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两个小城的改革年度观察 生活状态和区域发展轨迹怎样演变

  • 2017年02月03日 08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①宜宾南溪区裴石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正在挂灯笼。(南溪区委宣传部供图)

    ②巴中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村民们正忙着装修,争取早日搬进新居。 (记者 余如波 摄)

    ③巴中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灰瓦白墙的民居绘满生动的中国画。 (记者 余如波 摄)

      2014年,我们首次将记录的笔端对准宜宾市南溪区和巴中市恩阳区这两个年轻的“新区”,观察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这里发生的故事。

      时光荏苒,迈入2017,两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区域发展轨迹又怎样演变?

      政策释放红利,“社会化”养老起步,“集中供养”让老人得享便利;新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更在政府帮助下,务工增收;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猕猴桃生意一年好似一年……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嗅着这早春的气息,当地百姓又开始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新年景。

      巴中恩阳

      新鲜事目不暇接游子返回大巴山


      【采访时间】1月19日至20日

      【锁定区域】巴中市恩阳区

      【样本特征】社会化养老逐渐起步、扶贫搬迁新居亮丽……一年后再回恩阳,这里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恩阳建区以来,千年水码头的形象正在转变,一个现代化的新恩阳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月19日,巴中市恩阳区三河场镇财祥养老院。66岁的朱光金和75岁的青元龙吃过午饭,慢悠悠地踱进场镇,跟街上的朋友熟人闲聊。

      财祥养老院8天前刚刚挂牌开业,是恩阳区首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拥有80个标准床位,目前一期建设已投资300余万元。

      除了社会化养老服务逐渐起步,2016年以来,恩阳区在交通建设、“巴山新居”打造等方面,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少“新鲜事”在恩阳持续发生,社会民生的变化令人瞩目。

      社会化养老起步“集中供养”享便利

      巴中是劳动力输出大市,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2015年4月,财祥养老院正式开始修建,当地政府按每张床位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2016年年底养老院装修完工,目前已有8名老人入住,主要以三河场及邻近乡镇孤寡老人为主。

      入住财祥养老院的老人们,已经享受到“集中供养”的便利。朱光金此前独自住在家里,依靠民政部门的补助养活自己。他患有慢性气管炎,每月仅药费就得花掉大约150元,吃饭经常是“汤泡饭配豆瓣、泡菜,就解决了一顿”。

      现在民政部门直接将补助划拨给财祥养老院,朱光金不用花一分钱,生活却焕然一新。标准化的公寓中,配备了崭新的木床、卧具、衣柜、洗漱用品等,电视机等电器设施也即将安装就位。公共的活动室和健身房,摆放着不少棋牌设备和健身器材。两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24小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朱光金最为满意的,则是饮食的改善。“今天中午,就有两菜一汤和一份蒸蛋。”

      财祥养老院的创办人之一张磊介绍,养老院的定位,一是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象,为“集中供养”提供场所,二是逐步开展真正的“市场化”养老服务。张磊认为,养老观念的转变尚需时日,自己并不奢望“挣快钱”。他希望5年后,财祥养老院能收支持平并逐步盈利。

      漏风漏雨土坯房“统规代建”焕然一新

      四周的小山丘围成“罐子”的形状,底部一片300亩的观光湖中游船穿梭,岸边新开不久的农家乐人头攒动。半山腰则点缀着成串的白色新房,务工返乡的人们抓紧施工,争取能早日入住新居……1月19日下午,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一片火热的景象。

      仅仅一年半以前,这里却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都是分散的土坯房,雨水冲刷后有坍塌隐患,还面临各种地质风险。”村委会主任张朝明介绍,2015年9月罐子沟村启动新村建设。新房采用“统规代建”的方式,统一为灰瓦白墙的四川民居风格,包括14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多种户型,目前已有68户主体工程完工。

      “土坯房漏风漏雨,一下雨就摆满盆子。”如今的两层楼房大气敞亮,花费却还不到20万元。“每平方米才掏1100元,政府还提供一部分补贴。”村民朱大观觉得“很值”。

      罐子沟村共有1500多人,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耕地原先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张朝明介绍,新村建设启动后,村里将300多亩耕地流转给3家农业公司,分别种植葡萄和莲藕,按照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收取租金。“农忙的时候,可以吸收两三百人务工,每人每月增收近2000元。”

      道路“提档升级”17米长大货车开进村

      1月20日凌晨4点,一辆17米长的大货车将22吨专用化肥运到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供当地葡萄园区生产使用。

      仅仅一年前,如此体量的货车,还根本无法开进西南村。曾任村支书近30年的王启孝透露,2006年村里刚开始种植葡萄时,只有一条土路连接外界,无论“化肥进村”还是“葡萄出村”,都只能靠人力运输近两公里。2008年,村民们每人出资300元,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然而也仅仅拓宽到不足4米。直到2016年5月,在恩阳区“交通扶贫”政策大力支持下,这条公路最终铺设成8米宽的沥青路面,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问题。

      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王启孝透露,目前西南村种植葡萄1200多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而在此前,这两个数据分别仅有400多万元和3000元。“以前只能在外边等着收葡萄,现在可以直接开车进园区,吸引的客户越来越多。”

      关公乡骡动山村,道路同样“旧貌换新颜”。2016年交通部门对道路“提档升级”,目前已硬化1公里多的进村道路,新建了4公里多的“产业道”方便看护果树。

      20多位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随着交通的改善选择返乡。28岁的鲜江原本在外从事建筑施工,近两年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年收入骤减到两三万元。2016年下半年,鲜江索性回到骡动山村,做起了培育果树、除草、施肥等工作。“比起打工,今后的收入至少翻一番。” (记者 余如波)

      宜宾南溪

      村里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采访时间】1月22日

      【锁定区域】宜宾市南溪区

      【样本特征】长江之滨的千年古城,2011年3月撤县建区。这里既有古城的厚重底蕴,也如奔流的长江之水涌动着无尽活力。改革释放的红利,正在惠及普通人的生活。

      1月22日,家住南溪街道白鹤村的刘泽金终于舒了一口气,春节期间,由于南溪的餐馆对鸡的需求量很大,他养的鸡便成了“抢手货”。

      对不少南溪人来说,2016年是一个丰收年。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户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有了强力支持……

      村里引进企业 留在家也能把日子过红火

      2016年,刘泽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年初,他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屋内窗明几净,屋外一块宽阔的院坝内,还停放着一辆装货用的三轮车。

      46岁的刘泽金在浙江砖厂打工时,因右手食指不慎骨折,无法继续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加上儿子上学需要学费,经济状况捉襟见肘。2015年回乡后,因家中草屋已塌,只有寄居在亲戚家中。一开始,刘泽金情绪非常低落,“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在村子里打牌混时间。”

      好在2015年9月,白鹤村实行易地搬迁扶贫,2016年初,刘泽金很快就住上了新房,由于有政府补贴,自己只出了几千元钱。

      好事成双,就在住进新房后不久,5月,白鹤村就引进了红标鸡养殖企业宜宾市百和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针对白鹤村的贫困户,实行“3+1精准扶贫模式”,即代养扶贫模式、务工扶贫模式、代销扶贫模式和入股扶贫模式。南溪街道团委书记、白鹤村驻村组长高伟找到刘泽金做思想工作,劝他加入养鸡的行列。

      刘泽金选择了代养和代销两种模式。他向公司购买了五十来只中鸡养在他家的后院里。因为鸡苗的死亡率较高,村民买的都是养了两个月,经过脱瘟、注射疫苗等处理的中鸡,降低养殖风险。

      除了养鸡,刘泽金还帮公司做起了代销,等公司养殖的红标鸡出栏后,他便骑着自己的货运三轮送货到南溪,光运输这一块,每个月就能挣700多元。刘泽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一只鸡,政府给5元回购补贴和鸡苗补贴,公司给务工代养费5元,光是补贴,基本上就抵消掉大部分的养鸡成本。目前,刘泽金养的50多只鸡已经销售一空,扣除前期投入,赚了2000多元。他正合计再新建两个鸡舍,扩大养鸡规模。“以前打工一个月才挣得到一千多元,但是要生活,还是恼火。”刘泽金说,回到家乡,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事业正在起步,不用外出务工,在家中就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拿补贴建冻库 大学生创业生意越做越大

      汪家镇大坝村的赵来也没闲着,他起了个大早,到地里给6万株猕猴桃树做嫁接,虽然已经请了8个临时工来帮忙,赵来还是忙得脚不沾地。其实,“80后”赵来已经是汪家镇上的“大明星”,他不仅是大学生村官,还是创业“标兵”。

      2012年,赵来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他利用自己所学之长,回乡种植猕猴桃。就像许多创业者一样,赵来也遇到很多难题,其中资金更成了创业过程中的“拦路虎”。

      好在,大学生创业得到有力的支持。“创业初期,我受到南溪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得到5000元,后来南溪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1个项目又补贴了1万元。”

      现在,赵来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赵来的猕猴桃年产量20多吨,产值80万元。

      由于猕猴桃的存放时间很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如何解决库存又成为一个难题。“猕猴桃采摘后,只能保存一个月,放得再久就会烂。”赵来思前想后,决定在离自家基地不远处建一个冻库,储存猕猴桃。但是,赵来种植猕猴桃的收入大多用来扩大生产,于是资金又成为他的痛点。得益于南溪区农业局果蔬储藏保鲜项目的补贴,建冻库的计划没有搁浅,相反,建设的速度超乎他的预期,从11月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冻库就建成了。

      赵来带记者来到冻库,欣喜地说:“这个冻库有500立方米的容量,最多能储存150吨的猕猴桃,冻库的温度,能在20分钟内从常温降到零度,这样,猕猴桃就能存放三四个月。”

      直到晚上10点钟,赵来才忙完嫁接收工回家。虽然因为长时间劳作全身有些酸痛,但是他的心中却无比的甜。2017年,他预期猕猴桃产量达到60吨,“等到八九月份猕猴桃成熟了,就不用担心库存问题了。” (记者 杨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两个小城的改革年度观察 生活状态和区域发展轨迹怎样演变

  • 2017年02月03日 08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①宜宾南溪区裴石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正在挂灯笼。(南溪区委宣传部供图)

    ②巴中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村民们正忙着装修,争取早日搬进新居。 (记者 余如波 摄)

    ③巴中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灰瓦白墙的民居绘满生动的中国画。 (记者 余如波 摄)

      2014年,我们首次将记录的笔端对准宜宾市南溪区和巴中市恩阳区这两个年轻的“新区”,观察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这里发生的故事。

      时光荏苒,迈入2017,两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区域发展轨迹又怎样演变?

      政策释放红利,“社会化”养老起步,“集中供养”让老人得享便利;新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更在政府帮助下,务工增收;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猕猴桃生意一年好似一年……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嗅着这早春的气息,当地百姓又开始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新年景。

      巴中恩阳

      新鲜事目不暇接游子返回大巴山


      【采访时间】1月19日至20日

      【锁定区域】巴中市恩阳区

      【样本特征】社会化养老逐渐起步、扶贫搬迁新居亮丽……一年后再回恩阳,这里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恩阳建区以来,千年水码头的形象正在转变,一个现代化的新恩阳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月19日,巴中市恩阳区三河场镇财祥养老院。66岁的朱光金和75岁的青元龙吃过午饭,慢悠悠地踱进场镇,跟街上的朋友熟人闲聊。

      财祥养老院8天前刚刚挂牌开业,是恩阳区首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拥有80个标准床位,目前一期建设已投资300余万元。

      除了社会化养老服务逐渐起步,2016年以来,恩阳区在交通建设、“巴山新居”打造等方面,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少“新鲜事”在恩阳持续发生,社会民生的变化令人瞩目。

      社会化养老起步“集中供养”享便利

      巴中是劳动力输出大市,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2015年4月,财祥养老院正式开始修建,当地政府按每张床位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2016年年底养老院装修完工,目前已有8名老人入住,主要以三河场及邻近乡镇孤寡老人为主。

      入住财祥养老院的老人们,已经享受到“集中供养”的便利。朱光金此前独自住在家里,依靠民政部门的补助养活自己。他患有慢性气管炎,每月仅药费就得花掉大约150元,吃饭经常是“汤泡饭配豆瓣、泡菜,就解决了一顿”。

      现在民政部门直接将补助划拨给财祥养老院,朱光金不用花一分钱,生活却焕然一新。标准化的公寓中,配备了崭新的木床、卧具、衣柜、洗漱用品等,电视机等电器设施也即将安装就位。公共的活动室和健身房,摆放着不少棋牌设备和健身器材。两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24小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朱光金最为满意的,则是饮食的改善。“今天中午,就有两菜一汤和一份蒸蛋。”

      财祥养老院的创办人之一张磊介绍,养老院的定位,一是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象,为“集中供养”提供场所,二是逐步开展真正的“市场化”养老服务。张磊认为,养老观念的转变尚需时日,自己并不奢望“挣快钱”。他希望5年后,财祥养老院能收支持平并逐步盈利。

      漏风漏雨土坯房“统规代建”焕然一新

      四周的小山丘围成“罐子”的形状,底部一片300亩的观光湖中游船穿梭,岸边新开不久的农家乐人头攒动。半山腰则点缀着成串的白色新房,务工返乡的人们抓紧施工,争取能早日入住新居……1月19日下午,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一片火热的景象。

      仅仅一年半以前,这里却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都是分散的土坯房,雨水冲刷后有坍塌隐患,还面临各种地质风险。”村委会主任张朝明介绍,2015年9月罐子沟村启动新村建设。新房采用“统规代建”的方式,统一为灰瓦白墙的四川民居风格,包括14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多种户型,目前已有68户主体工程完工。

      “土坯房漏风漏雨,一下雨就摆满盆子。”如今的两层楼房大气敞亮,花费却还不到20万元。“每平方米才掏1100元,政府还提供一部分补贴。”村民朱大观觉得“很值”。

      罐子沟村共有1500多人,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耕地原先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张朝明介绍,新村建设启动后,村里将300多亩耕地流转给3家农业公司,分别种植葡萄和莲藕,按照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收取租金。“农忙的时候,可以吸收两三百人务工,每人每月增收近2000元。”

      道路“提档升级”17米长大货车开进村

      1月20日凌晨4点,一辆17米长的大货车将22吨专用化肥运到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供当地葡萄园区生产使用。

      仅仅一年前,如此体量的货车,还根本无法开进西南村。曾任村支书近30年的王启孝透露,2006年村里刚开始种植葡萄时,只有一条土路连接外界,无论“化肥进村”还是“葡萄出村”,都只能靠人力运输近两公里。2008年,村民们每人出资300元,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然而也仅仅拓宽到不足4米。直到2016年5月,在恩阳区“交通扶贫”政策大力支持下,这条公路最终铺设成8米宽的沥青路面,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问题。

      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王启孝透露,目前西南村种植葡萄1200多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而在此前,这两个数据分别仅有400多万元和3000元。“以前只能在外边等着收葡萄,现在可以直接开车进园区,吸引的客户越来越多。”

      关公乡骡动山村,道路同样“旧貌换新颜”。2016年交通部门对道路“提档升级”,目前已硬化1公里多的进村道路,新建了4公里多的“产业道”方便看护果树。

      20多位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随着交通的改善选择返乡。28岁的鲜江原本在外从事建筑施工,近两年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年收入骤减到两三万元。2016年下半年,鲜江索性回到骡动山村,做起了培育果树、除草、施肥等工作。“比起打工,今后的收入至少翻一番。” (记者 余如波)

      宜宾南溪

      村里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采访时间】1月22日

      【锁定区域】宜宾市南溪区

      【样本特征】长江之滨的千年古城,2011年3月撤县建区。这里既有古城的厚重底蕴,也如奔流的长江之水涌动着无尽活力。改革释放的红利,正在惠及普通人的生活。

      1月22日,家住南溪街道白鹤村的刘泽金终于舒了一口气,春节期间,由于南溪的餐馆对鸡的需求量很大,他养的鸡便成了“抢手货”。

      对不少南溪人来说,2016年是一个丰收年。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户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有了强力支持……

      村里引进企业 留在家也能把日子过红火

      2016年,刘泽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年初,他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屋内窗明几净,屋外一块宽阔的院坝内,还停放着一辆装货用的三轮车。

      46岁的刘泽金在浙江砖厂打工时,因右手食指不慎骨折,无法继续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加上儿子上学需要学费,经济状况捉襟见肘。2015年回乡后,因家中草屋已塌,只有寄居在亲戚家中。一开始,刘泽金情绪非常低落,“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在村子里打牌混时间。”

      好在2015年9月,白鹤村实行易地搬迁扶贫,2016年初,刘泽金很快就住上了新房,由于有政府补贴,自己只出了几千元钱。

      好事成双,就在住进新房后不久,5月,白鹤村就引进了红标鸡养殖企业宜宾市百和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针对白鹤村的贫困户,实行“3+1精准扶贫模式”,即代养扶贫模式、务工扶贫模式、代销扶贫模式和入股扶贫模式。南溪街道团委书记、白鹤村驻村组长高伟找到刘泽金做思想工作,劝他加入养鸡的行列。

      刘泽金选择了代养和代销两种模式。他向公司购买了五十来只中鸡养在他家的后院里。因为鸡苗的死亡率较高,村民买的都是养了两个月,经过脱瘟、注射疫苗等处理的中鸡,降低养殖风险。

      除了养鸡,刘泽金还帮公司做起了代销,等公司养殖的红标鸡出栏后,他便骑着自己的货运三轮送货到南溪,光运输这一块,每个月就能挣700多元。刘泽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一只鸡,政府给5元回购补贴和鸡苗补贴,公司给务工代养费5元,光是补贴,基本上就抵消掉大部分的养鸡成本。目前,刘泽金养的50多只鸡已经销售一空,扣除前期投入,赚了2000多元。他正合计再新建两个鸡舍,扩大养鸡规模。“以前打工一个月才挣得到一千多元,但是要生活,还是恼火。”刘泽金说,回到家乡,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事业正在起步,不用外出务工,在家中就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拿补贴建冻库 大学生创业生意越做越大

      汪家镇大坝村的赵来也没闲着,他起了个大早,到地里给6万株猕猴桃树做嫁接,虽然已经请了8个临时工来帮忙,赵来还是忙得脚不沾地。其实,“80后”赵来已经是汪家镇上的“大明星”,他不仅是大学生村官,还是创业“标兵”。

      2012年,赵来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他利用自己所学之长,回乡种植猕猴桃。就像许多创业者一样,赵来也遇到很多难题,其中资金更成了创业过程中的“拦路虎”。

      好在,大学生创业得到有力的支持。“创业初期,我受到南溪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得到5000元,后来南溪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1个项目又补贴了1万元。”

      现在,赵来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赵来的猕猴桃年产量20多吨,产值80万元。

      由于猕猴桃的存放时间很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如何解决库存又成为一个难题。“猕猴桃采摘后,只能保存一个月,放得再久就会烂。”赵来思前想后,决定在离自家基地不远处建一个冻库,储存猕猴桃。但是,赵来种植猕猴桃的收入大多用来扩大生产,于是资金又成为他的痛点。得益于南溪区农业局果蔬储藏保鲜项目的补贴,建冻库的计划没有搁浅,相反,建设的速度超乎他的预期,从11月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冻库就建成了。

      赵来带记者来到冻库,欣喜地说:“这个冻库有500立方米的容量,最多能储存150吨的猕猴桃,冻库的温度,能在20分钟内从常温降到零度,这样,猕猴桃就能存放三四个月。”

      直到晚上10点钟,赵来才忙完嫁接收工回家。虽然因为长时间劳作全身有些酸痛,但是他的心中却无比的甜。2017年,他预期猕猴桃产量达到60吨,“等到八九月份猕猴桃成熟了,就不用担心库存问题了。” (记者 杨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