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40期

  • 2018年03月27日 16时4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26日

    “四发挥”促村民养成好习惯 形成好风气

    ——射洪县太兴乡在创新推进脱贫攻坚中的探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不仅要达到政策、帮扶、效果“三精准”,更要在过程中得认可,让贫困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脱贫奔康。遂宁市射洪县太兴乡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接地气的宣传形式,促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一、发挥宣传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演故事、村民悟”。狠抓宣传教育,提升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的“精、气、神”,让广大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是通过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全体会议、农民夜校等各类会议和宣传平台,采取乡村干部组织自学和邀请县内相关部门宣讲的形式,从衣着习惯、家庭卫生、饮食卫生、婚丧嫁娶等方面正确引导。二是组建“山里红”农民演出,邀请专业人士结合乡情、民情、身边人和事,编排小品《老来难》《懒汉脱贫》、海剧《留守儿童成长记》等10余个节目,各村巡演20余场,吸引200余名农民工回乡履行“父母责任”并加入返乡创业行列。全省多地邀请“山里红”农民演出队出演《留守儿童成长记》等节目,全年公演近60场。

      二、发挥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头”作用,“评明星、村民学”。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积极营造“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氛围。一是持续开展模范党员之星、孝道之星、邻里和睦之星、遵纪守法之星、勤劳致富之星、返乡创业之星、脱贫致富之星、长寿之星“八星”评比创建,让“八星”事迹上专栏上墙,在村(社区)和全乡表彰奖励,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形成“民星”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文明家庭”“四好家庭”流动红旗评比和年度先进表彰奖励,促进村民家庭好习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开展“四好社”、“四好村(社区)”评比,促进好习惯、好风气建设的整体推进,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同时,组织村民到“八星”家庭、“四好家庭”“四好村社”参观学习,取长补短。

      三、发挥民生工程的“普惠之利”作用,“建基地、村民享”。坚持将民生工程“普惠”村民,引导和培养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是建成11个村的文化广场,购置音响、健身器材,组建村广场舞队,把村民集中在文化广场跳坝坝舞、搞健身,并适时开展相关活动比赛。二是用好农家书屋,定期进行“夜校”培训,让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同时学习法律、村规民约、传统道德、家政常识等,提高讲文明、树新风素质。三是借力新农村建设,引入农用天燃气和抓好农电改造,使用天然气、水电煮饭的农户占全乡40%;建成自来水集中供水站6个,半数村实现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入户。开展文明、卫生习惯的教育引导,村民生活习惯、文明意识都有了大改观、大提升。

      四、发挥乡规民约的“考核激励”作用,“立规矩、村民遵”。制定《清洁卫生门前三包》《农户清洁卫生明白单》《四好户创建通知单》《农户八净八顺要求》《村民垃圾清运》等系列村规民约,指导各村成立环境卫生指导、检查、监督小组,定期开展检查、评比。乡上考核组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把考核情况记录在案,作为对村级班子年终考核的加分、减分项目逗硬执行。街道社区则推行定人定点巡查网格化自行管理,社区和乡综合考核的方式,奖优罚劣。村民、居民自治机制的建立和考核机制的推行,有力推进了乡村好习惯、好风气形成的良好格局。

    聚力“四态”相融 提速脱贫奔康

    ——富顺县马安村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自贡市富顺县马安村地处沱江之滨,交通闭塞、产业薄弱、干部群众发展观念落后,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马安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探索产业形态、居住形态、文化形态、自然生态“四态”相融的脱贫攻坚新路。截至2017年底,全村1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和入股分红等,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200元增长到5400余元,实现全面脱贫。

      一、产业为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突出主体育产业。将村脱贫攻坚与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基础设施跨村联建、产业发展跨村连片、社会治理跨村联动。突出企业主体,引进德康集团等5家龙头企业,发展年出栏4000头生猪、2000亩柑橘、1000亩生态水产等产业。园区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吸纳村民就业600余人,预计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整合资源促产业。利用富顺县投资促进优惠政策,制定园区招商引资办法,“一企一策”确定企业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兑现产业培育及配套资金400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通过扶贫专项无息贷款2800万元、香港天使投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9亿元、金融资本2亿元。三是创新机制活产业。推行土地预流转模式,依托土地流转风险基金,落实土地履约保证金制度,补齐园区产业用地短板,已签订预流转协议1.2万亩,实现流转8000余亩。

      二、新居为核,打造农村新型社区。一是三级居住优布局。依托园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马安中心村,聚集村民120户以上;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群众意愿,布局30户以上村民集居点3个,配套综合市场等功能,促进适度规模集中居住;推进邻里共建,对豆花人家、打渔人家等5户具有特色文化的农家大院院落进行风貌塑造,打造新型田园式居住单元。二是统筹推进夯基础。按照规划、建设、配套“三个统一”原则,整合幸福美丽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等5类资金2200万元,统筹推进中心村、集居点、农家大院的“水电气路网”配套建设,形成“青瓦出檐长、穿斗粉白墙”的川南田园风格。三是完善配套强功能。建成683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布局农村电商、金融网点,拓展园区产业服务功能。建设民宿酒店和综合培训中心,依托圣果园、百年贡醋等项目,新增就业岗位350个,实现村民“三公里半径”就近就业。

      三、文化为魂,共创共建精神家园。一是挖掘文化留乡愁。传承孝道文化,挖掘马氏家族孝道传承故事,将孝道写入村规民约。传承耕读文化,创办“耕读”书屋,在知青文化产业园展示乡土谱牒、陈年农具、生活用品,营造“勤耕苦读”的浓厚氛围。传承村史文化,规划修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村史陈列馆,挖掘陈、马两姓家族和豆花名家刘锡禄故事,以马安故事塑造马安精神。二是转变思想除陋习。梳理村民大操大办、乱堆乱放等陋习20余个,起草村规民约“三字经”,通过印成挂历发放、组织队伍宣讲等方式,在全村树立良好村风、民风。评选村道德模范,建立村文艺宣传队,宣传文明生活、好人好事,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三是借力公益播文明。借助“富顺公益联盟”“光华社工组织”、志愿者等力量,为86名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档案,创新开展“童伴妈妈”“430课堂”“流动青少年宫送教下乡”等公益活动,营造互助互爱、和谐幸福良好氛围。

      四、生态为底,培塑马安绿水青山。一是突出重点强治理。针对秸秆焚烧,建立秸秆收集处理中心,落实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实现“零焚烧”;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坚持种养循环理念,利用德康生猪家庭农场粪便沼液,进行柑橘水肥药一体化灌溉;针对生活垃圾,规划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房,配备2台环卫车辆,分级分类处理。二是专项行动建美境。实施“青山”行动,在主干道和产业道沿线种植柳树、波斯菊等植物,加强沿线绿化和节点绿化;实施“绿水”行动,规划建设桃花溪湿地公园,打造七里荷塘,构建优良生态水系;实施“美院”行动,制定“七净七无”“七齐七不”庭院整治标准,开展120户“微菜园”及入户道路整治。三是立足长远强保障。成立村环境保护自治小组,聘请老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乡村贤达担任监督员。用好用活公益性岗位,成立村级“美容师”队伍,维护全村公共环境卫生,为每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环卫人员,负责日常垃圾清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40期

  • 2018年03月27日 16时4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26日

    “四发挥”促村民养成好习惯 形成好风气

    ——射洪县太兴乡在创新推进脱贫攻坚中的探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不仅要达到政策、帮扶、效果“三精准”,更要在过程中得认可,让贫困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脱贫奔康。遂宁市射洪县太兴乡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接地气的宣传形式,促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一、发挥宣传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演故事、村民悟”。狠抓宣传教育,提升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的“精、气、神”,让广大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是通过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全体会议、农民夜校等各类会议和宣传平台,采取乡村干部组织自学和邀请县内相关部门宣讲的形式,从衣着习惯、家庭卫生、饮食卫生、婚丧嫁娶等方面正确引导。二是组建“山里红”农民演出,邀请专业人士结合乡情、民情、身边人和事,编排小品《老来难》《懒汉脱贫》、海剧《留守儿童成长记》等10余个节目,各村巡演20余场,吸引200余名农民工回乡履行“父母责任”并加入返乡创业行列。全省多地邀请“山里红”农民演出队出演《留守儿童成长记》等节目,全年公演近60场。

      二、发挥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头”作用,“评明星、村民学”。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积极营造“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氛围。一是持续开展模范党员之星、孝道之星、邻里和睦之星、遵纪守法之星、勤劳致富之星、返乡创业之星、脱贫致富之星、长寿之星“八星”评比创建,让“八星”事迹上专栏上墙,在村(社区)和全乡表彰奖励,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形成“民星”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文明家庭”“四好家庭”流动红旗评比和年度先进表彰奖励,促进村民家庭好习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开展“四好社”、“四好村(社区)”评比,促进好习惯、好风气建设的整体推进,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同时,组织村民到“八星”家庭、“四好家庭”“四好村社”参观学习,取长补短。

      三、发挥民生工程的“普惠之利”作用,“建基地、村民享”。坚持将民生工程“普惠”村民,引导和培养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是建成11个村的文化广场,购置音响、健身器材,组建村广场舞队,把村民集中在文化广场跳坝坝舞、搞健身,并适时开展相关活动比赛。二是用好农家书屋,定期进行“夜校”培训,让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同时学习法律、村规民约、传统道德、家政常识等,提高讲文明、树新风素质。三是借力新农村建设,引入农用天燃气和抓好农电改造,使用天然气、水电煮饭的农户占全乡40%;建成自来水集中供水站6个,半数村实现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入户。开展文明、卫生习惯的教育引导,村民生活习惯、文明意识都有了大改观、大提升。

      四、发挥乡规民约的“考核激励”作用,“立规矩、村民遵”。制定《清洁卫生门前三包》《农户清洁卫生明白单》《四好户创建通知单》《农户八净八顺要求》《村民垃圾清运》等系列村规民约,指导各村成立环境卫生指导、检查、监督小组,定期开展检查、评比。乡上考核组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把考核情况记录在案,作为对村级班子年终考核的加分、减分项目逗硬执行。街道社区则推行定人定点巡查网格化自行管理,社区和乡综合考核的方式,奖优罚劣。村民、居民自治机制的建立和考核机制的推行,有力推进了乡村好习惯、好风气形成的良好格局。

    聚力“四态”相融 提速脱贫奔康

    ——富顺县马安村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自贡市富顺县马安村地处沱江之滨,交通闭塞、产业薄弱、干部群众发展观念落后,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马安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探索产业形态、居住形态、文化形态、自然生态“四态”相融的脱贫攻坚新路。截至2017年底,全村1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和入股分红等,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200元增长到5400余元,实现全面脱贫。

      一、产业为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突出主体育产业。将村脱贫攻坚与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基础设施跨村联建、产业发展跨村连片、社会治理跨村联动。突出企业主体,引进德康集团等5家龙头企业,发展年出栏4000头生猪、2000亩柑橘、1000亩生态水产等产业。园区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吸纳村民就业600余人,预计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整合资源促产业。利用富顺县投资促进优惠政策,制定园区招商引资办法,“一企一策”确定企业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兑现产业培育及配套资金400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通过扶贫专项无息贷款2800万元、香港天使投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9亿元、金融资本2亿元。三是创新机制活产业。推行土地预流转模式,依托土地流转风险基金,落实土地履约保证金制度,补齐园区产业用地短板,已签订预流转协议1.2万亩,实现流转8000余亩。

      二、新居为核,打造农村新型社区。一是三级居住优布局。依托园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马安中心村,聚集村民120户以上;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群众意愿,布局30户以上村民集居点3个,配套综合市场等功能,促进适度规模集中居住;推进邻里共建,对豆花人家、打渔人家等5户具有特色文化的农家大院院落进行风貌塑造,打造新型田园式居住单元。二是统筹推进夯基础。按照规划、建设、配套“三个统一”原则,整合幸福美丽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等5类资金2200万元,统筹推进中心村、集居点、农家大院的“水电气路网”配套建设,形成“青瓦出檐长、穿斗粉白墙”的川南田园风格。三是完善配套强功能。建成683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布局农村电商、金融网点,拓展园区产业服务功能。建设民宿酒店和综合培训中心,依托圣果园、百年贡醋等项目,新增就业岗位350个,实现村民“三公里半径”就近就业。

      三、文化为魂,共创共建精神家园。一是挖掘文化留乡愁。传承孝道文化,挖掘马氏家族孝道传承故事,将孝道写入村规民约。传承耕读文化,创办“耕读”书屋,在知青文化产业园展示乡土谱牒、陈年农具、生活用品,营造“勤耕苦读”的浓厚氛围。传承村史文化,规划修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村史陈列馆,挖掘陈、马两姓家族和豆花名家刘锡禄故事,以马安故事塑造马安精神。二是转变思想除陋习。梳理村民大操大办、乱堆乱放等陋习20余个,起草村规民约“三字经”,通过印成挂历发放、组织队伍宣讲等方式,在全村树立良好村风、民风。评选村道德模范,建立村文艺宣传队,宣传文明生活、好人好事,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三是借力公益播文明。借助“富顺公益联盟”“光华社工组织”、志愿者等力量,为86名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档案,创新开展“童伴妈妈”“430课堂”“流动青少年宫送教下乡”等公益活动,营造互助互爱、和谐幸福良好氛围。

      四、生态为底,培塑马安绿水青山。一是突出重点强治理。针对秸秆焚烧,建立秸秆收集处理中心,落实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实现“零焚烧”;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坚持种养循环理念,利用德康生猪家庭农场粪便沼液,进行柑橘水肥药一体化灌溉;针对生活垃圾,规划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房,配备2台环卫车辆,分级分类处理。二是专项行动建美境。实施“青山”行动,在主干道和产业道沿线种植柳树、波斯菊等植物,加强沿线绿化和节点绿化;实施“绿水”行动,规划建设桃花溪湿地公园,打造七里荷塘,构建优良生态水系;实施“美院”行动,制定“七净七无”“七齐七不”庭院整治标准,开展120户“微菜园”及入户道路整治。三是立足长远强保障。成立村环境保护自治小组,聘请老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乡村贤达担任监督员。用好用活公益性岗位,成立村级“美容师”队伍,维护全村公共环境卫生,为每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环卫人员,负责日常垃圾清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