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013年工作要点

  • 2013年05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 【字体:
  •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发展格局,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做好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制定好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目标,省和市(州)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等规划体系,研究制定支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着力次级突破是重点。制定着力次级突破的规划,指导生产总值在千亿元平台的市(州)制定加快追赶跨越的实施方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求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初见成效。在提升首位城市方面,大力推进天府新区起步区和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启动重大项目,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入驻,重点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在夯实底部基础方面,要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探索扩权强镇改革,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区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市(州)间的双边、多边合作。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统筹生产力布局,协调解决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坚持投资拉动,扩大有效消费需求

      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务必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加大投资工作力度,促进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共同发力,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投资工作重要的是把握重点投向,主动对接国家公共投资重点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切实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及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服务,解决好政策递减弱化、截留梗阻问题,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加大投资关键是抓好项目工作,特别是抓好能拉动即期增长、又蓄积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我们将突出抓好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360亿元以上。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雅康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实现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积极有序推进岷江港航电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在水利建设上,抓好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在产业项目上,加快四川现代商用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在项目组织工作上,重点解决好资金保障、土地供应、能源保障等问题,为项目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着力挖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转市民的消费需求,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新的消费热点,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消费,促进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医疗、家政养老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积极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三、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支撑是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支撑,是解决就业、培育财源的重要基础。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是过去发展实践的经验,也是政府工作将始终坚持的重点。

      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培育方案和支持政策,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上扎实开局。加快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发展5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新遴选培育200个左右产品,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争技术改造投资达到4600亿元,技术创新投资增长18%。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催生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经营业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矛盾。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支持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倍增计划,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工业品牌战略和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等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服务业充分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坚持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启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以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成都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网络和服务产品向乡村延伸,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丰富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3500亿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组织实施350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带动实现产值3000亿元以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力建设,活跃技术交易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在川转化,力争全省技术交易额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培育15家综合竞争力居国内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企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带动的投资和消费巨大,今年要切实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迈出新的步子。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城市促进产业,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

      强化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加强公共交通、能源、信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优化城市功能与环境质量,新建公共服务设施要达到国家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全面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按照建立城市经济共同体的思路,科学规划“四大城市群”发展。引导一些产业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提升交通轴线等级质量和带动作用,推进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分工协作、城市功能互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启动小城镇试点示范工程100个,为农民低成本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是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必须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安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继续抓好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次改革试点,推动统筹城乡试点示范建设。

      五、突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忽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力争粮食总产增加5亿斤。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和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新开工11个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全域灌溉”试点县和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1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推广新的种养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妥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革,依法有序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加快推进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施新增林业产值“千亿示范”工程,加快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工程,抓好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积极发展特色水产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形成产业稳定增收、劳务促进增收、资产创造增收、政策扶持增收综合体系,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着力打造新村和新型社区。全面启动60个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00个,建成新村聚居点5000个以上。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升级、沼气建设等工程实施。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突出连片特困地区,重视片区外“插花”贫困户脱贫致富,扶持126.4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发展能力。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强移民后期扶持。

      六、抓好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解决民生难题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我们将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尽力而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继续抓好“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资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主要用于扩大就业、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领域投入。继续做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化工作,加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藏区“9+3”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办法,维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向普惠型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孤儿保障、五保供养保障和服务工作。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2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

      在发展教育事业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扩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巩固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职业病防控工作,尤其要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边远山区和贫困家庭,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发展体育事业上,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在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上,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抓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就医、安全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现实困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规划项目建设,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和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引导,大力培养专业社工人才。加强网络依法规范有序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各类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空中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治理。加强地震、气象、测绘、水文工作,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违禁超限、假冒伪劣”专项整治和重点品种综合整治。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民族大团结。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强化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藏区维稳工作,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和拥军优属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进一步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快人防“六个一”项目建设,推进人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七、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准入和完善市场管理,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兴办和投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巩固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成果,加快转企改制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文化。广泛开展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村(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继续实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创建绿色频率频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办好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第12届四川电视节,推进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文艺创作,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加强档案、文史研究、地方志等工作。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重建文化四大产业带加快发展。推动重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一批文化旗舰企业加快发展。实施省级文化集团产业倍增计划,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网络融合,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培育影视剧制作、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市场和新兴市场。

      八、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省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狠抓节能减排。抓好落后产能企业及工艺技术装备关闭和淘汰。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搞好公共机构节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实施总量减排,推进火电机组和水泥企业脱硝,启动火电机组脱硫增容改造和烟道旁路拆除。加快固废垃圾厂(场)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抓好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污染物排放量前30位的县(区)和160户企业实行重点控制。

      促进资源节约。加强资源节约全过程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突出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深化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工业节水和水循环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差别化供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强化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加强城乡绿化,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突出重点区域造林,改造低产低效林2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70万亩、森林蓄积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加快生态文明示范片区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九、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深化改革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进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基本完成省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用行业管理体制。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煤电联动和水电定价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服务和创新,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投融资体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突出承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品牌企业和龙头产品,大力促进“央企入川”,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上档升级,力争引进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8000亿元,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加强对重点进出口企业帮扶指导,引导有优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11%。积极参与国家内陆开放试验区和平台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投资和经贸合作,扩大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充分发挥海外侨胞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办好第十四届西博会、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加快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建设。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细化政策,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集中发展区。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3年工作要点

  • 2013年05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发展格局,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做好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制定好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目标,省和市(州)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等规划体系,研究制定支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着力次级突破是重点。制定着力次级突破的规划,指导生产总值在千亿元平台的市(州)制定加快追赶跨越的实施方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求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初见成效。在提升首位城市方面,大力推进天府新区起步区和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启动重大项目,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入驻,重点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在夯实底部基础方面,要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探索扩权强镇改革,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区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市(州)间的双边、多边合作。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统筹生产力布局,协调解决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坚持投资拉动,扩大有效消费需求

      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务必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加大投资工作力度,促进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共同发力,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投资工作重要的是把握重点投向,主动对接国家公共投资重点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切实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及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服务,解决好政策递减弱化、截留梗阻问题,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加大投资关键是抓好项目工作,特别是抓好能拉动即期增长、又蓄积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我们将突出抓好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360亿元以上。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雅康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实现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积极有序推进岷江港航电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在水利建设上,抓好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在产业项目上,加快四川现代商用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在项目组织工作上,重点解决好资金保障、土地供应、能源保障等问题,为项目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着力挖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转市民的消费需求,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新的消费热点,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消费,促进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医疗、家政养老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积极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三、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支撑是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支撑,是解决就业、培育财源的重要基础。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是过去发展实践的经验,也是政府工作将始终坚持的重点。

      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培育方案和支持政策,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上扎实开局。加快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发展5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新遴选培育200个左右产品,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争技术改造投资达到4600亿元,技术创新投资增长18%。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催生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经营业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矛盾。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支持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倍增计划,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工业品牌战略和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等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服务业充分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坚持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启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以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成都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网络和服务产品向乡村延伸,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丰富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3500亿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组织实施350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带动实现产值3000亿元以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力建设,活跃技术交易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在川转化,力争全省技术交易额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培育15家综合竞争力居国内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企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带动的投资和消费巨大,今年要切实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迈出新的步子。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城市促进产业,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

      强化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加强公共交通、能源、信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优化城市功能与环境质量,新建公共服务设施要达到国家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全面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按照建立城市经济共同体的思路,科学规划“四大城市群”发展。引导一些产业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提升交通轴线等级质量和带动作用,推进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分工协作、城市功能互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启动小城镇试点示范工程100个,为农民低成本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是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必须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安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继续抓好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次改革试点,推动统筹城乡试点示范建设。

      五、突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忽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力争粮食总产增加5亿斤。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和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新开工11个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全域灌溉”试点县和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1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推广新的种养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妥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革,依法有序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加快推进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施新增林业产值“千亿示范”工程,加快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工程,抓好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积极发展特色水产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形成产业稳定增收、劳务促进增收、资产创造增收、政策扶持增收综合体系,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着力打造新村和新型社区。全面启动60个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00个,建成新村聚居点5000个以上。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升级、沼气建设等工程实施。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突出连片特困地区,重视片区外“插花”贫困户脱贫致富,扶持126.4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发展能力。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强移民后期扶持。

      六、抓好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解决民生难题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我们将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尽力而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继续抓好“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资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主要用于扩大就业、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领域投入。继续做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化工作,加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藏区“9+3”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办法,维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向普惠型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孤儿保障、五保供养保障和服务工作。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2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

      在发展教育事业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扩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巩固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职业病防控工作,尤其要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边远山区和贫困家庭,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发展体育事业上,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在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上,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抓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就医、安全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现实困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规划项目建设,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和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引导,大力培养专业社工人才。加强网络依法规范有序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各类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空中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治理。加强地震、气象、测绘、水文工作,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违禁超限、假冒伪劣”专项整治和重点品种综合整治。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民族大团结。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强化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藏区维稳工作,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和拥军优属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进一步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快人防“六个一”项目建设,推进人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七、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准入和完善市场管理,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兴办和投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巩固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成果,加快转企改制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文化。广泛开展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村(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继续实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创建绿色频率频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办好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第12届四川电视节,推进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文艺创作,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加强档案、文史研究、地方志等工作。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重建文化四大产业带加快发展。推动重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一批文化旗舰企业加快发展。实施省级文化集团产业倍增计划,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网络融合,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培育影视剧制作、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市场和新兴市场。

      八、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省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狠抓节能减排。抓好落后产能企业及工艺技术装备关闭和淘汰。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搞好公共机构节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实施总量减排,推进火电机组和水泥企业脱硝,启动火电机组脱硫增容改造和烟道旁路拆除。加快固废垃圾厂(场)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抓好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污染物排放量前30位的县(区)和160户企业实行重点控制。

      促进资源节约。加强资源节约全过程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突出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深化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工业节水和水循环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差别化供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强化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加强城乡绿化,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突出重点区域造林,改造低产低效林2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70万亩、森林蓄积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加快生态文明示范片区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九、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深化改革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进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基本完成省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用行业管理体制。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煤电联动和水电定价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服务和创新,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投融资体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突出承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品牌企业和龙头产品,大力促进“央企入川”,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上档升级,力争引进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8000亿元,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加强对重点进出口企业帮扶指导,引导有优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11%。积极参与国家内陆开放试验区和平台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投资和经贸合作,扩大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充分发挥海外侨胞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办好第十四届西博会、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加快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建设。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细化政策,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集中发展区。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