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推动文化创新 繁荣文化事业——2014年我省文化建设工作综述

  • 2015年01月21日 14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近期,文化新鲜事儿不少:艺术名家和演员们可以个人持股方式参与文艺院团股份制改造;一个叫“包公仔”的卡通形象亮相《川报观察》客户端,拉近了纪委与普通人的距离。新鲜事儿,源自我省正在推进的以文艺院团改革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我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

      关键之年,如何践行关键之为?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省委、省政府在关键之年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

      把握方向、与时俱进

      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积蓄发展动力

      在大量的前期调研之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列入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如何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分类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难点在哪里,怎样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体制改革从路线图进入施工图,会上逐条审议,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细化到时间、落实到部门。

      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如何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项方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方案》等一批改革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等一批政策文件。

      改革方案如何落地落实?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东明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014年10月17日上午,四川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围绕《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9个部分对全省2014年至2020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19个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及88项具体工作。

      6个小时后,一条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产品“川报观察”独家解读四川文化体制改革的微信《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快看哪些媒体上榜》就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这条微信,传递的既是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声音,也可管窥改革进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后,全省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部署我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当天,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首批6个新媒体产品集体亮相。川报集团抓早动快、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探索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全媒体集群,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省内还有新媒体产品陆续上线。成都传媒集团发布进军新媒体“4311”战略,雅安日报传媒集团打造“7网1报1台1客户端”媒体网群……

      媒体融合涉水起航,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正向深水区推进。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4年来,商业订单不断,职工收入增加。如今,剧院开始试水社会资本介入、艺术家个人持股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以二次改革激发院团活力。而被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也有一整套制度设计监督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政府采购的文化惠民活动必须丰富内容和形式,送文化活动从过去的“包养”变成“择优录取”。

      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植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创作瞄准精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四川篇章

      去年,要问最火的电视剧是哪部?很多人都会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去年举行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包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内,四川有7部作品摘获全部六个类别的奖项,为四川又一次赢得“满堂红”。

      “四川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人才富集,四川文艺大有可为。希望全省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人民、扎根生活;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始终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树立精品意识,勇于艺术创新;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始终注重文艺队伍建设,锤炼人品艺品,追求‘德艺双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王东明对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出要求,全省文艺界启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

      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写。全省文艺工作者瞄准优秀题材、集中优势资源,启动创新模式打造文艺精品,讲好四川故事,发出四川好声音。春风拂面,浸润心灵。以文化形态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人心,提振精气神,满满都是正能量。

      好作品发出好声音。去年8月,“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向全国观众展现四川风采。电影《天上的菊美》、《兰辉》成为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教材,《活在阳光下》、《辉映羌山》等一批精品舞台剧展示四川改革发展新风貌。德阳年画村等6个村落入选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向全国人民展示着四川美丽、厚重、开放、现代的新形象。而四川出版更是用精品让四川故事的龙门阵摆上了世界舞台:《神山圣湖的召唤》登陆印度总统府举行首发仪式,《南京1937》、《瞻对》等作品在贝尔格莱德书展成为热点。

      讲好四川故事,省委关注新生力量。去年12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网络作家等新的文艺群体专题会议,延伸文艺工作手臂,壮大文艺创作队伍。与会网络作家纷纷表示要用键盘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川军”。

      文化惠民、文化乐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奏强音

      文化要惠民乐民,如何落地生根?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优先位置——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和便民、惠民、乐民目标,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把最好的口岸拿来办文化,这样的气魄在成都天府广场集中展现。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美术馆、成都博物院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让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成为文化“会客厅”。而在全省,44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个村文化室和共享工程基层点,47824个农家书屋覆盖全川,为百姓织就了一张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广播“村村响”的覆盖版图不断扩大,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百姓的文化生活添薪加火。

      阵地有了,省委、省政府用制度来确保其运转。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去年出台的《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依法规范运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与此同时,《送文化下基层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提出演出场次、规模、时长、地点及演出效果等明确要求;研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

      省委提出,文化资源要向基层、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这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分散、利用率低、实效性差等“疑难杂症”开出“药方”。一年来,4000余个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建成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为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展开有益探索。

      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之家投入使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博物馆、农村电影放映队等如“文化天使”般奔向基层传播文化。

      逆势上扬,挑战变机遇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文化产业如何作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清晰。

      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大局,文化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确保“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大集团带大产业开出的“航母”紧盯“产业倍增计划”——省有线广电网络公司等转制企业,以上市为目标加快建立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施重大产业支撑项目,西部文化商品物流配送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中国西部文化城等项目加快实施。截至去年11月,省级文化集团总资产达355亿元、净资产达204亿元。

      创新与融合,让文化产业画出一条反向曲线。2014年9月,我省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为羌绣加入新创意,羌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为国际品牌植村秀的合作伙伴;位于成都市红星路35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与创意进行融合,形成了一条上下游产业相聚合的全产业链;农业+文化+旅游,成为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灾后重建的新路子……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文化产业的“催化效应”凸显。文旅融合不仅拉升当地经济发展,更以其强烈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助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截至去年11月,我省49个项目纳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省歌舞剧院打通出国商演新通道,变“送出去”为“卖出去”。依托新华文轩拓展海外营销平台,创立华盛顿文轩媒体公司发行《华人视界》周报,深受当地华人欢迎,为传播推广四川特色文化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 (记者 张良娟 吴晓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动文化创新 繁荣文化事业——2014年我省文化建设工作综述

  • 2015年01月21日 14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期,文化新鲜事儿不少:艺术名家和演员们可以个人持股方式参与文艺院团股份制改造;一个叫“包公仔”的卡通形象亮相《川报观察》客户端,拉近了纪委与普通人的距离。新鲜事儿,源自我省正在推进的以文艺院团改革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我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

      关键之年,如何践行关键之为?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省委、省政府在关键之年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

      把握方向、与时俱进

      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积蓄发展动力

      在大量的前期调研之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列入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如何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分类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难点在哪里,怎样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体制改革从路线图进入施工图,会上逐条审议,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细化到时间、落实到部门。

      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如何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项方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方案》等一批改革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等一批政策文件。

      改革方案如何落地落实?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东明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014年10月17日上午,四川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围绕《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9个部分对全省2014年至2020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19个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及88项具体工作。

      6个小时后,一条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产品“川报观察”独家解读四川文化体制改革的微信《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快看哪些媒体上榜》就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这条微信,传递的既是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声音,也可管窥改革进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后,全省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部署我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当天,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首批6个新媒体产品集体亮相。川报集团抓早动快、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探索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全媒体集群,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省内还有新媒体产品陆续上线。成都传媒集团发布进军新媒体“4311”战略,雅安日报传媒集团打造“7网1报1台1客户端”媒体网群……

      媒体融合涉水起航,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正向深水区推进。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4年来,商业订单不断,职工收入增加。如今,剧院开始试水社会资本介入、艺术家个人持股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以二次改革激发院团活力。而被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也有一整套制度设计监督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政府采购的文化惠民活动必须丰富内容和形式,送文化活动从过去的“包养”变成“择优录取”。

      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植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创作瞄准精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四川篇章

      去年,要问最火的电视剧是哪部?很多人都会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去年举行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包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内,四川有7部作品摘获全部六个类别的奖项,为四川又一次赢得“满堂红”。

      “四川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人才富集,四川文艺大有可为。希望全省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人民、扎根生活;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始终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树立精品意识,勇于艺术创新;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始终注重文艺队伍建设,锤炼人品艺品,追求‘德艺双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王东明对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出要求,全省文艺界启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

      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写。全省文艺工作者瞄准优秀题材、集中优势资源,启动创新模式打造文艺精品,讲好四川故事,发出四川好声音。春风拂面,浸润心灵。以文化形态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人心,提振精气神,满满都是正能量。

      好作品发出好声音。去年8月,“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向全国观众展现四川风采。电影《天上的菊美》、《兰辉》成为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教材,《活在阳光下》、《辉映羌山》等一批精品舞台剧展示四川改革发展新风貌。德阳年画村等6个村落入选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向全国人民展示着四川美丽、厚重、开放、现代的新形象。而四川出版更是用精品让四川故事的龙门阵摆上了世界舞台:《神山圣湖的召唤》登陆印度总统府举行首发仪式,《南京1937》、《瞻对》等作品在贝尔格莱德书展成为热点。

      讲好四川故事,省委关注新生力量。去年12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网络作家等新的文艺群体专题会议,延伸文艺工作手臂,壮大文艺创作队伍。与会网络作家纷纷表示要用键盘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川军”。

      文化惠民、文化乐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奏强音

      文化要惠民乐民,如何落地生根?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优先位置——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和便民、惠民、乐民目标,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把最好的口岸拿来办文化,这样的气魄在成都天府广场集中展现。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美术馆、成都博物院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让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成为文化“会客厅”。而在全省,44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个村文化室和共享工程基层点,47824个农家书屋覆盖全川,为百姓织就了一张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广播“村村响”的覆盖版图不断扩大,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百姓的文化生活添薪加火。

      阵地有了,省委、省政府用制度来确保其运转。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去年出台的《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依法规范运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与此同时,《送文化下基层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提出演出场次、规模、时长、地点及演出效果等明确要求;研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

      省委提出,文化资源要向基层、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这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分散、利用率低、实效性差等“疑难杂症”开出“药方”。一年来,4000余个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建成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为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展开有益探索。

      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之家投入使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博物馆、农村电影放映队等如“文化天使”般奔向基层传播文化。

      逆势上扬,挑战变机遇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文化产业如何作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清晰。

      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大局,文化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确保“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大集团带大产业开出的“航母”紧盯“产业倍增计划”——省有线广电网络公司等转制企业,以上市为目标加快建立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施重大产业支撑项目,西部文化商品物流配送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中国西部文化城等项目加快实施。截至去年11月,省级文化集团总资产达355亿元、净资产达204亿元。

      创新与融合,让文化产业画出一条反向曲线。2014年9月,我省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为羌绣加入新创意,羌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为国际品牌植村秀的合作伙伴;位于成都市红星路35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与创意进行融合,形成了一条上下游产业相聚合的全产业链;农业+文化+旅游,成为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灾后重建的新路子……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文化产业的“催化效应”凸显。文旅融合不仅拉升当地经济发展,更以其强烈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助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截至去年11月,我省49个项目纳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省歌舞剧院打通出国商演新通道,变“送出去”为“卖出去”。依托新华文轩拓展海外营销平台,创立华盛顿文轩媒体公司发行《华人视界》周报,深受当地华人欢迎,为传播推广四川特色文化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 (记者 张良娟 吴晓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