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新常态下四川文化产业如何新作为

  • 2015年07月29日 16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近年来,我省文化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拳头文化产品,初步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但是,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与国内一些先进省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助力新常态,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是亟待努力破解的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仍然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朝阳产业;从国内发展来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和推动。特别要看到,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正迎来三重“红利”的新机遇。

      一是释放改革红利的机遇。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及深,转企改制培育了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职能整合形成了统一文化行政责任主体,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改革,我省文化产业实现了从弱到强、加快发展。截至2014年底,省级文化集团总资产超过365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60亿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的动能。文化产业发展要迎头赶上并充分利用这一轮深化改革的机遇。

      二是抢抓国家政策红利的机遇。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如何契合“一带一路”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把四川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推销出去。我省成千上万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在国家推动“双创”背景下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三是消费增长红利的机遇。2014年我国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1.2%,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在70%以上。特别是文化消费方面,我国人均支出还比较低。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需求将会大幅增长。2011年我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已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更加突出。

      积极融入经济发展新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面临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形势。文化产业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稳增长、增效益、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独特优势,助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创造就业、稳定增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要为推进“两个跨越”、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将文化产业打造成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动机。文化产业是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符合当前加快发展服务业、保护环境资源的思路,有利于调整增量、做优存量。我省文化企业也要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骨干文化集团,做精做专中小微文化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

      将文化产业转化成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催化剂。文化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高成长性的特征,对于提升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够有效助推其他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增强文化供给力、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繁荣文化市场的必然选择。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紧扣融合主题发展新业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与制造业融合,可以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文化之美、设计之美,提升制造业整体品牌形象。文化与农业融合,可以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抓住创意要素发展新业态。创意能赋予文化产品鲜明的文化特征。让创意渗透在川茶、川剧、蜀绣、年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和特色文化产品中,让创意体现在四川的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产业中,形成一批以创意赢得市场的文化品牌。

      运用科技动力发展新业态。创意设计、动漫网游、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网络电视、移动新媒体、手机增值服务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应重视科技推动力量,培育扶持一批文化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数字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新业态。2007年以来,我省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连续保持40%以上的增速,演艺、灯会、动漫游戏、版权贸易等成为新亮点。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支持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四川文化走出去。

      努力创造管理运行新模式

      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关键在于简政放权与转变职能,把该放的放下去,把该管的管起来,推动政府职能向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建立科学高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推动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生产运营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引领带动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常态下四川文化产业如何新作为

  • 2015年07月29日 16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年来,我省文化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拳头文化产品,初步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但是,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与国内一些先进省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助力新常态,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是亟待努力破解的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仍然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朝阳产业;从国内发展来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和推动。特别要看到,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正迎来三重“红利”的新机遇。

      一是释放改革红利的机遇。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及深,转企改制培育了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职能整合形成了统一文化行政责任主体,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改革,我省文化产业实现了从弱到强、加快发展。截至2014年底,省级文化集团总资产超过365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60亿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的动能。文化产业发展要迎头赶上并充分利用这一轮深化改革的机遇。

      二是抢抓国家政策红利的机遇。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如何契合“一带一路”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把四川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推销出去。我省成千上万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在国家推动“双创”背景下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三是消费增长红利的机遇。2014年我国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1.2%,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在70%以上。特别是文化消费方面,我国人均支出还比较低。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需求将会大幅增长。2011年我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已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更加突出。

      积极融入经济发展新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面临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形势。文化产业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稳增长、增效益、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独特优势,助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创造就业、稳定增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要为推进“两个跨越”、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将文化产业打造成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动机。文化产业是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符合当前加快发展服务业、保护环境资源的思路,有利于调整增量、做优存量。我省文化企业也要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骨干文化集团,做精做专中小微文化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

      将文化产业转化成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催化剂。文化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高成长性的特征,对于提升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够有效助推其他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增强文化供给力、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繁荣文化市场的必然选择。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紧扣融合主题发展新业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与制造业融合,可以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文化之美、设计之美,提升制造业整体品牌形象。文化与农业融合,可以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抓住创意要素发展新业态。创意能赋予文化产品鲜明的文化特征。让创意渗透在川茶、川剧、蜀绣、年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和特色文化产品中,让创意体现在四川的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产业中,形成一批以创意赢得市场的文化品牌。

      运用科技动力发展新业态。创意设计、动漫网游、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网络电视、移动新媒体、手机增值服务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应重视科技推动力量,培育扶持一批文化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数字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新业态。2007年以来,我省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连续保持40%以上的增速,演艺、灯会、动漫游戏、版权贸易等成为新亮点。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支持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四川文化走出去。

      努力创造管理运行新模式

      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关键在于简政放权与转变职能,把该放的放下去,把该管的管起来,推动政府职能向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建立科学高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推动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生产运营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引领带动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