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棋”筑牢生态屏障 聚合力奏响和谐乐章

  • 2024年09月26日 16时57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劈开青藏山川,黄河一路向东,奔腾万里,流经我国地理版图的三大阶梯,最终汇入渤海,在祖国北方画下一条“几”字形生态廊道。79.5万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兼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防沙带、河口海岸带,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次次深入黄河干支流、上中下游实地考察,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在水利部统筹部署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协同推进下,沿黄九省(自治区)从黄河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性出发,从全局着眼谋划一域,以一域之治服务全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兰州市区段 记者 岳虹 摄

    如今,泱泱大河展新颜:在上游,黄河源头水量充足,“三江源”蓝绿相映,清水东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在中游,千沟万壑披上绿装,黄河输沙量大幅度减少,城乡发展绿色转型。在下游,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鸟飞翔,草木葱茏,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群众亲水乐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

    保护黄河源区生态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黄河上游是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各地扛牢“上游担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添片片新绿,涵养丰沛水源。

    在青海,秋日的三江源黄河源区景色宜人。大小湖泊错落分布,水草呈现明暗不等的青黄色。阳光下,由绿变黄的草场在风中延展向远方。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为压实河湖管护责任,青海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牧民群众发挥特长,骑马巡河,成为“马背河长”。青海省水利厅今年7月发布的《2023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23年,青海省水资源量和出境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蓄水量有所增加。

    从源头流出,黄河静静流过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若尔盖草原有黄河上游“蓄水池”之称,如今,越来越多的进川游客选择到此打卡“黄河第一湾折返点”。近年来,四川深入实施若尔盖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进3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有效遏制草原湿地退化沙化趋势。

    同若尔盖县隔河相望的甘肃省玛曲县在黄河干流两岸建设固沙林草带两万余亩,对黄河沿线重点区域进行连片治理。玛曲县是甘肃系统治理修复生态的一个缩影。甘肃省科学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护山保水,治湖扩林,护草固沙,2019年以来,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近170万亩。

    日前,水利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地区河湖长制的意见》,将建立健全青藏高原江河湖泊管理保护制度,加强对包括黄河在内的重点河流湖泊的保护,为守护好青藏高原的万水千山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芦花白,秋草黄,碧水蓝天百鸟翱翔,乌梁素海景美如画。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系统开展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全方位治理污染、净化水质。

    “随着生态环境好转,乌梁素海水清了、鱼肥了、鸟多了。现在这里有260多种鸟类、20多种鱼类。家乡变美了,我们打心底里高兴。”在此工作了30多年的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深有感触地说。

    恢复活力的乌梁素海,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治水保土系统治污 黄土高原绿色嬗变

    穿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河流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附近,急转南下,从上游进入中游,自北向南穿过晋陕峡谷,纵贯黄土高原。中游地区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各省(自治区)聚焦流域治理重点任务,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

    在关中平原,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村民杨争川的4000多亩柿园,即将迎来收获季。富平有“柿子之乡”的美誉,却曾因水土流失而备受困扰。

    2012年起,包括杨家村在内的庄里镇杨家片区陆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为荒坡披上绿装。“光是这一个片区就栽植了5500多亩柿园,把生态漏洞变成了绿色屏障。”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说。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近年来,陕西加大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实施各类水保工程,建成淤地坝3.4万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入黄泥沙由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8亿吨,下降到2021年后平均每年不足1亿吨。

    工程保水土,改革探新路。今年9月12日,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宁夏彭阳县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银川市成功签约,两家企业以每吨31元的价格交易水土保持碳汇3.6万吨,总额超百万元。近日,陕西省、黄委的两单碳汇交易也发布了公告。在水利部高位推动和黄委科学指导下,沿黄各地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水土保持碳汇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汾河太原市区段 记者 魏永平 摄

    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由于过度开发、破坏植被等原因,汾河一度陷入“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近年来,山西按照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总要求,开展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在汾河太原段,当地实施了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定期清淤、生物治藻等措施。今年1月至6月,汾河太原段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2023年,山西启动了总投资逾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目前,285个子工程已开工234个,完工101个,工程效益初显。

    系统施治复清流,千沟万壑披绿装。随着水土保持与重要支流水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土高原地区正在发生一场绿色嬗变,黄河输沙量大幅度减少,区域主色调历史性实现了由“黄”转“绿”。

    大河之洲百鸟齐飞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自河南桃花峪起,黄河进入下游,经华北平原,最终在山东东营市与渤海相遇,在入海口塑造了河口三角洲——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今年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百鸟齐飞、生物多样性富集的世界遗产。这得益于久久为功的修复保护,其中持续开展的生态补水是关键一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补水效率屡创新高,补水方式由汛前调水调沙等大流量时机相机补水,变为全年常态化按需补水。近五年,年均向清水沟、刁口河流路补水超2亿立方米。”山东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不只在河口三角洲,山东全面加强黄河干支流等重点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大汶河实现连续三年全年不断流。

    黄河三角洲水鸟翩飞 通讯员 神盈盈 摄

    母亲河的治理保护需立足流域整体,需沿黄各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山东与河南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受益方,山东已向河南兑现了1.26亿元生态补偿资金。为此,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予以奖励,鲁豫两省实现共赢。青海与甘肃、甘肃与四川、宁夏与内蒙古等临近省(自治区)也建立了黄河流域跨省界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山西省运城市和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等黄河流域20个市、172个县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流域治理实践在大河上下铺开。

    强化顶层设计,开展部门协作,黄河治理保护凝聚起多方合力。2023年,水利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部署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重拳出击,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黄河大保护。

    同饮黄河水,共谋新发展。今年6月,第三次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召开,流域九省(自治区)政府负责人共商治河大计。“流域九省(自治区)共同承担着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黄河国家战略,共下‘一盘棋’,精心呵护母亲河。”甘肃省省长任振鹤说。

    一条条水脉清起来,一片片山川绿起来。黄河源平静婉转,晋陕峡谷间水波激荡,豫鲁大地上春华秋实,归入大海时宁静深远——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盘棋”筑牢生态屏障 聚合力奏响和谐乐章

  • 2024年09月26日 16时57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劈开青藏山川,黄河一路向东,奔腾万里,流经我国地理版图的三大阶梯,最终汇入渤海,在祖国北方画下一条“几”字形生态廊道。79.5万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兼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防沙带、河口海岸带,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次次深入黄河干支流、上中下游实地考察,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在水利部统筹部署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协同推进下,沿黄九省(自治区)从黄河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性出发,从全局着眼谋划一域,以一域之治服务全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兰州市区段 记者 岳虹 摄

    如今,泱泱大河展新颜:在上游,黄河源头水量充足,“三江源”蓝绿相映,清水东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在中游,千沟万壑披上绿装,黄河输沙量大幅度减少,城乡发展绿色转型。在下游,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鸟飞翔,草木葱茏,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群众亲水乐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

    保护黄河源区生态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黄河上游是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各地扛牢“上游担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添片片新绿,涵养丰沛水源。

    在青海,秋日的三江源黄河源区景色宜人。大小湖泊错落分布,水草呈现明暗不等的青黄色。阳光下,由绿变黄的草场在风中延展向远方。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为压实河湖管护责任,青海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牧民群众发挥特长,骑马巡河,成为“马背河长”。青海省水利厅今年7月发布的《2023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23年,青海省水资源量和出境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蓄水量有所增加。

    从源头流出,黄河静静流过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若尔盖草原有黄河上游“蓄水池”之称,如今,越来越多的进川游客选择到此打卡“黄河第一湾折返点”。近年来,四川深入实施若尔盖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进3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有效遏制草原湿地退化沙化趋势。

    同若尔盖县隔河相望的甘肃省玛曲县在黄河干流两岸建设固沙林草带两万余亩,对黄河沿线重点区域进行连片治理。玛曲县是甘肃系统治理修复生态的一个缩影。甘肃省科学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护山保水,治湖扩林,护草固沙,2019年以来,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近170万亩。

    日前,水利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地区河湖长制的意见》,将建立健全青藏高原江河湖泊管理保护制度,加强对包括黄河在内的重点河流湖泊的保护,为守护好青藏高原的万水千山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芦花白,秋草黄,碧水蓝天百鸟翱翔,乌梁素海景美如画。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系统开展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全方位治理污染、净化水质。

    “随着生态环境好转,乌梁素海水清了、鱼肥了、鸟多了。现在这里有260多种鸟类、20多种鱼类。家乡变美了,我们打心底里高兴。”在此工作了30多年的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深有感触地说。

    恢复活力的乌梁素海,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治水保土系统治污 黄土高原绿色嬗变

    穿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河流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附近,急转南下,从上游进入中游,自北向南穿过晋陕峡谷,纵贯黄土高原。中游地区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各省(自治区)聚焦流域治理重点任务,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

    在关中平原,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村民杨争川的4000多亩柿园,即将迎来收获季。富平有“柿子之乡”的美誉,却曾因水土流失而备受困扰。

    2012年起,包括杨家村在内的庄里镇杨家片区陆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为荒坡披上绿装。“光是这一个片区就栽植了5500多亩柿园,把生态漏洞变成了绿色屏障。”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说。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近年来,陕西加大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实施各类水保工程,建成淤地坝3.4万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入黄泥沙由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8亿吨,下降到2021年后平均每年不足1亿吨。

    工程保水土,改革探新路。今年9月12日,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宁夏彭阳县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银川市成功签约,两家企业以每吨31元的价格交易水土保持碳汇3.6万吨,总额超百万元。近日,陕西省、黄委的两单碳汇交易也发布了公告。在水利部高位推动和黄委科学指导下,沿黄各地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水土保持碳汇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汾河太原市区段 记者 魏永平 摄

    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由于过度开发、破坏植被等原因,汾河一度陷入“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近年来,山西按照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总要求,开展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在汾河太原段,当地实施了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定期清淤、生物治藻等措施。今年1月至6月,汾河太原段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2023年,山西启动了总投资逾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目前,285个子工程已开工234个,完工101个,工程效益初显。

    系统施治复清流,千沟万壑披绿装。随着水土保持与重要支流水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土高原地区正在发生一场绿色嬗变,黄河输沙量大幅度减少,区域主色调历史性实现了由“黄”转“绿”。

    大河之洲百鸟齐飞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自河南桃花峪起,黄河进入下游,经华北平原,最终在山东东营市与渤海相遇,在入海口塑造了河口三角洲——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今年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百鸟齐飞、生物多样性富集的世界遗产。这得益于久久为功的修复保护,其中持续开展的生态补水是关键一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补水效率屡创新高,补水方式由汛前调水调沙等大流量时机相机补水,变为全年常态化按需补水。近五年,年均向清水沟、刁口河流路补水超2亿立方米。”山东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不只在河口三角洲,山东全面加强黄河干支流等重点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大汶河实现连续三年全年不断流。

    黄河三角洲水鸟翩飞 通讯员 神盈盈 摄

    母亲河的治理保护需立足流域整体,需沿黄各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山东与河南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受益方,山东已向河南兑现了1.26亿元生态补偿资金。为此,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予以奖励,鲁豫两省实现共赢。青海与甘肃、甘肃与四川、宁夏与内蒙古等临近省(自治区)也建立了黄河流域跨省界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山西省运城市和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等黄河流域20个市、172个县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流域治理实践在大河上下铺开。

    强化顶层设计,开展部门协作,黄河治理保护凝聚起多方合力。2023年,水利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部署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重拳出击,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黄河大保护。

    同饮黄河水,共谋新发展。今年6月,第三次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召开,流域九省(自治区)政府负责人共商治河大计。“流域九省(自治区)共同承担着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黄河国家战略,共下‘一盘棋’,精心呵护母亲河。”甘肃省省长任振鹤说。

    一条条水脉清起来,一片片山川绿起来。黄河源平静婉转,晋陕峡谷间水波激荡,豫鲁大地上春华秋实,归入大海时宁静深远——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