村民的自发向外搬迁,全村1474亩耕地为集中发展新产业提供了便利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什么产业最适合?一次性找到最合适的路,当然最好,可万一此路不通就需调整更换。凉山州越西县尔赛乡洪洛村就经历过多次波折。

    2016年至今,洪洛村至少探索种植过藜麦、茭白、刺梨等3种作物,在一次次尝试中,探索脱贫增收路径。

    【探路】

    种藜麦、茭白,路没走通,换种刺梨

    “这里已于3月上旬种了100亩刺梨。”4月9日上午,在洪洛村尔吾组,洪洛村第一书记林海指着从山脚到山腰成片被重新翻耕的土地说,“专家说,苗子长得怎样,活不活得成,要4月底才能见分晓。”

    由于昨晚下了一场雨,苗子根部的泥土湿润。刨开泥土,苗子根部包裹的塑料膜清晰可见。

    “塑料膜的作用是保湿、保水。”一旁的村委会主任阿尔克满怀期待,“秋天苗子返青,两年后开始挂果,年产值预计在40万元左右。”

    阿尔克心里清楚,这几年探索产业发展,村里走了弯路。从种藜麦到种茭白,都没走通。

    换种,对这个“先天条件”不足的村落而言,有特殊原因。

    洪洛村平均海拔2100米,距越西县城50多公里。长期以来,当地人靠种土豆、荞麦、玉米和放羊牧马为生。这几年,陆续有村民自发向西昌、冕宁、德昌等地搬迁。目前,全村常住人口仅69户328人。

    随着部分村民迁走,土地相对宽松起来。加之近年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腾出更多土地。2016年,洪洛村成立专合社,104户贫困户按照每户300元入股,村帮扶单位省农资公司按每户2700元配股,洪洛村有了31.2万元搞产业。

    在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赴西昌、冕宁考察学习后,专合社于2016年、2017年分三批向村民发放藜麦种子,承诺按每斤10元价格统一回收。

    几大袋种子发下去,2016年回收20多户村民的藜麦,共收入5000余元。然而,2017年收获季节,仅两三户村民有藜麦。“其余试种者收获量太小,吃完了。”林海说,到2018年,没有村民愿意种藜麦。

    2018年,洪洛村又购回茭白种子试种。结果到年底,几乎没什么收成。

    其实,近些年洪洛村还尝试过种红米、花椒等,但也没见起色。

    【反思】

    几次失败,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的原因

    在村委会房屋后的通组路旁,竖着一块牌子,“藜麦示范基地”几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块牌子没有摘,就是为提醒大家吸取教训。”林海说,在探索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当地干部群众都在反思。

    一方面有自然的因素。洪洛村干湿季分明。一年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力弱。因此,种植作物必须耐旱,对养分要求低。

    选种藜麦、茭白时,洪洛村也外出考察学习和开展技能培训。阿尔克说,大量藜麦下地后,却突遇气温陡降,大雨漫灌,很多藜麦被淹死。加上农家肥、除草跟不上,有些田块草比麦多。

    另一方面是人的原因。林海介绍,种藜麦前,村里考察了藏香猪养殖,但大多数群众不愿养。有村民算账:藏香猪最多只能长到80斤左右,价格每斤20-70元。若养得不好,一头只能卖1600元,远不如养生长周期差不多的本地猪,一头能长300多斤,按照每斤15元计算也能卖4500多元。“村民没看到,如果藏香猪养得好,卖70元一斤,一头就能卖5600元。”林海说,多数村民不愿担风险。

    种藜麦前,很多村民对技术培训理解有偏差。雨水时节,一些村民并未按培训要求挖沟、起垄,加剧了水灾。

    类似的,茭白的采摘收割需要特别精细规范的操作。即便村干部带着村民采收,时间也没掌握好,导致茭白“全军覆没”。

    吸取教训后,洪洛村选择了生命力、耐旱力更强的刺梨。此次栽种的,是已经发芽并过了高危期的刺梨苗,成活率更高。

    【改进】

    统一管理提升成功率,探索“多条腿走路”

    “此次种植刺梨的方式有很大改进。”尔赛乡乡长张兴菊介绍,由越西绿源生态农业公司,按照每亩每年400元价格,流转村里4户农民共100亩土地,并做好前期配套设施;由村产业发展金投入30万元占股54%,再由洪洛村专合社出资8万元购买刺梨苗,交由该公司进行统一种植、管理、销售,所得收入按比例向村民分红。

    洪洛村也在探索“多条腿走路”,丰富增收渠道。

    2018年,洪洛村使用产业扶持基金,参与尔赛乡生态鸡养殖项目;2019年入股尔赛乡新建的光伏电站项目,预计都将从今年起开始分红。洪洛村还计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支持村里几户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其他人养羊。

    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转变。林海说:“以前是我们引导群众干什么,教他们怎么干。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老百姓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我们怎么让他们干得更好,做好产业服务。”

    从2016年探索至今,洪洛村已在被放弃的藜麦、茭白等“试错”产业上,交了6万多元“学费”。

    如何看待这笔“学费”?越西县委副书记叶成勇说:“我们不怕试错,因为‘试’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但我们也不鼓励多试错,因为它会带来时间、资金、精力上的成本。频繁走弯路,还会挫伤群众对政府、干部的信任。”在他看来,产业布局前期,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培育。同时,要坚持市场思维,丰富和完善相关产业链,形成健康可持续增收业态。记者 王代强 袁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业扶贫的探索路 并非一帆风顺 
    5年3换种 洪洛村的“试错”路

  • 2020年04月21日 07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洪洛村今年改种刺梨一百亩。图为航拍的刺梨园。记者尹钢摄


    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帮扶队员查看种植后的刺梨苗。记者尹钢摄

       

    蹲点调查

    蹲点位置

    凉山州越西县尔赛乡洪洛村

    点位情况

    洪洛村平均海拔2100米,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537人。目前常住人口69户328人,其中贫困户55户276人。近年来,随着部分村民的自发向外搬迁,全村1474亩耕地为集中发展新产业提供了便利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什么产业最适合?一次性找到最合适的路,当然最好,可万一此路不通就需调整更换。凉山州越西县尔赛乡洪洛村就经历过多次波折。

    2016年至今,洪洛村至少探索种植过藜麦、茭白、刺梨等3种作物,在一次次尝试中,探索脱贫增收路径。

    【探路】

    种藜麦、茭白,路没走通,换种刺梨

    “这里已于3月上旬种了100亩刺梨。”4月9日上午,在洪洛村尔吾组,洪洛村第一书记林海指着从山脚到山腰成片被重新翻耕的土地说,“专家说,苗子长得怎样,活不活得成,要4月底才能见分晓。”

    由于昨晚下了一场雨,苗子根部的泥土湿润。刨开泥土,苗子根部包裹的塑料膜清晰可见。

    “塑料膜的作用是保湿、保水。”一旁的村委会主任阿尔克满怀期待,“秋天苗子返青,两年后开始挂果,年产值预计在40万元左右。”

    阿尔克心里清楚,这几年探索产业发展,村里走了弯路。从种藜麦到种茭白,都没走通。

    换种,对这个“先天条件”不足的村落而言,有特殊原因。

    洪洛村平均海拔2100米,距越西县城50多公里。长期以来,当地人靠种土豆、荞麦、玉米和放羊牧马为生。这几年,陆续有村民自发向西昌、冕宁、德昌等地搬迁。目前,全村常住人口仅69户328人。

    随着部分村民迁走,土地相对宽松起来。加之近年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腾出更多土地。2016年,洪洛村成立专合社,104户贫困户按照每户300元入股,村帮扶单位省农资公司按每户2700元配股,洪洛村有了31.2万元搞产业。

    在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赴西昌、冕宁考察学习后,专合社于2016年、2017年分三批向村民发放藜麦种子,承诺按每斤10元价格统一回收。

    几大袋种子发下去,2016年回收20多户村民的藜麦,共收入5000余元。然而,2017年收获季节,仅两三户村民有藜麦。“其余试种者收获量太小,吃完了。”林海说,到2018年,没有村民愿意种藜麦。

    2018年,洪洛村又购回茭白种子试种。结果到年底,几乎没什么收成。

    其实,近些年洪洛村还尝试过种红米、花椒等,但也没见起色。

    【反思】

    几次失败,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的原因

    在村委会房屋后的通组路旁,竖着一块牌子,“藜麦示范基地”几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块牌子没有摘,就是为提醒大家吸取教训。”林海说,在探索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当地干部群众都在反思。

    一方面有自然的因素。洪洛村干湿季分明。一年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力弱。因此,种植作物必须耐旱,对养分要求低。

    选种藜麦、茭白时,洪洛村也外出考察学习和开展技能培训。阿尔克说,大量藜麦下地后,却突遇气温陡降,大雨漫灌,很多藜麦被淹死。加上农家肥、除草跟不上,有些田块草比麦多。

    另一方面是人的原因。林海介绍,种藜麦前,村里考察了藏香猪养殖,但大多数群众不愿养。有村民算账:藏香猪最多只能长到80斤左右,价格每斤20-70元。若养得不好,一头只能卖1600元,远不如养生长周期差不多的本地猪,一头能长300多斤,按照每斤15元计算也能卖4500多元。“村民没看到,如果藏香猪养得好,卖70元一斤,一头就能卖5600元。”林海说,多数村民不愿担风险。

    种藜麦前,很多村民对技术培训理解有偏差。雨水时节,一些村民并未按培训要求挖沟、起垄,加剧了水灾。

    类似的,茭白的采摘收割需要特别精细规范的操作。即便村干部带着村民采收,时间也没掌握好,导致茭白“全军覆没”。

    吸取教训后,洪洛村选择了生命力、耐旱力更强的刺梨。此次栽种的,是已经发芽并过了高危期的刺梨苗,成活率更高。

    【改进】

    统一管理提升成功率,探索“多条腿走路”

    “此次种植刺梨的方式有很大改进。”尔赛乡乡长张兴菊介绍,由越西绿源生态农业公司,按照每亩每年400元价格,流转村里4户农民共100亩土地,并做好前期配套设施;由村产业发展金投入30万元占股54%,再由洪洛村专合社出资8万元购买刺梨苗,交由该公司进行统一种植、管理、销售,所得收入按比例向村民分红。

    洪洛村也在探索“多条腿走路”,丰富增收渠道。

    2018年,洪洛村使用产业扶持基金,参与尔赛乡生态鸡养殖项目;2019年入股尔赛乡新建的光伏电站项目,预计都将从今年起开始分红。洪洛村还计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支持村里几户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其他人养羊。

    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转变。林海说:“以前是我们引导群众干什么,教他们怎么干。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老百姓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我们怎么让他们干得更好,做好产业服务。”

    从2016年探索至今,洪洛村已在被放弃的藜麦、茭白等“试错”产业上,交了6万多元“学费”。

    如何看待这笔“学费”?越西县委副书记叶成勇说:“我们不怕试错,因为‘试’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但我们也不鼓励多试错,因为它会带来时间、资金、精力上的成本。频繁走弯路,还会挫伤群众对政府、干部的信任。”在他看来,产业布局前期,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培育。同时,要坚持市场思维,丰富和完善相关产业链,形成健康可持续增收业态。记者 王代强 袁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