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三抹“暖色” 谱写脱贫奔康阿坝答卷

  • 2020年05月10日 09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藏寨。(刘华伟 摄)

    阿坝州若尔盖花湖湿地。(阿坝州委宣传部供图)

    “还有46户村民也要参与提升改造,一起吃藏家旅游饭。”5月8日,松潘县大姓乡上纳咪村,36岁的林波他正抓紧装修4个房间,准备打造成藏家旅游接待样板间。

    上纳咪村海拔3000多米,位于雪宝顶山脚,曾是阿坝州的606个贫困村之一。前两年,一个民宿项目落户到村上,开张不到3个月,就为村民创收10多万元,上纳咪村也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项目同时带动村里的藏家家纺、马队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上纳咪村由此脱贫摘帽。

    上纳咪村只是阿坝州脱贫奔康的一个剪影。今年2月,省政府批准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其中包括阿坝州的壤塘、黑水、阿坝3县。至此,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25元增长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幅达34.2%。

    这,不仅是阿坝州发展史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奔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也是四川藏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的关键节点。

    “答卷”背后,有着怎样的实践、探索和创新?

    “生态底色”“干部本色”“发展亮色”——阿坝高原脱贫奔康路上的三抹“暖色”让人印象深刻,这是阿坝州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坚持、坚定和坚决。

    擦亮生态底色

    闯出高原藏族聚居区“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5月的若尔盖花湖湿地,黑颈鹤等鸟儿成群飞回繁衍成长。此时,也是牧民罗科最忙的时候,每天骑着摩托车到湿地巡护是他的主要工作。

    45岁的罗科家住若尔盖县阿西乡罗叉村,全家五口人,曾因缺致富技术生活贫困。2016年9月,罗科当上湿地保护员,每月有近10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助,“这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湿地。”

    生态的重要性,对于阿坝不言而喻。作为国家和省连片扶贫开发地区,阿坝州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四川平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阿坝的脱贫奔康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必须以生态为根本依托。”阿坝州委书记刘坪认为,保护好生态,发展生态经济是新时代党中央、省委赋予阿坝州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破解高原藏族聚居区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之策。

    为此,阿坝州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岷江-大渡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水源地整治攻坚战,创新推动生态扶贫,打造以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擦亮生态底色,闯出一条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路子。

    一方面,从2018年起,阿坝州大力整合资金,针对森林、草原、河道、湿地等资源管护实际,设立2.6万个生态公益性岗位,让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成为护林员、草管员、河道管理员。目前,全州累计统筹生态扶贫资金3.7亿元,2.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走上生态管护岗位,实现管护资源全覆盖、管护职能全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2019年实现户均增收8150元。

    另一方面,阿坝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等生态产业。甜樱桃、青脆李、花椒、标准化牦牛养殖等一批特色农牧产业初具成效,“云顶花海”“董马藏寨”“坝上农耕”“浮云牧场”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涌现,2018年以来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2亿元,旅游扶贫效益凸显。

    数据显示,依托生态产业,阿坝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2015年底的9711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4252元,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和增速位居全国藏族聚居区自治州前列。

    激发干部本色

    筑牢党在藏族聚居区的群众基础

    5月7日,是47岁的脱贫户八果一生最重要的日子。

    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当天搬进两层楼高的藏式新房,“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

    八果曾是壤塘县上杜柯乡吾克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捡柴时树木倒塌致使他左腿粉碎性骨折,膝盖以下一度坏死。

    壤塘县发改局干部晓梅在走访中了解到八果的病情,东奔西跑联系相关部门,筹措2万余元救助款,并带他到省骨科医院医治。八果不懂汉语,晓梅像他的亲生女儿一样,帮他办入院手续、陪同检查、当好翻译、安排后勤,直至康复出院。如今,在“女儿”晓梅的帮助下,八果还在村里开起小卖部,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贫困群众要脱贫,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纾难解困。如何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问题?2018年11月,阿坝州启动“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即要求领导干部和部门开展“联户联情”“联寺联僧”及“法律政策七进”工作。

    “要让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从行动上深入群众,不断筑牢党在藏族聚居区的群众基础。”刘坪说。

    为此,阿坝州分村(社区)建立《特殊困难群众台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台账》《民生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台账》等6本台账,并用“问题”“整改”“责任”3张清单逐一落实整改主体、明确整改措施、承诺办结时限,真正做到解决一件、答复一件、销号一件、公示一件。

    在推进过程中,“两联一进”还明确要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帮助联系户制定脱贫和奔康逐年发展目标,明确帮扶措施。

    斗严寒、战缺氧、克深贫。阿坝州3.5万名机关干部与19.7万户农牧民群众、1.8万名僧尼结对帮扶,收集办理困难诉求252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900余件,开展法律政策七进5300余场次。

    曾经一段时期,在牧区(县)走访群众,干部时常遭遇一种尴尬:“走半天路,敲半天门,露半边脸,讲半句话,半天进不到门。”“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启动后,阿坝州的普通农牧民群众与当地领导干部也熟悉起来,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40岁的藏族村民尕让扎西对此很感慨,“干部到家来,帮这帮那,忙这忙那的,感觉更亲了。”

    增添发展亮色

    谱写“民族团结,携手奔康”诗篇

    “牦牛奶不仅能做酸奶,还能做成冰淇淋。”在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63岁的社长八宝说,“这得归功于温州干部的大力帮扶。”

    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如何综合开发利用牦牛资源,带动牧民稳定脱贫增收,是当地党委、政府最棘手的一道考题。

    对此,浙江温州在红原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投入援建资金3445万元,打造牦牛乳肉生产、牦牛毛藏绵羊毛加工、牦牛冷链物流三大扶贫车间,帮助当地延伸牦牛产业链条。“建成后,可为合作社每年增加500万元收入。”温州援藏干部吕金记说。

    作为高原藏族聚居区和多民族聚居地,阿坝州面临着基础薄弱、产业虚弱、社会发育滞后等问题。脱贫奔康,要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单靠一己之力肯定不行,怎么办?

    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这样回答:在战贫过程中,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机遇,借智借力,夯实发展根基,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携手奔康”的动人诗篇,完成了一张多民族聚力发展的时代答卷。

    从2013年起,浙江、四川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明确温州、嘉兴、台州等市县结对支援阿坝州。

    产业共兴。两地共建“飞地”产业园。目前,已建嘉善-庆元-九寨沟、嵊州-马尔康、南湖-若尔盖等“飞地”产业园区6个,2018年以来,带动九寨沟、马尔康、若尔盖、小金4个县(市)增加财政收入2600余万元,带动2.9万余名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智力帮扶。2018年8月,浙江选派专家学者和企业家32人,组团到阿坝州实施智力帮扶和项目对接。去年6月,浙江又再次遴选专家服务团,举办专题讲座10场,现场指导55场,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省内也持续深入开展对口帮扶。绵阳、德阳、遂宁,以及成都大邑、崇州等市县单位,加大推动阿坝州“带”与“帮”力度。以红原为例,绵阳在对口帮扶中,累计投入资金1080万元,建成牲畜暖棚778个,红原冬春牲畜死亡率由2012年的5%降至目前的3%以下,牧民年人均收入将增加1600元以上。

    “卡卓(感谢),卡卓(感谢)。”马尔康兴农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饶睿告诉记者,在浙江和崇州干部的帮助下,他不仅学会了制作藏香猪火腿,还学会了用成都配方腌制腊肉。“现在的藏香猪肉远销成都、浙江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数看阿坝

    ●目前,全州累计实现10.34万人脱贫,13个县(市)6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至此,阿坝州全域实现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一年实现藏族聚居区贫困县全部摘帽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5亿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39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2015年底的9711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4252元,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和增速位居全国藏族聚居区自治州前列

    ●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建成藏族聚居区新居15687户

    ●目前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计280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9.2万人,寄宿制学生6.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净入学率达99.34%

    ●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从2015年的36%降至目前的5%以内

    ●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及省内帮扶契机,通过搭建平台、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等多种方式,3.3万人次劳动力实现劳务转移、输出、就地就业增收

    ●目前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为9778公里,建制村已全部通公路,通畅率均达100%

    ●全州3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基本解决

    ●累计实施电力扶贫项目215个,解决6.2万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

    ●累计建设4G网站5521个,乡镇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1354个行政村通宽带100%

    ●累计统筹生态扶贫资金3.7亿元,2.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踏上生态管护岗位,实现管护资源全覆盖、管护职能全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

    ●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传、移风易俗和感恩教育,组建“双语”“马背”“药山”“姐妹”等宣讲团,建立1352所农牧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文化、学习技术达100万人次

    ●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等政策机遇,着力深化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民族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累计到位各类社会扶贫资金近40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00余个

    ●全州3.5万名机关干部与19.7万户农牧民群众、1.8万名僧尼结对帮扶,开展联户联情工作12.73万余次,走访群众79万余人次,收集办理困难诉求252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900余件,开展法律政策七进5300余场次,覆盖群众95万人次(记者 徐中成 徐登林)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抹“暖色” 谱写脱贫奔康阿坝答卷

  • 2020年05月10日 09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藏寨。(刘华伟 摄)

    阿坝州若尔盖花湖湿地。(阿坝州委宣传部供图)

    “还有46户村民也要参与提升改造,一起吃藏家旅游饭。”5月8日,松潘县大姓乡上纳咪村,36岁的林波他正抓紧装修4个房间,准备打造成藏家旅游接待样板间。

    上纳咪村海拔3000多米,位于雪宝顶山脚,曾是阿坝州的606个贫困村之一。前两年,一个民宿项目落户到村上,开张不到3个月,就为村民创收10多万元,上纳咪村也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项目同时带动村里的藏家家纺、马队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上纳咪村由此脱贫摘帽。

    上纳咪村只是阿坝州脱贫奔康的一个剪影。今年2月,省政府批准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其中包括阿坝州的壤塘、黑水、阿坝3县。至此,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25元增长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幅达34.2%。

    这,不仅是阿坝州发展史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奔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也是四川藏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的关键节点。

    “答卷”背后,有着怎样的实践、探索和创新?

    “生态底色”“干部本色”“发展亮色”——阿坝高原脱贫奔康路上的三抹“暖色”让人印象深刻,这是阿坝州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坚持、坚定和坚决。

    擦亮生态底色

    闯出高原藏族聚居区“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5月的若尔盖花湖湿地,黑颈鹤等鸟儿成群飞回繁衍成长。此时,也是牧民罗科最忙的时候,每天骑着摩托车到湿地巡护是他的主要工作。

    45岁的罗科家住若尔盖县阿西乡罗叉村,全家五口人,曾因缺致富技术生活贫困。2016年9月,罗科当上湿地保护员,每月有近10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助,“这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湿地。”

    生态的重要性,对于阿坝不言而喻。作为国家和省连片扶贫开发地区,阿坝州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四川平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阿坝的脱贫奔康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必须以生态为根本依托。”阿坝州委书记刘坪认为,保护好生态,发展生态经济是新时代党中央、省委赋予阿坝州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破解高原藏族聚居区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之策。

    为此,阿坝州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岷江-大渡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水源地整治攻坚战,创新推动生态扶贫,打造以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擦亮生态底色,闯出一条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路子。

    一方面,从2018年起,阿坝州大力整合资金,针对森林、草原、河道、湿地等资源管护实际,设立2.6万个生态公益性岗位,让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成为护林员、草管员、河道管理员。目前,全州累计统筹生态扶贫资金3.7亿元,2.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走上生态管护岗位,实现管护资源全覆盖、管护职能全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2019年实现户均增收8150元。

    另一方面,阿坝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等生态产业。甜樱桃、青脆李、花椒、标准化牦牛养殖等一批特色农牧产业初具成效,“云顶花海”“董马藏寨”“坝上农耕”“浮云牧场”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涌现,2018年以来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2亿元,旅游扶贫效益凸显。

    数据显示,依托生态产业,阿坝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2015年底的9711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4252元,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和增速位居全国藏族聚居区自治州前列。

    激发干部本色

    筑牢党在藏族聚居区的群众基础

    5月7日,是47岁的脱贫户八果一生最重要的日子。

    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当天搬进两层楼高的藏式新房,“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

    八果曾是壤塘县上杜柯乡吾克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捡柴时树木倒塌致使他左腿粉碎性骨折,膝盖以下一度坏死。

    壤塘县发改局干部晓梅在走访中了解到八果的病情,东奔西跑联系相关部门,筹措2万余元救助款,并带他到省骨科医院医治。八果不懂汉语,晓梅像他的亲生女儿一样,帮他办入院手续、陪同检查、当好翻译、安排后勤,直至康复出院。如今,在“女儿”晓梅的帮助下,八果还在村里开起小卖部,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贫困群众要脱贫,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纾难解困。如何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问题?2018年11月,阿坝州启动“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即要求领导干部和部门开展“联户联情”“联寺联僧”及“法律政策七进”工作。

    “要让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从行动上深入群众,不断筑牢党在藏族聚居区的群众基础。”刘坪说。

    为此,阿坝州分村(社区)建立《特殊困难群众台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台账》《民生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台账》等6本台账,并用“问题”“整改”“责任”3张清单逐一落实整改主体、明确整改措施、承诺办结时限,真正做到解决一件、答复一件、销号一件、公示一件。

    在推进过程中,“两联一进”还明确要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帮助联系户制定脱贫和奔康逐年发展目标,明确帮扶措施。

    斗严寒、战缺氧、克深贫。阿坝州3.5万名机关干部与19.7万户农牧民群众、1.8万名僧尼结对帮扶,收集办理困难诉求252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900余件,开展法律政策七进5300余场次。

    曾经一段时期,在牧区(县)走访群众,干部时常遭遇一种尴尬:“走半天路,敲半天门,露半边脸,讲半句话,半天进不到门。”“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启动后,阿坝州的普通农牧民群众与当地领导干部也熟悉起来,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40岁的藏族村民尕让扎西对此很感慨,“干部到家来,帮这帮那,忙这忙那的,感觉更亲了。”

    增添发展亮色

    谱写“民族团结,携手奔康”诗篇

    “牦牛奶不仅能做酸奶,还能做成冰淇淋。”在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63岁的社长八宝说,“这得归功于温州干部的大力帮扶。”

    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如何综合开发利用牦牛资源,带动牧民稳定脱贫增收,是当地党委、政府最棘手的一道考题。

    对此,浙江温州在红原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投入援建资金3445万元,打造牦牛乳肉生产、牦牛毛藏绵羊毛加工、牦牛冷链物流三大扶贫车间,帮助当地延伸牦牛产业链条。“建成后,可为合作社每年增加500万元收入。”温州援藏干部吕金记说。

    作为高原藏族聚居区和多民族聚居地,阿坝州面临着基础薄弱、产业虚弱、社会发育滞后等问题。脱贫奔康,要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单靠一己之力肯定不行,怎么办?

    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这样回答:在战贫过程中,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机遇,借智借力,夯实发展根基,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携手奔康”的动人诗篇,完成了一张多民族聚力发展的时代答卷。

    从2013年起,浙江、四川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明确温州、嘉兴、台州等市县结对支援阿坝州。

    产业共兴。两地共建“飞地”产业园。目前,已建嘉善-庆元-九寨沟、嵊州-马尔康、南湖-若尔盖等“飞地”产业园区6个,2018年以来,带动九寨沟、马尔康、若尔盖、小金4个县(市)增加财政收入2600余万元,带动2.9万余名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智力帮扶。2018年8月,浙江选派专家学者和企业家32人,组团到阿坝州实施智力帮扶和项目对接。去年6月,浙江又再次遴选专家服务团,举办专题讲座10场,现场指导55场,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省内也持续深入开展对口帮扶。绵阳、德阳、遂宁,以及成都大邑、崇州等市县单位,加大推动阿坝州“带”与“帮”力度。以红原为例,绵阳在对口帮扶中,累计投入资金1080万元,建成牲畜暖棚778个,红原冬春牲畜死亡率由2012年的5%降至目前的3%以下,牧民年人均收入将增加1600元以上。

    “卡卓(感谢),卡卓(感谢)。”马尔康兴农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饶睿告诉记者,在浙江和崇州干部的帮助下,他不仅学会了制作藏香猪火腿,还学会了用成都配方腌制腊肉。“现在的藏香猪肉远销成都、浙江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数看阿坝

    ●目前,全州累计实现10.34万人脱贫,13个县(市)6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至此,阿坝州全域实现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一年实现藏族聚居区贫困县全部摘帽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5亿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39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2015年底的9711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4252元,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和增速位居全国藏族聚居区自治州前列

    ●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建成藏族聚居区新居15687户

    ●目前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计280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9.2万人,寄宿制学生6.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净入学率达99.34%

    ●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从2015年的36%降至目前的5%以内

    ●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及省内帮扶契机,通过搭建平台、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等多种方式,3.3万人次劳动力实现劳务转移、输出、就地就业增收

    ●目前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为9778公里,建制村已全部通公路,通畅率均达100%

    ●全州3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基本解决

    ●累计实施电力扶贫项目215个,解决6.2万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

    ●累计建设4G网站5521个,乡镇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1354个行政村通宽带100%

    ●累计统筹生态扶贫资金3.7亿元,2.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踏上生态管护岗位,实现管护资源全覆盖、管护职能全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

    ●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传、移风易俗和感恩教育,组建“双语”“马背”“药山”“姐妹”等宣讲团,建立1352所农牧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文化、学习技术达100万人次

    ●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等政策机遇,着力深化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民族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累计到位各类社会扶贫资金近40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00余个

    ●全州3.5万名机关干部与19.7万户农牧民群众、1.8万名僧尼结对帮扶,开展联户联情工作12.73万余次,走访群众79万余人次,收集办理困难诉求252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900余件,开展法律政策七进5300余场次,覆盖群众95万人次(记者 徐中成 徐登林)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