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山:铭刻一段难忘的历史
他如何构思创作出这副震撼人心的作品?记者进行了专访。
创作: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两年
记者:创作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画卷,您用了多长时间?
叶毓山:2010年底,我接到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暨北川老县城指挥部的邀请,为纪念馆创作雕塑作品,放在序厅中。我了解过,纪念馆的序厅是设计为长廊样式,建设方和布展方都希望我能用浮雕墙来表现展览的主题。
经过一年多的构思,我在2012年7月拿出设计初稿,去年底才开始上大泥塑,将初稿小样放大为6米高、45米长的巨型浮雕。从开始构思到完成雕塑,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主题:7部分立体展现抗震救灾
记者:浮雕看起来像连环画一般,讲述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故事,您为什么这样构思?
叶毓山:刚开始我也没想好如何来表现。好在我有做剪报的习惯,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就收集了各种报纸,后来一些单位和部门也给我送来许多文字资料和照片。光是看这些资料,我就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梳理出思路。
浮雕名为“山川永纪”,我用了7个部分来展现,分别为山崩、地陷、救援、大爱、感恩、重建和新生。在雕塑中,我用了97个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参与抗震救灾的人物形象,包括人们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阳、“敬礼男孩”郎铮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位羌族年轻人,充满希望走向未来,再现我们不怕灾难勇敢向前的精神和决心。
选材:青铜更具历史感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用青铜材质?
叶毓山:有史学家曾说过,“人类的历史是青铜的历史、石头的历史。”因为,经过岁月的洗礼,只有青铜和石头才能留存下来。本来,浮雕最初设计是用玻璃钢。后来我还是选用青铜为材质,因为青铜更能恰当表现出浮雕的主题,更能表现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同时也表示这段历史是我们不能忘怀的。 (记者 陈四四 邹俊川)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