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央视记者谈“悬崖村”:把你拴在腰间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

  • 2016年05月30日 11时23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为什么关注“悬崖村”,采访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怎么看待公众对“悬崖村”的热切关注?

     

      5月27日,蹲点报道阿土列尔村的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和记者张力接受了川报观察记者的专访。

     

      大小凉山地区有很多“悬崖村”

     

      全部拿钱解决不现实

     

      记者:关注和报道凉山地区扶贫工作为什么要选择“悬崖村”?

     

      朱兴建:早在2014年1月,我们“新村走基层”栏目就曾报道过凉山州木里县的黄泥巴村的扶贫故事。关注大凉山,意义重大,因为它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具有很大的样本价值和意义。我们关注那么长时间,很深的感受就是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挺不容易的,交通那么闭塞、自然条件那么恶劣,加上语言、文化的差距,它本身就是“硬骨头”。

     

      之所以选择“悬崖村”,是因为它确实有贫穷落后的状态,它道路交通的艰难状况,适合镜头语言的表达需要,再一个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上,从中央到省、州、县都在努力,从政策、资金、人员都集中到村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可复制的扶贫样本。

     

      记者:不少网友呼吁直接搬迁,你怎么看?

     

      朱兴建:制定扶贫政策要从绝大多数地区的实际出发,但一个好政策落地,又有千差万别,每个村致贫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是疾病、有的是教育、有的是饮水,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解决。

     

      像“悬崖村”这样的村,在大小凉山地区有很多,甚至在云贵川藏青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很多。如果要改变它只靠大量砸钱,直接搬迁,集中全省之力、全州之力,全部拿钱解决,这样不计成本地投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是没有这个财力的,是不可复制的,其他地方学不了,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经验。未来5年,是我们扶贫工作的攻坚5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绝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们报道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村,找到样本价值所在。比如中央的重视、省州配套资金的引导、县乡村是怎么干的、社会资金的使用,就是要通过它探索出一条路子,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东西,为全国做出四川样本,承载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展示当地干部的担当、作为,不避讳矛盾、困难,把这种艰辛展示出来,真实记录这个时代人们的努力。

     

      “悬崖村”家家门前有菜园

     

      村民的朴实令人感动

     

      记者:你去过的彝族村寨很多,除了路之外,“悬崖村”还给你留下哪些深刻感受?

     

      张力:阿土列尔村位于一个45度的斜坡,冬天向阳,土地肥沃。它是我待过的最干净的彝族村子,家家门前口都有一个小小的菜园,有的还种了些竹子,部分农户的房子跟院子地面都做了硬化。村民想要改善出行状况,而不愿离开这个时代居住的地方。

     

      凉山农商银行给村里每户发放了2000-5000元不等的小额贷款,至今村里没有一个人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以至于银行允许村民在不还清前笔贷款的情况下可随时再贷一笔。

     

      记者:拍摄期间的吃住是怎么解决的?

     

      张力:我们去了4个男同事、2个女同事,带着帐篷和睡袋去的,帐篷安在了一个老乡闲置的屋里。我们从山下背了火腿肠和方便面去,还有50个馒头。村上的老乡很热情,请我们吃土豆。晚上超冷,不生火就像个冰窖,生了火就能烤馒头吃。

     

      在我们住的地方,每天都有老乡来找我们聊天,还唱歌。村子里很少有外来人,他们把我们当作全村的客人,还有人悄悄在门口放吃的。

     

      我们天天吃土豆、馒头,有个同事说了一句,好想喝瓶饮料。哪知这句话被一个老乡记到心里,第二天,他跑到山下,找了三家小卖铺,才凑齐了一箱,就是沿着藤梯那条路给背了上来。我们都无比感动。

     

      记者:通过这次采访,你收获了什么呢?

     

      张力:不通路造成了“悬崖村”,也造就了村民的勤劳、坚毅、朴实、团结的性格,造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我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品质,并深受感染和影响。

     

      因为道路艰险,上山的时候把绳子拴在腰间,拉着我们前行。把偶像剧里的男主角当男神真是弱爆了,在没有路的时候把你拴在腰间,拽着你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记者 张守帅 张彧希)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央视记者谈“悬崖村”:把你拴在腰间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

  • 2016年05月30日 11时23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为什么关注“悬崖村”,采访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怎么看待公众对“悬崖村”的热切关注?

     

      5月27日,蹲点报道阿土列尔村的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和记者张力接受了川报观察记者的专访。

     

      大小凉山地区有很多“悬崖村”

     

      全部拿钱解决不现实

     

      记者:关注和报道凉山地区扶贫工作为什么要选择“悬崖村”?

     

      朱兴建:早在2014年1月,我们“新村走基层”栏目就曾报道过凉山州木里县的黄泥巴村的扶贫故事。关注大凉山,意义重大,因为它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具有很大的样本价值和意义。我们关注那么长时间,很深的感受就是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挺不容易的,交通那么闭塞、自然条件那么恶劣,加上语言、文化的差距,它本身就是“硬骨头”。

     

      之所以选择“悬崖村”,是因为它确实有贫穷落后的状态,它道路交通的艰难状况,适合镜头语言的表达需要,再一个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上,从中央到省、州、县都在努力,从政策、资金、人员都集中到村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可复制的扶贫样本。

     

      记者:不少网友呼吁直接搬迁,你怎么看?

     

      朱兴建:制定扶贫政策要从绝大多数地区的实际出发,但一个好政策落地,又有千差万别,每个村致贫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是疾病、有的是教育、有的是饮水,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解决。

     

      像“悬崖村”这样的村,在大小凉山地区有很多,甚至在云贵川藏青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很多。如果要改变它只靠大量砸钱,直接搬迁,集中全省之力、全州之力,全部拿钱解决,这样不计成本地投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是没有这个财力的,是不可复制的,其他地方学不了,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经验。未来5年,是我们扶贫工作的攻坚5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绝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们报道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村,找到样本价值所在。比如中央的重视、省州配套资金的引导、县乡村是怎么干的、社会资金的使用,就是要通过它探索出一条路子,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东西,为全国做出四川样本,承载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展示当地干部的担当、作为,不避讳矛盾、困难,把这种艰辛展示出来,真实记录这个时代人们的努力。

     

      “悬崖村”家家门前有菜园

     

      村民的朴实令人感动

     

      记者:你去过的彝族村寨很多,除了路之外,“悬崖村”还给你留下哪些深刻感受?

     

      张力:阿土列尔村位于一个45度的斜坡,冬天向阳,土地肥沃。它是我待过的最干净的彝族村子,家家门前口都有一个小小的菜园,有的还种了些竹子,部分农户的房子跟院子地面都做了硬化。村民想要改善出行状况,而不愿离开这个时代居住的地方。

     

      凉山农商银行给村里每户发放了2000-5000元不等的小额贷款,至今村里没有一个人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以至于银行允许村民在不还清前笔贷款的情况下可随时再贷一笔。

     

      记者:拍摄期间的吃住是怎么解决的?

     

      张力:我们去了4个男同事、2个女同事,带着帐篷和睡袋去的,帐篷安在了一个老乡闲置的屋里。我们从山下背了火腿肠和方便面去,还有50个馒头。村上的老乡很热情,请我们吃土豆。晚上超冷,不生火就像个冰窖,生了火就能烤馒头吃。

     

      在我们住的地方,每天都有老乡来找我们聊天,还唱歌。村子里很少有外来人,他们把我们当作全村的客人,还有人悄悄在门口放吃的。

     

      我们天天吃土豆、馒头,有个同事说了一句,好想喝瓶饮料。哪知这句话被一个老乡记到心里,第二天,他跑到山下,找了三家小卖铺,才凑齐了一箱,就是沿着藤梯那条路给背了上来。我们都无比感动。

     

      记者:通过这次采访,你收获了什么呢?

     

      张力:不通路造成了“悬崖村”,也造就了村民的勤劳、坚毅、朴实、团结的性格,造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我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品质,并深受感染和影响。

     

      因为道路艰险,上山的时候把绳子拴在腰间,拉着我们前行。把偶像剧里的男主角当男神真是弱爆了,在没有路的时候把你拴在腰间,拽着你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记者 张守帅 张彧希)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