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档案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高度肯定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县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历经两个月的山石掩埋、日晒雨淋,受损十分严重,在中国乃至国际均属罕见,使抢救工作面临空前的考验。为科学抢救北川档案,国家档案局于2009年向四川省档案局下达“北川档案抢救科学化管理研究”项目,要求通过调查、分析、试验、比较,研究探讨北川档案抢救的科学化管理模式,指导北川档案抢救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实现北川档案抢救工作的总体目标,即用3年时间完成北川档案抢救工作,使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5万余卷北川档案符合国家有关业务规范,建立北川档案全文数据库;为广大档案同仁制定同类灾害现场受灾档案抢救保护应急预案和方法提供借鉴,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该项目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市、县档案部门组成的北川档案抢救领导小组及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经过两年多时间,先后攻克了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消毒灭菌、修复整理、数字化处理等技术难题,填补了大规模应急处置严重霉变和污损档案的空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成功案例。目前,5万余卷北川档案抢救工作已基本完成。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是由财政部资助、国家档案局组织实施的重大档案科研项目,针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规范缺乏、抢救手段单一、专业化人才缺乏、档案保护成果未能充分推广应用”等实际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研究目标包括:形成《国家重点档案损毁情况调研报告》、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操作规程》、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规范草案、建立档案保护技术专家库、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指南》、选择一批试点单位并将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进行推广等。该项目涉及档案抢救修复理论研究、实际操作技术研究、科学化管理规范研究等,是国家首次围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开展的全方位研究,实现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创新。
“北川档案抢救科学化管理研究”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的子项目,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南。这些研究成果在全社会各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后,必将极大提升全社会的档案保护意识以及档案保护水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