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夏秋交替感冒患者增加 医生:“春捂秋冻”不适合所有人

  • 2016年09月05日 08时48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字体:
  •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暑去秋来,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适应寒冷的天气。然而,“秋冻”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包括抵抗力较低的人群、有呼吸系统疾病、怕冷的人群都不适合“秋冻”。

      秋冻

      其实就是防寒锻炼,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体抗御寒冷的机能更加稳固,激发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不过,“秋冻”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老人、慢性疾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不仅不能“秋冻”,还要注意保暖。

      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夏秋交替一降温就为穿衣困扰

      从上周末开始,成都气温逐日下降,冷空气来得大快人心,给久经高温“烤验”的成都注入了一股清泉,顿时让人心情舒畅,气温的下降让不少人产生了一夜入秋的感觉。不过,“秋老虎”这一走,气温就陡降了10多度,走在街头凉风飕飕,不少人又赶紧翻出长袖,有的还穿上了外套。

      每到这时候,市民小白就会因为“早上穿什么衣服出门”而纠结——穿裙子有点冷,穿长裤又感觉热。想起老辈常说的“春捂秋冻”,小白又想自己还年轻,倒也不用急着加衣,“穿多了热得出汗,一穿一脱,反而容易着凉生病。”

      天府早报记者昨天也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表示,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只要感觉冷了就会加衣。”三位中年人则表示,秋天会倾向于稍稍“冻一冻”,52岁的罗女士表示,“按照往年的经验,一般9月中旬甚至是10月初才会穿长袖,这两天降温,早晚出门加个背心或带一个很薄的外套就比较合适了。”

      春捂秋冻可以让肌体适应季节变化

      顾名思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成都市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夏秋交替时节,来就诊的感冒患者有所增加,“有些是胃肠型的感冒,由于伤了脾胃,出现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周勇表示,秋天是个从热转到寒的过程,为何要“秋冻”?因为骤然就穿得很厚,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易导致身体的不适,比如出现感冒伤风等。“秋冻”,就是慢慢来适应这样的变化;“春捂”,也是同样的道理,春天是个过渡的季节,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如果骤然脱衣也容易引起感冒。人体适应季节的变化有个过程和适应期。

      ■提醒

      能不能“冻”看体质

      不过,“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周勇说,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如年老体弱者者,或是怕冷、阳虚者遇上天气变冷,就应该适时加衣,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秋冻”,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会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

      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周勇也提醒市民,要注意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别受凉。燥为秋季主气,称“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少吃辛辣上火的食物。

      五类人不宜“秋冻”

      1

      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2

      慢性肺病患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3

      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卫外防御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4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5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据网络)

      ■小贴士

      夏秋交替,学子上学备“小药箱”


      夏秋交替之际,也正值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报到,很多大一新生都是首次离开父母庇护,进入全新的集体生活阶段。这其中,或可以考虑备上一个“宿舍小药箱”。成都市三医院儿科主任李桦提醒,即便给学生们准备了“小药箱”,但是也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此。

      首先,常备药的服用和使用都必须看清楚药品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副作用和禁忌症,按照剂量和要求服用,同时还要看清楚有效日期;其次,切忌滥用药物预防疾病、滥用抗生素、镇静助眠药等。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或病情加重,应尽快就医,防止延误病情。

      药品

      感冒类、解暑类、退烧类、食积类、腹泻类、便秘类、消毒类、过敏类等。

      常备

      体温计、医用纱布、医用棉签、医用胶带、创可贴等。

      注意

      ·分门别类: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急救药与常规用药分开放,避免因着急误服。
      ·保证药品信息清晰:存放药的瓶、袋、盒上的原有标签要保持完整,药名要清楚、正确。有详细的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有效期等。
      ·阴凉干燥处存放:药品应放在干燥、避光和温度较低的地方;需要密闭存放的要装入瓶中密闭,以免久贮后氧化或潮解。
      ·药品不宜混装:不宜用以前装药品的空瓶子存放另一种药物,以免引起混淆而错服。
      ·适时淘汰与补充:经常清查药箱,在存放中如发现药片(丸)发霉、粘连、变质、变色、松散、有怪味等现象时,应及时淘汰,不可吝惜。 (记者 段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夏秋交替感冒患者增加 医生:“春捂秋冻”不适合所有人

  • 2016年09月05日 08时48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暑去秋来,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适应寒冷的天气。然而,“秋冻”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包括抵抗力较低的人群、有呼吸系统疾病、怕冷的人群都不适合“秋冻”。

      秋冻

      其实就是防寒锻炼,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体抗御寒冷的机能更加稳固,激发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不过,“秋冻”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老人、慢性疾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不仅不能“秋冻”,还要注意保暖。

      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夏秋交替一降温就为穿衣困扰

      从上周末开始,成都气温逐日下降,冷空气来得大快人心,给久经高温“烤验”的成都注入了一股清泉,顿时让人心情舒畅,气温的下降让不少人产生了一夜入秋的感觉。不过,“秋老虎”这一走,气温就陡降了10多度,走在街头凉风飕飕,不少人又赶紧翻出长袖,有的还穿上了外套。

      每到这时候,市民小白就会因为“早上穿什么衣服出门”而纠结——穿裙子有点冷,穿长裤又感觉热。想起老辈常说的“春捂秋冻”,小白又想自己还年轻,倒也不用急着加衣,“穿多了热得出汗,一穿一脱,反而容易着凉生病。”

      天府早报记者昨天也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表示,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只要感觉冷了就会加衣。”三位中年人则表示,秋天会倾向于稍稍“冻一冻”,52岁的罗女士表示,“按照往年的经验,一般9月中旬甚至是10月初才会穿长袖,这两天降温,早晚出门加个背心或带一个很薄的外套就比较合适了。”

      春捂秋冻可以让肌体适应季节变化

      顾名思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成都市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夏秋交替时节,来就诊的感冒患者有所增加,“有些是胃肠型的感冒,由于伤了脾胃,出现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周勇表示,秋天是个从热转到寒的过程,为何要“秋冻”?因为骤然就穿得很厚,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易导致身体的不适,比如出现感冒伤风等。“秋冻”,就是慢慢来适应这样的变化;“春捂”,也是同样的道理,春天是个过渡的季节,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如果骤然脱衣也容易引起感冒。人体适应季节的变化有个过程和适应期。

      ■提醒

      能不能“冻”看体质

      不过,“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周勇说,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如年老体弱者者,或是怕冷、阳虚者遇上天气变冷,就应该适时加衣,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秋冻”,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会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

      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周勇也提醒市民,要注意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别受凉。燥为秋季主气,称“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少吃辛辣上火的食物。

      五类人不宜“秋冻”

      1

      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2

      慢性肺病患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3

      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卫外防御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4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5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据网络)

      ■小贴士

      夏秋交替,学子上学备“小药箱”


      夏秋交替之际,也正值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报到,很多大一新生都是首次离开父母庇护,进入全新的集体生活阶段。这其中,或可以考虑备上一个“宿舍小药箱”。成都市三医院儿科主任李桦提醒,即便给学生们准备了“小药箱”,但是也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此。

      首先,常备药的服用和使用都必须看清楚药品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副作用和禁忌症,按照剂量和要求服用,同时还要看清楚有效日期;其次,切忌滥用药物预防疾病、滥用抗生素、镇静助眠药等。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或病情加重,应尽快就医,防止延误病情。

      药品

      感冒类、解暑类、退烧类、食积类、腹泻类、便秘类、消毒类、过敏类等。

      常备

      体温计、医用纱布、医用棉签、医用胶带、创可贴等。

      注意

      ·分门别类: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急救药与常规用药分开放,避免因着急误服。
      ·保证药品信息清晰:存放药的瓶、袋、盒上的原有标签要保持完整,药名要清楚、正确。有详细的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有效期等。
      ·阴凉干燥处存放:药品应放在干燥、避光和温度较低的地方;需要密闭存放的要装入瓶中密闭,以免久贮后氧化或潮解。
      ·药品不宜混装:不宜用以前装药品的空瓶子存放另一种药物,以免引起混淆而错服。
      ·适时淘汰与补充:经常清查药箱,在存放中如发现药片(丸)发霉、粘连、变质、变色、松散、有怪味等现象时,应及时淘汰,不可吝惜。 (记者 段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