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kaiyun1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kaiyun5
 
 
 
 
kaiyun1 | kaiyun.体育 | kaiyun.中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钟勉介绍地质灾害安全防治的相关情况

  • 2013年04月2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字体:
分享到:

  今晚20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八场4·20芦山地震新闻发布会。

  参会人员有: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钟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黄润秋;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地质工程博士徐志文;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伟。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侯雄飞主持本次会议。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钟勉介绍地质灾害安全防治的相关情况

  “4·20”芦山7.0级地震灾区,历来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也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地区。地震发生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当天就启动了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抓紧落实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随着工作的展开,这项任务更为艰巨,工作量更大,社会各界更为关注,这里我向大家通报灾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情况。

  一、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芦山地震灾区处于地形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在经历五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此次7.0级地震以及至今已经发生的4000多次余震后,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特殊困难和矛盾,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量存在。此次地震前,地震灾区就发育有规模和危害程度不等的隐患点上千处。地震又使灾区山体普遍受到破坏,极易发生较大规模的次生灾害。据初步排查,截至今天下午2点,仅芦山、宝兴两县就新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04处,灾区共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1930处,涉及3.1万多户、15.8万多人。同时,因灾区植被茂密,增大了地质灾害隐患发现的难度,还有不少的隐患点尚未发现。

  二是汛期地质灾害风险大。雅安市属于典型的暴雨集中区,目前汛期即将到来。地震灾区与强降雨相互重叠,原有地灾隐患与地震破坏因素相互交织,极易产生群发、多发、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重点防治任务艰巨。此次地震波及范围较广,受灾群众安置点、居民区、城镇、学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等关键部位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很重。特别是面临两大突出矛盾:一是救灾物资需求量大与运输通道灾害隐患大的矛盾突出,作为抢险救灾生命线的芦山至宝兴公路,每天多处路段多次发生滑坡、山体崩塌,救灾车辆和人员进出存在很大安全风险,目前又不能封路停运、实施应急治理。二是大量灾区急需安置与可供安置的用地稀缺的矛盾突出,很难选择安全适合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确保受灾群众不受到地质灾害二次伤害的压力很大。

  二、有关决策部署情况

  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次生灾害防治工作,立即启动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王东明书记、魏宏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防范次生灾害。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具体抓,省指挥部发出通知紧急部署地质灾害排查、避险、群测群防和受灾群众安置点地质灾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印发了《关于加强震损水库安全管理和防范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工作方案》、《关于地震灾区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关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灾区地质灾害防范治理工作。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连续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充分考虑强震和降雨叠加导致次生地质灾害加剧的情况,尽最大努力防范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要求,王东明书记4月23日主持召开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在已有工作部署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制定周密方案,提高科学救灾水平,确保抗震救灾任务顺利完成,确保救灾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加强气象监测,做好预警预报。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特别是对交通通道、居民安置点周边的地质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周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疏散转移路线,引导群众安全避险。要加强群众安全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安置点的选择要切实做到避让地震断裂带、避让山洪泥石流排洪通道、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4月24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同时尽快公布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和公众广泛通报。

  三、已经采取的防治措施

  地震发生后,主要采取了五条措施。

  一是紧急开展应急排查和灾害评估。组织全省17个专业地勘单位共近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灾害评估工作。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设立警示标志,向群众发放明白卡,发布预警信息,落实专人24小时监测。对极易发生的灾害隐患点,紧急安排受灾群众主动避险,有序安全撤离。

  二是开展地震灾区航测工作。迅速组建了3个航测组。第1航测组于4月20日当天上午即开展了航测工作。另有2个航测组13名技术人员和2架无人飞机也于当晚到达芦山县。目前,已完成芦山县芦阳、龙门、宝盛、太平和宝兴县城震后航测和地质灾害隐患解译工作。为抗震救灾和应急排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开展安置区科学选址及灾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灾区临时避险安置、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永久安置选址点及灾区公路沿线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查明安置点拟建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分布、类型、规模、危险区范围,提出明确结论和应急防灾措施建议。对196个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相关评估结果已经移交当地基层政府。

  四是开展了已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复查复核。对灾区前期已完工的222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逐一调查复核工程受地震影响情况及现有防灾效果。对治理工程受损存在险情的,立即采取措施修复、完善,确保治理工程安全运行并发挥功效。

  五是启动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指挥部决定,雅安市于23日20时已经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一级响应。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遇突发险情要果断撤离受威胁群众。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要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区,要立即设置警示标示,提醒广大群众和过往车辆注意防范避灾。 

  四、进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来定位,突出以人为本、以防为先,落实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扎实做好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

  (一)全覆盖排查公布地质灾害隐患。组织专业技术单位进一步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尤其要重点排查所有可能的隐患,做到排查全覆盖,防灾无死角。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并通过媒体及时公布。4月26日前,完成第一批次地质灾害隐患点公布,并安排24小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

  (二)全方位落实隐患点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群测群防体系,逐一落实防灾责任人及监测人员,确保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有1名以上专职监测人员专人盯守巡查。遇有紧急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三)强化重点部位排危除险。抓紧推进灾区公路干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逐点、逐段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尽快组织实施排危除险。加强地质灾害频发地段交通管控,对芦山县至宝兴县实行限 量、分时通行,防止人员伤亡和救灾车辆损失。

  (四)有效实施预防避让。强化落实受灾群众安置点、集镇、学校等重点地区的主动避让措施,向社会公示撤离路线及避灾场所,根据预警情况及时主动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提前转移。在特殊气象条件如强降雨来临前,提前引导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群众安全疏散转移,避免因次生地质灾害导致灾区群众二次受灾。

  (五)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落实领导带班、专人值守和24小时值班制,严密关注雨情、汛情、灾情发展变化趋势,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行好防灾责任。对离岗缺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着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应急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尽快启动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监测、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等措施,最大限度防范次生地质灾害。 

  各位记者朋友,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全部目的是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这里,特别呼吁广大灾区群众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识灾避灾本领。希望广大参与抗震救灾的外来救援人员、志愿者要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全民防范、科学防治,我们就一定能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

  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

  问: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如何做到科学探讨、监测地震的发生?

  黄润秋:
曾经比较强调地震预报,但是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当我们发现这个情况很难的时候,转为怎样通过建筑物的抗震来抵御地震灾害。

  目前,对预测地震,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科学界有部分观点,大多还是属于探索阶段。在地震灾害方面进展迟缓,原因是:

  地震现象是发生在地壳的深部,目前的探测能力和观测手段相对来说还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可以观测天气的变化,对气象预报,我们的进展很快,成果也很显著。但地下的观测手段,就目前来说,还很匮乏。“上天容易,入地难。”目前,科学家也在探索,但是这些工作都需要长时间的科学积累。

  问:如何实现灾后重建环境的恢复?

  邓伟:
必须要看所处的地理环境。现在的地震灾区,地质结构复杂,处于山高谷深路窄的地段。我们的山区,地形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在选择安置点,包括城镇建设中面临的空间上的困难。这是对重建,也包括环境建设面对的最大自然制约条件。

  在选择重建的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因我们的能力而宜,要做到科学安排重建工作,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做好灾后重建的安置工作。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要考虑特殊的山地地形。

  问:地震防治灾害遇到了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黄润秋:
和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这次地质灾害破坏性和范围不及之前的汶川地震。但这次的地质灾害有它自身的特点:隐蔽性。这个地区植被条件很好,山体在地震作用下震松了、碎了、开裂了,要去判断是很难的。

  以崩塌灾害为主,点多,面广,而且隐蔽性强。这种灾害,目前要做到防治还是有相当的难处:1,调查和识别的难度。怎样把“对手”找出来,但由于隐蔽性,调查的工作难度是很大的。高山峡谷,山体陡峻,而且雨季马上要到了,各种潜在危险很大。2,作为崩塌灾害,监测预警比较困难。对崩塌灾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3,由于在高山峡谷地区,即使发现了、监测了,处置也比较困难。

  相应,技术队伍也在应对。在这样的复杂山区,怎样对隐蔽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我们很快地调集了遥感测量的队伍,组建了3个遥感测量队伍,采用低空无人机,对地质灾害可能出现的部位进行低空拍摄,并找到这些隐患点。目前已经完成了5个地区高精度的低空无人机遥感拍摄,调查人员知道后,就可以按此开展工作。

  那么,针对点,也可以采用无人机的航拍。山体、山脚和坡体的情况进行拍摄。目前,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监测预警方面:针对崩塌灾害为主的特点,组织气象、国土、地震等有关单位密切行动和配合,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估。我们也试图针对暴雨和余震,对重点的地区开展局部监测预警。

  对松动岩体,施工单位也在开展爆破清除。

责任编辑: 李莎莎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