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五年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 2011年08月31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生产力布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发展城市经济,通过狠抓固定资产投资,拉大城区框架,建立经济支撑体系,提升工业经济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川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新高地,城市经济实现快速多元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一、城市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市辖区经济运行质量好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6.8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38.4亿元,累计总量实现了翻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速达到14.5%,比全国、全省分别快3.3、0.8个百分点。遂宁市“三上”企业从2005年的363个增加到2010年的709个,净增加346个,年均增长14.3%;其中亿元以上企业从2005年的26个增加到2010年的175个,增加149个,年均增长46.4%。从遂宁市辖区看:“十一五”期间市辖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7.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71.89亿元,累计总量实现了翻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速达到15.1% 比遂宁市增速快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经济结构从2005年的32.5:35:32.5调整为22.1:51.4:26.5,产业结构保持“三、一、二”模式。市辖区经济结构从2005年的44.8:18.6:36.6调整为33.8:27.6:38.6,结构调整优于遂宁市,呈“三、二、一”模式。

      (二)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工业经济坚持以发展集约循环的绿色工业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了遂宁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02.8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504.5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五年间,遂宁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1%,比“十五”期间增速快9.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快14.4、6个百分点。其中,市辖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25.41亿元,年均增长27.8%,比遂宁市快1.7个百分点。在遂宁市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8%,比“十五”期间增速快7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平均增速快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位从2005年的第十位升至2010年的第七位。 

      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市辖区企业生产能力好于遂宁市。截至2010年年底,遂宁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3户,比2005年增加283户,实现总产值709.47亿元,比2005年增长486.5%。其中,遂宁市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56户,比2005年增加135户,完成总产值561.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8.4%提高到79.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完成总产值15661.58万元,比2005(7074.27)年增加8587.31万元。其中市辖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2户,比2005年增加132户,实现总产值316.64亿元,比2005年增长674.4%。比遂宁市多增187.9个百分点,户均完成总产值16658.91万元,比2005年(5536.22)增加11122.69万元,增长54.7%,比遂宁市增速快8.9个百分点。   

      市辖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比遂宁市慢。2010年,遂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91亿元,比2005年增长5.0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48.5%;其中利润总额43.37亿元,比2005年增长5.7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46.45%。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98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了88.03%。从市辖区情况看:2010年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86亿元,比2005年增长7.08倍,五年间年均增长51.89%;其中利润总额6.44亿元,比2005年增长6.2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48.56%;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04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了15.7%。市辖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均快于遂宁市,但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遂宁市72.33个百分点。    

      (三)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遂宁市增速快0.9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以投资拉动为着力点,保持了投资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动力。“十一五”,遂宁市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2.0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37.17亿元,总量较“十五”期间翻了两番多,在全省排位由“十五”末年的第十四位上升至“十一五”末的第九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42.7%,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24.1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3.9个百分点。从市辖区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市辖区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8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545.15亿元,年均增长43.6%,比遂宁市平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遂宁市以招商引资为重点,通过招大引强壮大遂宁市经济,五年间遂宁市共到位国内资金674.56亿元,年均增长38.6%,其中:国内市外资金561.54亿元,年均增长47.6%;国内省外资金458.42亿元,年均增长59.8%。2010年新签约项目438个,总投资513.42亿元,其中3000万元以上电子产业项目107个、3000万元以上其他工业项目88个、5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104个、亿元以上现代物流项目11个、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9个。“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招商引资612.6亿元,年均增长80%。    

      市辖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遂宁市慢5.3个百分点。2010年遂宁市完成房地产投资67.90亿元,同比增长15.5%,占投资总额的13.7%。“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28.19亿元,年均增长42.5%。市辖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142.70亿元,年均增长37.2%,比遂宁市增速慢5.3个百分点。 

      (四)国内外商商贸旅游成绩显著,市辖区好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认真贯彻国家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采取多种刺激消费的举措,实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快增长。五年间遂宁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5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418.97亿元,是“十五”期间总额的2.2倍,年均增长17.9%,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4.3百分点。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1258元,年均增长16.8%。市辖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8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64.41亿元,是“十五”期间总额的2.2倍,年均增长19.3%,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5.5百分点,比遂宁市增速快1.4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进出口总额7.8亿美元,年均增长38.1%;2010年遂宁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出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6.8%;进口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41.3%。全年外派劳务3100人次,同比增长21.6%。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0万美元,同比增长6%。全年外商投资实际到位2289万美元,同比增长125.5%。    

      旅游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随着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遂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带动了遂宁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24亿元,年均增长35.2%,比“十五”期间增速快9.3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快14个百分点;遂宁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26.24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2503.41万人次,是“十五”时期总量的2.9倍,年均增长14.1%。截至2010年底遂宁市有A级旅游景区累计达到9个;遂宁市星级饭店累计达到19家。    

      (五)交通运输市场保持基本平稳,邮电通讯业长足发展    

      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十一五”期间遂宁全面推进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遂宁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62.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53.5%,已形成“一环四线”的高速公路网络和“三向七线”的铁路网络格局,全面融入成渝90分钟经济圈。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境内已建成有等级公路6879公里,高速公路225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加4972公里和127公里,分别增长2.61倍和1.3倍。      

      运输业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底遂宁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67945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55399辆,分别比2006年增加35559辆和32766辆,增长1.09倍和1.45倍。“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完成旅客周转量93.8亿人公里,年均增长3.3%;累计完成货运周转量101.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8.7%。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市邮政业务总量达到6.89亿元,年均增长16.7%;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9.97亿元,年均增长14.0%。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有固定电话机用户35.7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1.16万户,分别是“十五末”的1.6倍和0.9倍。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有移动电话用户153.09万户,互联网用户15.30万户,分别是“十五”末的2005年的3.1倍和5.7倍,五年间分别增长25.5%和41.5%。    

      (六)遂宁市金融业运行平稳,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市辖区好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财政收入大幅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遂宁市累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6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4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五年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9%,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28.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全省增速快8.7和4.8个百分点。从市辖区情况看:五年间累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1.11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30.9%,比同期遂宁市增速快1个百分点。

      五年间,遂宁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30.4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40.41亿元,五年间支出总量翻了近两番,年均增长30%,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8.5百分点。从市辖区情况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42.4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1.53亿元,年均增长29.6%。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完成地域内财政总收入274.66亿元,年均增长57.6%;财政总支出321.83亿元,年均增长28.3%。市辖区“十一五”期间完成地域内财政总收入127.15亿元,年均增长66.8%;财政总支出144.75亿元,年均增长29.4%。    

      金融信贷增长加快。截至2010年年末遂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23.16亿元,比2005年增加308.43亿元,增长1.44倍,年均增加61.69亿元;其中,市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3.52亿元,比2005年增长15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58.6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06.85%;市辖区为166.88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08.6%。2010年年末遂宁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76.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58%;其中,市辖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4.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21%。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年末遂宁市已有营业保险机构15家,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6.78亿元,比2005年增长545.4%。其中,财产险收入3.91亿元,比2005年增长624.1%;寿险收入达到12.86亿元,比2005年增长476.7%。2010年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83亿元,比2005年增长466.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71亿元,比2005年增长402.9%;寿险赔付金额1.11亿元,比2005年增长593.8%。    

      (七)科技工作取得成效,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工作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共取得市级科研成果102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42项,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五年间遂宁市共申请专利957件,实施专利1455件,实施专利技术实现产值108.79亿元。五年间,推广重大科技成果81项,其中工业18项,农业39项,社会发展24项。到2010年年末实有民营科技企业159家、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遂宁市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4.67万人,比2005年增加6.31万人,增长75.5%,市辖区有5.15万人,比2005年减少552人,下降1.06%。  

      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年末遂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639所,其中,小学224所,普通中学164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17所(不含技工学校)比2005年分别减少833所、11所、12所(主要是公办学校、村小学减少);年末遂宁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40所,比2005年增加30所。2010年年末遂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1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519人、662人。  

      2010年末遂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51.93万人,其中,在校小学生20.17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7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29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4.75万人,分别比2005年下降29.3%、24.1%、20.3%,增长43.5%。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0.9万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遂宁市在校生总数的21.1%。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定发展。2010年遂宁市有体育场馆数7个,比2005年增加3个。遂宁市公共图书藏量达到37.4万册,比2005年增加8.2万册,增长28%;市辖区达到22.8万册,比2005年增长22%,比遂宁市慢6个百分点。到2010年末遂宁市有医院卫生院数151个,床位数9575张,分别比2005年增加31个,和4075张,分别增长25.8%和74%;市辖区有医院卫生院数59个,床位5410张,比2005年分别增长55.3%和88.6%,增速比遂宁市快29.5个和14.6个百分点。    

      (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差距在继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遂宁市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010年遂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78元,比2005年增长106.79%,五年间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10年遂宁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11元,比2005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5.01%。2010年遂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0元,比2005年增长90%,五年间年均增长13.3%。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9元,比2005年增长93.27%,年均增长14.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1:2.34扩大到1:2.56,支出比从2005年的1:2.64扩大到1:2.74,收支差异有所扩大。从市辖区情况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比2005年增长1.1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6.64%,比遂宁市快1.04个百分点;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1727元,比2005年增长1.0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6.42%,比遂宁市增速快1.41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0元,比2005年增长905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3.7%,比遂宁市增速快0.4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79.4元,比2005年增长59.9%,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为1,下同)从2005年的1:2.4扩大到1:2.56,差距比遂宁市小0.06个比例;支出比从2005年的1:2.67扩大到1:3.57,收支差异扩大0.9个比例,比遂宁市高0.8个比例。    

      遂宁市就业稳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逐步减少,但市辖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2010年年末遂宁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5.69万人,在岗职工13.9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42.37%、减少12.8%;2010年共发放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55.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81.93%,共发放在岗职工劳动报酬36.9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9.72%。遂宁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22621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657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03.61%、119.5%。遂宁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786人,减少2%。其中:市辖区2010年年末有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85万人,在岗职工4.94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40%、减15.7%;当年共发放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3.76亿元,比2005年增长180.2%,增速比遂宁市低1.73个百分点,共发放在岗职工劳动报酬13.44亿元,比2005年增长85.4%,比遂宁市低34.33个百分点。全部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21877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254元,分别比比2005年(10946元)、(12386元)增长99.87%、120.04%分别比遂宁市低3.74个百分点和高0.54个百分点。市辖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440人,比2005年增长35.2%。    

      社会保障统筹推进。2010年年末遂宁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39万人,五年间年均增长7.1%;市辖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31万人,五年间年均增长7.6%。2010年年末遂宁市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81万人,年均增长5.6%;市辖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4万人,年均增长5.9%。遂宁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69万人,比2005年减少2.82万人;市辖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5万人,比2005年减少6119人。遂宁市征缴失业保险费3345万元,全年为2.05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遂宁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42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975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6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582万元。
      
      (九)市政建设步伐加快,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市政建设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遂宁市城镇化率达到38.4%,与2005年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增长1.34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101.25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31.15%,五年间年均增长5.57个百分点;遂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04%,比2005年增长16.5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5㎡,全年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4272.00万吨,由于城市人口数的增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1.11㎡、1971万吨;国家园林城市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的正式命名和授牌。全社会天然气供气总量13545.28万立方米,与2005年相比增长164.14%,五年间年均增长21.44%。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为345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38%,五年间年均增长6.65%;出租车汽车为875辆,与2005年相比下降3.53%。市辖区:2010年市辖区镇化率44.28%,与2005年相比提高6.59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增长1.32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50.08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1.79%,五年间年均增长0.36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66%,比2005年提高16.44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增长3.29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55㎡,全年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2571.2万吨,由于城市人口数的增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1.25㎡、1485.8万吨。全社会天然气供气总量8470.28万立方米,与2005年相比增长151.34%,五年间年均增长20.24%。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为215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45.27%,五年间年均增长7.75%;出租车汽车为454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3.18%,五年间年均增长0.63%。    

      减排治污成效显著。据核算,2010年遂宁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44.27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61.1%;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152.3%,原油消费量增长84.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69.6%,电力消费量增长145.5%。“十一五”期间遂宁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2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29%。2010年化学需氧量24311吨、氨氮2395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6.63%、16.43%。五年来挂牌限期治理工业企业4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25家,关闭、淘汰超标、超总量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及生产线20家。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4个,生态园区21个,生态村23个和生态家园211户,绿色学校10所。    

      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遂宁市城市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提高不快,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明显。2010年末市辖区GDP比重仅占遂宁市GDP的38.8%,与2005年比较,降低1.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8位。市辖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明显偏低,表明遂宁市辖区经济的规模实力与发达城市比较还不强。    

      2、市辖区服务业的提升步伐还较慢,对遂宁市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目前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亟需提升,突出表现在市区要素市场还不健全,产权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高层次需求;市区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技术创新等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不够有力;市区的物流运输业能力所限,对遂宁市的服务和拉动作用不强。    

      3、项目建设力度不够大。一是项目少、储备不足。市区新上项目总数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所上大项目少,高科技含量项目少,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大项目少,尤其是在围绕“4+3”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方面上的项目就更少,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优势。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本身前期准备不够,缺乏包装,可用于招商或者招大商的项目少。二是项目建设进展慢。由于受土地、资金、燃气动力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开工难,竣工项目投产达标慢。三是项目建设质量不高。新上项目总体质量不高,市区有的地方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4、市区的中心城市功能还不健全,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不强。撤县建市以来,市区行政中心功能最先形成,但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中心功能尚在形成过程中,加上市区城市一体化进程还存在差距,城市功能还比较弱,对区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制约了市区产业和人口的快速集聚,中心城市人气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5、市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船山区、安居区、三园区和市级在事权、财权问题上,不仅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而且争企业、争税收,长时期摩擦和内耗不断。区级政府在行政运作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依赖性,同为县级的市辖区经济管理权限和可调控领域明显小于县。从船山、安居、三园区的调研情况看,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对权力的部门化倾向均反响强烈,而且焦点多落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上。区级政府过多地将精力消耗于与市级部门的谈判过程中,较多时候处于一种“部门掌权、政府协调”的状态,牵制社会各界相当多的精力,延缓了市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6、环境保护压力增大。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0575万元,比2005年增长1.44%。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严峻。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989吨,比2005年提高33.04%,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5.12吨, 比2005年提高67.84%,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560.38万吨,比2005年增加1023.8万吨,增长40.2%%。同时,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77.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87.33%,还不够高。    

      (二)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七大挑战     

      一是人口就业压力的挑战。大量流动人口向城市涌入,超出了城市的负荷,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城市经济发展传统生产方式是以制造业为主,实行粗放型经营,属于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还需指出的是我市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内需严重不足。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滞后、中小企业动荡等一系列挑战。    

      三是资源供给的巨大挑战。我市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市之一,不是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缺少,使原有的生产规模下降,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调整产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贫富差距扩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和增长速度比不断加大,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显现。    

      五是城市财政收支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城市财政与公共支出的矛盾。    

      六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我市由于建市较晚,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成都、绵阳、南充、乐山等市。    

      七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发展,城市与城市互为市场,形成国际依赖,经营资本及金融资本的运作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挑战。    

      三、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措施,供参考。    

      (一)切实增强市辖区经济发展的“首位度”意识,要重点舞好“龙头”    

      市辖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市委、市政府要坚持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抓市辖区经济,并且要做到突出研究和帮助解决市辖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辖区党委政府要把市辖区发展摆到工作的首位,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集中精力抓区域经济建设,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充分发挥市辖区优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走出疲劳应付的误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主动把事情抓实、干好,奋力开创市辖区经济发展新局面。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市辖区的发展要实现明显的“双超”,即一是市辖区的经济发展要明显超过县市速度、质量,二是市辖区的经济发展要赶超成都、绵阳等市市辖区经济发展速度。    

      (二)扩大城区的经济管理权限,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负责”管理体制的要求,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原则,适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和发挥市辖区对各区域经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市辖区政府统筹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卫生、林业、畜牧、住建、城管、水利、环卫等有分局的可全部实行属地管理,市里只协调指导。    

      (三)集中政策和财力资源重点扶持市辖区。    

      要使有限的政府政策和财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体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重点,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产业流等要素向市辖区的集聚,保证市辖区经济发展。    
      (四)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市区的农村和遂宁市相比,相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到位,要针对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的现象,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土地流转,集中使用权。要引导市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发展城郊型生态型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园区、加工园区、观光园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科学确定市辖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    

      市辖区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要以发展绿色食品、电子制造、生物工程产业、绿色能源为突破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制造、生物医药产业。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成渝经济区大局中凸显市辖区制造业的实力和特色。要选择市辖区部分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培植,加快战略性重组和裂变式扩张,加大对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全方位扶持,使之成为市辖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要推进市辖区企业上市工作,选择3-5家企业按要求开展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通过上市辅导验收,进入核准发行程序。    

      (六)整合提升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房地产开发

      一是抓住国家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整合提升建筑企业。目前遂宁有164家建筑企业,但资质为特级和一级的一家也没有,因此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建筑业特级资质,力争发展2至3家特级总承包企业,5至10家一级总承包企业,扶持和优化目前的二、三级企业,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比例协调、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开拓遂宁境外市场。

      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骨干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讯、工业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拓展业务。    

      三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退制度,依法规范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市场。限制和淘汰社会信誉不好、业绩差、挂靠、无资质的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商,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运用遂宁市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位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优先壮大运输业,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领办或创办运输企业。要提升市区传统商贸业(商贸、餐饮等)发展层次,大力发展连锁、特许、仓储式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构筑强势商业氛围。要调整第三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兴第三产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新兴第三产业(包括科学教育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等)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以新兴第三产业带动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培育市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增强市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要大力挖掘市区旅游资源,促进市区周边游和休闲游的发展。以旅游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城乡餐饮、宾馆、交通、土特产、文化娱乐等旅游经济。要突出地方特点,提高宾馆餐饮业的接待能力,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业,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八)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市辖区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是实现市辖区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市辖区产业集聚。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城市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新型服务业。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吸纳更多富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市辖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九)抓好生产要素保障供应,齐力助推经济加快发展    

      对重点企业实行个性化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运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积极解决企业生产要素供应问题,协调解决银行流动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等瓶颈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齐力助推经济加快发展。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遂宁市五年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 2011年08月31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生产力布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发展城市经济,通过狠抓固定资产投资,拉大城区框架,建立经济支撑体系,提升工业经济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川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新高地,城市经济实现快速多元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一、城市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市辖区经济运行质量好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6.8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38.4亿元,累计总量实现了翻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速达到14.5%,比全国、全省分别快3.3、0.8个百分点。遂宁市“三上”企业从2005年的363个增加到2010年的709个,净增加346个,年均增长14.3%;其中亿元以上企业从2005年的26个增加到2010年的175个,增加149个,年均增长46.4%。从遂宁市辖区看:“十一五”期间市辖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7.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71.89亿元,累计总量实现了翻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速达到15.1% 比遂宁市增速快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经济结构从2005年的32.5:35:32.5调整为22.1:51.4:26.5,产业结构保持“三、一、二”模式。市辖区经济结构从2005年的44.8:18.6:36.6调整为33.8:27.6:38.6,结构调整优于遂宁市,呈“三、二、一”模式。

      (二)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工业经济坚持以发展集约循环的绿色工业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了遂宁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02.8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504.5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五年间,遂宁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1%,比“十五”期间增速快9.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快14.4、6个百分点。其中,市辖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25.41亿元,年均增长27.8%,比遂宁市快1.7个百分点。在遂宁市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8%,比“十五”期间增速快7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平均增速快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位从2005年的第十位升至2010年的第七位。 

      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市辖区企业生产能力好于遂宁市。截至2010年年底,遂宁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3户,比2005年增加283户,实现总产值709.47亿元,比2005年增长486.5%。其中,遂宁市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56户,比2005年增加135户,完成总产值561.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8.4%提高到79.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完成总产值15661.58万元,比2005(7074.27)年增加8587.31万元。其中市辖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2户,比2005年增加132户,实现总产值316.64亿元,比2005年增长674.4%。比遂宁市多增187.9个百分点,户均完成总产值16658.91万元,比2005年(5536.22)增加11122.69万元,增长54.7%,比遂宁市增速快8.9个百分点。   

      市辖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比遂宁市慢。2010年,遂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91亿元,比2005年增长5.0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48.5%;其中利润总额43.37亿元,比2005年增长5.7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46.45%。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98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了88.03%。从市辖区情况看:2010年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86亿元,比2005年增长7.08倍,五年间年均增长51.89%;其中利润总额6.44亿元,比2005年增长6.2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48.56%;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04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了15.7%。市辖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均快于遂宁市,但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遂宁市72.33个百分点。    

      (三)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遂宁市增速快0.9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以投资拉动为着力点,保持了投资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动力。“十一五”,遂宁市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2.0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37.17亿元,总量较“十五”期间翻了两番多,在全省排位由“十五”末年的第十四位上升至“十一五”末的第九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42.7%,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24.1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3.9个百分点。从市辖区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市辖区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8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545.15亿元,年均增长43.6%,比遂宁市平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遂宁市以招商引资为重点,通过招大引强壮大遂宁市经济,五年间遂宁市共到位国内资金674.56亿元,年均增长38.6%,其中:国内市外资金561.54亿元,年均增长47.6%;国内省外资金458.42亿元,年均增长59.8%。2010年新签约项目438个,总投资513.42亿元,其中3000万元以上电子产业项目107个、3000万元以上其他工业项目88个、5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104个、亿元以上现代物流项目11个、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9个。“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招商引资612.6亿元,年均增长80%。    

      市辖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遂宁市慢5.3个百分点。2010年遂宁市完成房地产投资67.90亿元,同比增长15.5%,占投资总额的13.7%。“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28.19亿元,年均增长42.5%。市辖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142.70亿元,年均增长37.2%,比遂宁市增速慢5.3个百分点。 

      (四)国内外商商贸旅游成绩显著,市辖区好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认真贯彻国家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采取多种刺激消费的举措,实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快增长。五年间遂宁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5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418.97亿元,是“十五”期间总额的2.2倍,年均增长17.9%,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4.3百分点。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1258元,年均增长16.8%。市辖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8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64.41亿元,是“十五”期间总额的2.2倍,年均增长19.3%,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5.5百分点,比遂宁市增速快1.4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进出口总额7.8亿美元,年均增长38.1%;2010年遂宁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出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6.8%;进口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41.3%。全年外派劳务3100人次,同比增长21.6%。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0万美元,同比增长6%。全年外商投资实际到位2289万美元,同比增长125.5%。    

      旅游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随着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遂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带动了遂宁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24亿元,年均增长35.2%,比“十五”期间增速快9.3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快14个百分点;遂宁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26.24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2503.41万人次,是“十五”时期总量的2.9倍,年均增长14.1%。截至2010年底遂宁市有A级旅游景区累计达到9个;遂宁市星级饭店累计达到19家。    

      (五)交通运输市场保持基本平稳,邮电通讯业长足发展    

      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十一五”期间遂宁全面推进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遂宁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62.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53.5%,已形成“一环四线”的高速公路网络和“三向七线”的铁路网络格局,全面融入成渝90分钟经济圈。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境内已建成有等级公路6879公里,高速公路225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加4972公里和127公里,分别增长2.61倍和1.3倍。      

      运输业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底遂宁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67945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55399辆,分别比2006年增加35559辆和32766辆,增长1.09倍和1.45倍。“十一五”期间遂宁市累计完成旅客周转量93.8亿人公里,年均增长3.3%;累计完成货运周转量101.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8.7%。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市邮政业务总量达到6.89亿元,年均增长16.7%;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9.97亿元,年均增长14.0%。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有固定电话机用户35.7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1.16万户,分别是“十五末”的1.6倍和0.9倍。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有移动电话用户153.09万户,互联网用户15.30万户,分别是“十五”末的2005年的3.1倍和5.7倍,五年间分别增长25.5%和41.5%。    

      (六)遂宁市金融业运行平稳,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市辖区好于遂宁市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财政收入大幅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遂宁市累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6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4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五年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9%,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28.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全省增速快8.7和4.8个百分点。从市辖区情况看:五年间累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1.11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30.9%,比同期遂宁市增速快1个百分点。

      五年间,遂宁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30.4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40.41亿元,五年间支出总量翻了近两番,年均增长30%,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8.5百分点。从市辖区情况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42.4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1.53亿元,年均增长29.6%。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完成地域内财政总收入274.66亿元,年均增长57.6%;财政总支出321.83亿元,年均增长28.3%。市辖区“十一五”期间完成地域内财政总收入127.15亿元,年均增长66.8%;财政总支出144.75亿元,年均增长29.4%。    

      金融信贷增长加快。截至2010年年末遂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23.16亿元,比2005年增加308.43亿元,增长1.44倍,年均增加61.69亿元;其中,市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3.52亿元,比2005年增长15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58.6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06.85%;市辖区为166.88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08.6%。2010年年末遂宁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76.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58%;其中,市辖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4.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21%。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年末遂宁市已有营业保险机构15家,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6.78亿元,比2005年增长545.4%。其中,财产险收入3.91亿元,比2005年增长624.1%;寿险收入达到12.86亿元,比2005年增长476.7%。2010年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83亿元,比2005年增长466.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71亿元,比2005年增长402.9%;寿险赔付金额1.11亿元,比2005年增长593.8%。    

      (七)科技工作取得成效,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工作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共取得市级科研成果102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42项,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五年间遂宁市共申请专利957件,实施专利1455件,实施专利技术实现产值108.79亿元。五年间,推广重大科技成果81项,其中工业18项,农业39项,社会发展24项。到2010年年末实有民营科技企业159家、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遂宁市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4.67万人,比2005年增加6.31万人,增长75.5%,市辖区有5.15万人,比2005年减少552人,下降1.06%。  

      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年末遂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639所,其中,小学224所,普通中学164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17所(不含技工学校)比2005年分别减少833所、11所、12所(主要是公办学校、村小学减少);年末遂宁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40所,比2005年增加30所。2010年年末遂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1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519人、662人。  

      2010年末遂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51.93万人,其中,在校小学生20.17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7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29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4.75万人,分别比2005年下降29.3%、24.1%、20.3%,增长43.5%。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0.9万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遂宁市在校生总数的21.1%。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定发展。2010年遂宁市有体育场馆数7个,比2005年增加3个。遂宁市公共图书藏量达到37.4万册,比2005年增加8.2万册,增长28%;市辖区达到22.8万册,比2005年增长22%,比遂宁市慢6个百分点。到2010年末遂宁市有医院卫生院数151个,床位数9575张,分别比2005年增加31个,和4075张,分别增长25.8%和74%;市辖区有医院卫生院数59个,床位5410张,比2005年分别增长55.3%和88.6%,增速比遂宁市快29.5个和14.6个百分点。    

      (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差距在继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遂宁市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010年遂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78元,比2005年增长106.79%,五年间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10年遂宁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11元,比2005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5.01%。2010年遂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0元,比2005年增长90%,五年间年均增长13.3%。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9元,比2005年增长93.27%,年均增长14.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1:2.34扩大到1:2.56,支出比从2005年的1:2.64扩大到1:2.74,收支差异有所扩大。从市辖区情况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比2005年增长1.1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6.64%,比遂宁市快1.04个百分点;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1727元,比2005年增长1.0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6.42%,比遂宁市增速快1.41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0元,比2005年增长905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3.7%,比遂宁市增速快0.4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79.4元,比2005年增长59.9%,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为1,下同)从2005年的1:2.4扩大到1:2.56,差距比遂宁市小0.06个比例;支出比从2005年的1:2.67扩大到1:3.57,收支差异扩大0.9个比例,比遂宁市高0.8个比例。    

      遂宁市就业稳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逐步减少,但市辖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2010年年末遂宁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5.69万人,在岗职工13.9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42.37%、减少12.8%;2010年共发放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55.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81.93%,共发放在岗职工劳动报酬36.9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9.72%。遂宁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22621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657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03.61%、119.5%。遂宁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786人,减少2%。其中:市辖区2010年年末有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85万人,在岗职工4.94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40%、减15.7%;当年共发放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3.76亿元,比2005年增长180.2%,增速比遂宁市低1.73个百分点,共发放在岗职工劳动报酬13.44亿元,比2005年增长85.4%,比遂宁市低34.33个百分点。全部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21877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254元,分别比比2005年(10946元)、(12386元)增长99.87%、120.04%分别比遂宁市低3.74个百分点和高0.54个百分点。市辖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440人,比2005年增长35.2%。    

      社会保障统筹推进。2010年年末遂宁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39万人,五年间年均增长7.1%;市辖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31万人,五年间年均增长7.6%。2010年年末遂宁市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81万人,年均增长5.6%;市辖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4万人,年均增长5.9%。遂宁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69万人,比2005年减少2.82万人;市辖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5万人,比2005年减少6119人。遂宁市征缴失业保险费3345万元,全年为2.05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遂宁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42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975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6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582万元。
      
      (九)市政建设步伐加快,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市政建设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遂宁市城镇化率达到38.4%,与2005年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增长1.34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101.25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31.15%,五年间年均增长5.57个百分点;遂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04%,比2005年增长16.5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5㎡,全年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4272.00万吨,由于城市人口数的增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1.11㎡、1971万吨;国家园林城市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的正式命名和授牌。全社会天然气供气总量13545.28万立方米,与2005年相比增长164.14%,五年间年均增长21.44%。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为345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38%,五年间年均增长6.65%;出租车汽车为875辆,与2005年相比下降3.53%。市辖区:2010年市辖区镇化率44.28%,与2005年相比提高6.59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增长1.32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50.08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1.79%,五年间年均增长0.36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66%,比2005年提高16.44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增长3.29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55㎡,全年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2571.2万吨,由于城市人口数的增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全社会自来水供水总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1.25㎡、1485.8万吨。全社会天然气供气总量8470.28万立方米,与2005年相比增长151.34%,五年间年均增长20.24%。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为215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45.27%,五年间年均增长7.75%;出租车汽车为454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3.18%,五年间年均增长0.63%。    

      减排治污成效显著。据核算,2010年遂宁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44.27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61.1%;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152.3%,原油消费量增长84.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69.6%,电力消费量增长145.5%。“十一五”期间遂宁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2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29%。2010年化学需氧量24311吨、氨氮2395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6.63%、16.43%。五年来挂牌限期治理工业企业4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25家,关闭、淘汰超标、超总量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及生产线20家。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4个,生态园区21个,生态村23个和生态家园211户,绿色学校10所。    

      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遂宁市城市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提高不快,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明显。2010年末市辖区GDP比重仅占遂宁市GDP的38.8%,与2005年比较,降低1.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8位。市辖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明显偏低,表明遂宁市辖区经济的规模实力与发达城市比较还不强。    

      2、市辖区服务业的提升步伐还较慢,对遂宁市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目前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亟需提升,突出表现在市区要素市场还不健全,产权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高层次需求;市区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技术创新等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不够有力;市区的物流运输业能力所限,对遂宁市的服务和拉动作用不强。    

      3、项目建设力度不够大。一是项目少、储备不足。市区新上项目总数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所上大项目少,高科技含量项目少,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大项目少,尤其是在围绕“4+3”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方面上的项目就更少,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优势。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本身前期准备不够,缺乏包装,可用于招商或者招大商的项目少。二是项目建设进展慢。由于受土地、资金、燃气动力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开工难,竣工项目投产达标慢。三是项目建设质量不高。新上项目总体质量不高,市区有的地方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4、市区的中心城市功能还不健全,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不强。撤县建市以来,市区行政中心功能最先形成,但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中心功能尚在形成过程中,加上市区城市一体化进程还存在差距,城市功能还比较弱,对区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制约了市区产业和人口的快速集聚,中心城市人气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5、市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船山区、安居区、三园区和市级在事权、财权问题上,不仅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而且争企业、争税收,长时期摩擦和内耗不断。区级政府在行政运作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依赖性,同为县级的市辖区经济管理权限和可调控领域明显小于县。从船山、安居、三园区的调研情况看,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对权力的部门化倾向均反响强烈,而且焦点多落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上。区级政府过多地将精力消耗于与市级部门的谈判过程中,较多时候处于一种“部门掌权、政府协调”的状态,牵制社会各界相当多的精力,延缓了市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6、环境保护压力增大。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0575万元,比2005年增长1.44%。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严峻。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989吨,比2005年提高33.04%,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5.12吨, 比2005年提高67.84%,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560.38万吨,比2005年增加1023.8万吨,增长40.2%%。同时,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77.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87.33%,还不够高。    

      (二)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七大挑战     

      一是人口就业压力的挑战。大量流动人口向城市涌入,超出了城市的负荷,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城市经济发展传统生产方式是以制造业为主,实行粗放型经营,属于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还需指出的是我市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内需严重不足。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滞后、中小企业动荡等一系列挑战。    

      三是资源供给的巨大挑战。我市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市之一,不是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缺少,使原有的生产规模下降,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调整产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贫富差距扩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和增长速度比不断加大,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显现。    

      五是城市财政收支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城市财政与公共支出的矛盾。    

      六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我市由于建市较晚,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成都、绵阳、南充、乐山等市。    

      七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发展,城市与城市互为市场,形成国际依赖,经营资本及金融资本的运作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挑战。    

      三、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措施,供参考。    

      (一)切实增强市辖区经济发展的“首位度”意识,要重点舞好“龙头”    

      市辖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市委、市政府要坚持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抓市辖区经济,并且要做到突出研究和帮助解决市辖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辖区党委政府要把市辖区发展摆到工作的首位,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集中精力抓区域经济建设,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充分发挥市辖区优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走出疲劳应付的误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主动把事情抓实、干好,奋力开创市辖区经济发展新局面。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市辖区的发展要实现明显的“双超”,即一是市辖区的经济发展要明显超过县市速度、质量,二是市辖区的经济发展要赶超成都、绵阳等市市辖区经济发展速度。    

      (二)扩大城区的经济管理权限,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负责”管理体制的要求,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原则,适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和发挥市辖区对各区域经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市辖区政府统筹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卫生、林业、畜牧、住建、城管、水利、环卫等有分局的可全部实行属地管理,市里只协调指导。    

      (三)集中政策和财力资源重点扶持市辖区。    

      要使有限的政府政策和财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体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重点,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产业流等要素向市辖区的集聚,保证市辖区经济发展。    
      (四)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市区的农村和遂宁市相比,相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到位,要针对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的现象,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土地流转,集中使用权。要引导市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发展城郊型生态型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园区、加工园区、观光园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科学确定市辖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    

      市辖区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要以发展绿色食品、电子制造、生物工程产业、绿色能源为突破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制造、生物医药产业。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成渝经济区大局中凸显市辖区制造业的实力和特色。要选择市辖区部分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培植,加快战略性重组和裂变式扩张,加大对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全方位扶持,使之成为市辖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要推进市辖区企业上市工作,选择3-5家企业按要求开展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通过上市辅导验收,进入核准发行程序。    

      (六)整合提升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房地产开发

      一是抓住国家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整合提升建筑企业。目前遂宁有164家建筑企业,但资质为特级和一级的一家也没有,因此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建筑业特级资质,力争发展2至3家特级总承包企业,5至10家一级总承包企业,扶持和优化目前的二、三级企业,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比例协调、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开拓遂宁境外市场。

      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骨干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讯、工业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拓展业务。    

      三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退制度,依法规范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市场。限制和淘汰社会信誉不好、业绩差、挂靠、无资质的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商,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运用遂宁市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位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优先壮大运输业,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领办或创办运输企业。要提升市区传统商贸业(商贸、餐饮等)发展层次,大力发展连锁、特许、仓储式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构筑强势商业氛围。要调整第三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兴第三产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新兴第三产业(包括科学教育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等)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以新兴第三产业带动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培育市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增强市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要大力挖掘市区旅游资源,促进市区周边游和休闲游的发展。以旅游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城乡餐饮、宾馆、交通、土特产、文化娱乐等旅游经济。要突出地方特点,提高宾馆餐饮业的接待能力,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业,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八)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市辖区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是实现市辖区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市辖区产业集聚。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城市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新型服务业。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吸纳更多富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市辖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九)抓好生产要素保障供应,齐力助推经济加快发展    

      对重点企业实行个性化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运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积极解决企业生产要素供应问题,协调解决银行流动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等瓶颈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齐力助推经济加快发展。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