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kaiyun1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浏览 kaiyun(中国)体育 kaiyun5
 
 
 
 
kaiyun1 | kaiyun.体育 | kaiyun.中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全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工作的中心任务

  • 2012年07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核心提示

      科学发展、执政为民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的历史重任

      ■科学发展:时代的潮流、时代的要求、时代的主旋律

      ■执政为民:鲜明的执政主张、一贯的执政理念、不变的执政追求

      ■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如何发展”与“为谁执政”的辩证统一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

      ■更高起点的跨越提升:承继过去、开启未来的战略性定位

      ■放眼全球发展的战略审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定位

      ■遵循经济规律的主动作为:把握大势、创造优势的科学性定位

      ■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全局性定位

      始终把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贯穿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新征程中

      ■把基础做牢: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继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

      ■把产业做强: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大: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把科教做优: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

      ■把民生做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民生政府

      未来五年

      三个翻番

      全省生产总值翻一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陈永刚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坚韧奋进历程,科学审视四川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和省情新变化,吹响了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四川跨越提升的前进号角。大会确定的“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主题,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党代会的主要精神,科学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中心任务。

      科学发展、执政为民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的历史重任

      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通过近几年战胜灾难、崛起危难的坚韧奋斗,四川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并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谋划四川未来发展,必须顺应发展大势,踩准时代步点,准确把握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科学发展:时代的潮流、时代的要求、时代的主旋律。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近年来,四川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尽管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指出的“三个最大”的省情特征没有根本改变。面对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执政为民:鲜明的执政主张、一贯的执政理念、不变的执政追求。《报告》指出:“执政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奋斗的鲜明主旨”。为谁执政、代表谁的利益执政,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认真回答和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9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近年来,四川在救灾、重建和发展中,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情摆在第一位,抢险救援生命至上,灾后重建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富民为要,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汇聚起了战胜灾难、夺取胜利的强大合力。事实证明,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如何发展”与“为谁执政”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主要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执政为民,主要是回答“为谁执政、代表谁的利益执政”的问题。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推进科学发展,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与践行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重在强国兴省;执政为民,重在富民利民,二者的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告》把科学发展与执政为民作为有机整体,既强调了发展与执政的科学性,又强调了发展与执政的人民性,体现了发展道路与执政理念的辩证统一。在今后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在加快四川发展的同时大力改善民生,让全省各族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

      《报告》指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四川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抉择和战略定位,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奋斗目标”。当前,四川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谋划和推进四川工作,必须深入理解这一奋斗目标和发展定位的科学内涵,从而准确把握今后一个阶段的努力方向。

      更高起点的跨越提升:承继过去、开启未来的战略性定位。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一以贯之的目标定位。2007年底,省委召开九届四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全面审视省情,认为四川最大的问题、最大的矛盾就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基于这一判断,省委确立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发展定位,明确了“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和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着力重点。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没有降低奋斗目标,没有放慢发展步伐,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决策,把“两个加快”作为四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2010年9月,在部署四川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时期发展时,省委提出到2020年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四川穿越灾难,崛起危难,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不仅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并且保持了全省经济高位增长态势。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是全国经济大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两倍、突破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两倍多、突破1.5万亿元,成为全国投资大省。实践证明,省委确定的目标定位体现中央精神,符合四川实际,是完全正确的。省第十次党代会对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对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坚持和深化,丰富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内涵。今后几年四川正迎来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期,必须坚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不动摇,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把握新形势新机遇,统筹当前和长远,加快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奋力开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放眼全球发展的战略审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定位。省委反复强调,四川不是盆地的四川,而是西部的四川、中国的四川、面向世界的四川。这不是指从地理上看四川的区位,而是指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所处的地位。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和科教大省,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报告》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把四川融入全国经济格局、纳入全球发展视野的战略审视,是实现四川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进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的定位相一致,与推进我国内陆地区开放战略对四川的要求相契合,将使四川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最具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省委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全面开发开放等重大机遇,坚持“打好西部这一副牌,而不是四川这一张牌”,与铁道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科技部、民航局等国家部委和金融机构签署了几十项协议,落实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为四川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抓住国内外产业大规模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主动招大引强,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高端、现代产业扎根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贸易成交额和签约项目数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国家新的开发开放前沿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找准四川在西部发展中的定位,也就找准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立足西部,放眼全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才能处于更优势的地位,争取更有利的政策,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遵循经济规律的主动作为:把握大势、创造优势的科学性定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多区域合作是四川面临的新机遇。在区域合作中,谁抢先建成经济高地,谁就能抢占先机,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势。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正是省委立足自身实际、遵循经济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川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但有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是西部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省委科学审视区位功能,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带动形成其他方面的优势,通过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使四川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四川人世代期盼变“蜀道难”为“蜀道通”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工程加快实施,正改变多数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改变的不仅是区位劣势和历史欠账,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发展优势、激发了发展潜能、拓展了发展空间。全省开放合作捷报频传,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和直接利用外资连年大幅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航天航空产业有新的发展;一批市域GDP过千亿、人口过百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成长,全省城镇化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达到41.8%,“四大城市群”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已经并将继续提升四川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巩固和扩大在西部的领先优势。

      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全局性定位。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首先是经济的高地。确立这样的发展定位,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找准了四川发展的阶段重点。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从来都不是狭隘的经济定位,而是包括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就突出了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步走”目标的衔接,强调坚持发展富民,大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发展成果体现到财力增长、群众得实惠上,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省委过去几年的工作始终突出了发展为民,全省投入4000多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完成彝区“三房”改造,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工程”,规划实施“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既是发展的定位,也是富民的定位。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始终贯穿了发展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三个翻番”目标之一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五个坚定不移”发展路径之一就是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在工作部署中用专门章节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部署,并鲜明提出“建设民生政府,发展民生经济”。富民是强省的基础,强省是富民的保证,让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

      始终把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贯穿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新征程中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四川实践,科学发展、执政为民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要把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作为贯穿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一宏伟征程的两条“红线”,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改革开放、“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把基础做牢: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继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四川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快发展的保障条件。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都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领域。要继续坚持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重点要加快铁路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大通道、大枢纽、大物流,加重四川在全国“交通版图”中的分量,提升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大力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科学开发水电资源,优化发展火电,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通信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防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产业做强: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着交通等发展条件快速改善,我省产业强势发展的态势已基本形成。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布局和建设重大资源开发项目,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大力支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做强旅游经济,积极发展会展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城市做大: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我国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把城市做大”,重点是要解决我省大城市缺乏和城镇化进程滞后的问题。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支持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把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力培育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集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老城区、废旧厂区、棚户区的更新改造,注重城镇品位提升和风貌塑造,繁荣发展城市经济。

      --把科教做优: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我省是西部科教资源大省和人力资源大省,发挥好科教人才优势,对于增强四川的发展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把科教做优。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建设西部科技创新高地。要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建设西部人才高地。要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以科教和人才优势提升我省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把民生做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民生政府。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把民生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把民生做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坚持实施民生工程,注重发展民生经济,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注重从制度层面保障民生,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抓住机遇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集中力量抓“四大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美好蓝图催人奋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工作的中心任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