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大行动 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

  • 2017年07月12日 09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7月5日,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水稻基地。张国盛摄(视觉四川)

      7月11日,本报聚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中的4大行动方案内容,今日对其余6大行动方案的亮点与特色进行解读。

      聚焦十大行动(下)

      产业基地建设

      农产品加工壮大

      [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

      农业清洁生产

      科技创新引领

      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

      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

      山水田林保护发展

      民族地区产业脱贫

      行动5

      科技创新引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成果不少、用得不多”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大难题,成果转化率仅40%,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目标:到2022年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我省将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清单,鼓励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应用试点,开展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创建行动。中试、熟化优势特色农业科技成果1000项,培育成果转化示范企业100户,建立转化应用基地100个、国家级和省级星创天地200家。

      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科技工程,围绕水稻等粮油作物、水果等经济作物、生猪等优势特色畜禽水产,创制、培育或引进优质新品种,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瓶颈技术创新工程,以标准化、精准化为目标,突破作物优质丰产栽培等技术;围绕“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主食工业化等方面技术的研发。开发功能性食品、方便食品、生物食品等,开展“互联网+”市场营销技术研发。

      实施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建设一批示范县,建立农业智能生产和农业智慧经营技术体系,开发农机新产品新技术15至20项,突破智慧农业技术30项,建设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基地20个。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以上,实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新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个以上,争取建立国家级综合性、专业性农业科创中心各1个。

      行动6

      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

      全省将建成800个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农村发展新动力和增长点。我省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农业。《方案》提出,到2022年,将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2000个、林业生态旅游发展重点村1000个,建成农业主题公园800个、城郊森林公园100个。

      休闲农业。去年,该产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50亿元,占全国1/5。下一步,将聚焦省级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专业村和林业生态旅游发展重点村建设,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等创建,新建乡村人文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650个,培育一批中国度假乡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

      生态康养。医养结合研发森林康养、田园养生、阳光康养、文化康养、膳食疗养等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大峨眉、秦巴山、乌蒙山、攀西等康养示范区,建成森林康养基地250个、森林康养人家4000个,加快建设全国森林康养目的地。

      文化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生态文化小镇、美丽村庄,大力发展彩色农业、彩色林业,开发蜀绣、竹编、年画、唐卡等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农业+文化创意综合产业体。

      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5%予以单列,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等新增的耕地和节约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商资本投资建设公益林成片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可利用不超过3%、最多不超过50亩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

      行动7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

      建三级培育体系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

      《方案》提出,我省将建立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到2022年,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10万个以上。

      我省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以县(市、区)为主,开展初级职业农民培训认证;以市(州)为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级职业农民培训认证;以省为主,利用涉农高等学校,开展高级职业农民培训认证。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积极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把返乡下乡农民工、农民企业家、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就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到农村创业,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按照培养经营型和从业型两类新型职业农民,在全省选择部分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分级认定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产业、社保、就业、科技、金融等政策扶持。

      允许具有农民身份的返乡下乡人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出资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强对返乡下乡人员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纳入有关强农惠农政策支持范围。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返乡下乡人员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将其子女纳入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行动8

      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

      发展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000家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2年,发展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0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50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户以上,建设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示范社500个以上。

      我省将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活动,完善扶持政策,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要加大对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并给予费率优惠、担保额度放大等。选择部分市、县开展面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专属农业大灾保险产品试点,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推进示范社建设和评定工作,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探索发展互助保险。财政项目优先向评级较高的示范社倾斜。

      大力扶持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纳入支持范围。铁路、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支持大宗农产品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运输。

      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农民职业经理人,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接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要为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提供贷款担保。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积极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重组省供销企业集团,加快构建省、市、县供销联合合作体制机制,基层社中心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在有网络的地区实现中心村社全覆盖。建成一批以服务农户为主体,融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

      行动9

      山水田林保护发展

      80%以上村完成人居环境改善任务

      如何实现“民富村美”?《方案》提出,到2022年,我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5%以上,所有村建成县级以上“四个好”幸福美丽新村。届时,全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8840万亩左右,80%以上的村完成人居环境改善任务。

      《方案》提出五大具体举措:推进农村绿化全覆盖。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逐步把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至25度坡耕地及严重污染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将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列入林业用地规划。

      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完善饮水安全监测网络,通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等措施,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不达标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水质(饮用水)标准。

      建好入组联户道路“最后一公里”。整合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实现村域内生产生活道路互联互通。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窄路面加宽工程。加强产业园区道路、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推进农村渡改桥工程。

      整体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办好农民夜校,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行动10

      民族地区产业脱贫

      将三州建成中高端农产品重要供给地

      《方案》为阿坝、甘孜、凉山三州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到2022年,将形成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基本格局,民族地区成为我省中高端农产品重要供给地,贫困农牧民在产业收入上大幅提高。

      特色种植业。重点推进错季蔬菜、特色水果、菌类等发展。阿坝州建成川西最大的高山夏秋蔬菜生产区,甘孜州建成“一圈一带一走廊”高原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凉山州建成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养殖业。深入推进牦牛养殖保险,开展牦牛、藏系羊价格保险试点。阿坝州建成优质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西藏羊、阿坝中蜂为主的高原特色养殖基地。甘孜州建成以九龙牦牛、昌台牦牛为主的优质牦牛养殖基地,以藏猪、藏鸡为主的高原特色养殖基地。凉山州建成以肉牛、肉羊、生猪为主的战略保障基地,以优良地方牛羊和家禽品种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

      特色中药材。大力发展川贝母、冬虫夏草、波棱瓜子、党参、附子、秦艽、黄芪、大黄、羌活等道地中药材。

      特色乡村旅游业。把农牧区打造成景区、特色产业打造成景观、产业基地打造成景点、特色农牧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道路打造成景观大道,阿坝州建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景区80处,甘孜州建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景区70处,凉山州建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景区124处。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级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

      特色区域品牌建设。依托公共区域品牌,积极创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力争将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100个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落实十大行动 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

  • 2017年07月12日 09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7月5日,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水稻基地。张国盛摄(视觉四川)

      7月11日,本报聚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中的4大行动方案内容,今日对其余6大行动方案的亮点与特色进行解读。

      聚焦十大行动(下)

      产业基地建设

      农产品加工壮大

      [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

      农业清洁生产

      科技创新引领

      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

      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

      山水田林保护发展

      民族地区产业脱贫

      行动5

      科技创新引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成果不少、用得不多”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大难题,成果转化率仅40%,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目标:到2022年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我省将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清单,鼓励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应用试点,开展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创建行动。中试、熟化优势特色农业科技成果1000项,培育成果转化示范企业100户,建立转化应用基地100个、国家级和省级星创天地200家。

      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科技工程,围绕水稻等粮油作物、水果等经济作物、生猪等优势特色畜禽水产,创制、培育或引进优质新品种,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瓶颈技术创新工程,以标准化、精准化为目标,突破作物优质丰产栽培等技术;围绕“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主食工业化等方面技术的研发。开发功能性食品、方便食品、生物食品等,开展“互联网+”市场营销技术研发。

      实施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建设一批示范县,建立农业智能生产和农业智慧经营技术体系,开发农机新产品新技术15至20项,突破智慧农业技术30项,建设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基地20个。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以上,实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新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个以上,争取建立国家级综合性、专业性农业科创中心各1个。

      行动6

      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

      全省将建成800个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农村发展新动力和增长点。我省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农业。《方案》提出,到2022年,将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2000个、林业生态旅游发展重点村1000个,建成农业主题公园800个、城郊森林公园100个。

      休闲农业。去年,该产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50亿元,占全国1/5。下一步,将聚焦省级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专业村和林业生态旅游发展重点村建设,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等创建,新建乡村人文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650个,培育一批中国度假乡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

      生态康养。医养结合研发森林康养、田园养生、阳光康养、文化康养、膳食疗养等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大峨眉、秦巴山、乌蒙山、攀西等康养示范区,建成森林康养基地250个、森林康养人家4000个,加快建设全国森林康养目的地。

      文化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生态文化小镇、美丽村庄,大力发展彩色农业、彩色林业,开发蜀绣、竹编、年画、唐卡等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农业+文化创意综合产业体。

      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5%予以单列,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等新增的耕地和节约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商资本投资建设公益林成片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可利用不超过3%、最多不超过50亩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

      行动7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

      建三级培育体系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

      《方案》提出,我省将建立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到2022年,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10万个以上。

      我省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以县(市、区)为主,开展初级职业农民培训认证;以市(州)为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级职业农民培训认证;以省为主,利用涉农高等学校,开展高级职业农民培训认证。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积极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把返乡下乡农民工、农民企业家、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就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到农村创业,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按照培养经营型和从业型两类新型职业农民,在全省选择部分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分级认定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产业、社保、就业、科技、金融等政策扶持。

      允许具有农民身份的返乡下乡人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出资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强对返乡下乡人员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纳入有关强农惠农政策支持范围。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返乡下乡人员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将其子女纳入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行动8

      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

      发展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000家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2年,发展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0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50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户以上,建设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示范社500个以上。

      我省将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活动,完善扶持政策,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要加大对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并给予费率优惠、担保额度放大等。选择部分市、县开展面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专属农业大灾保险产品试点,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推进示范社建设和评定工作,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探索发展互助保险。财政项目优先向评级较高的示范社倾斜。

      大力扶持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纳入支持范围。铁路、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支持大宗农产品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运输。

      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农民职业经理人,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接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要为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提供贷款担保。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积极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重组省供销企业集团,加快构建省、市、县供销联合合作体制机制,基层社中心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在有网络的地区实现中心村社全覆盖。建成一批以服务农户为主体,融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

      行动9

      山水田林保护发展

      80%以上村完成人居环境改善任务

      如何实现“民富村美”?《方案》提出,到2022年,我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5%以上,所有村建成县级以上“四个好”幸福美丽新村。届时,全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8840万亩左右,80%以上的村完成人居环境改善任务。

      《方案》提出五大具体举措:推进农村绿化全覆盖。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逐步把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至25度坡耕地及严重污染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将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列入林业用地规划。

      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完善饮水安全监测网络,通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等措施,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不达标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水质(饮用水)标准。

      建好入组联户道路“最后一公里”。整合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实现村域内生产生活道路互联互通。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窄路面加宽工程。加强产业园区道路、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推进农村渡改桥工程。

      整体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办好农民夜校,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行动10

      民族地区产业脱贫

      将三州建成中高端农产品重要供给地

      《方案》为阿坝、甘孜、凉山三州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到2022年,将形成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基本格局,民族地区成为我省中高端农产品重要供给地,贫困农牧民在产业收入上大幅提高。

      特色种植业。重点推进错季蔬菜、特色水果、菌类等发展。阿坝州建成川西最大的高山夏秋蔬菜生产区,甘孜州建成“一圈一带一走廊”高原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凉山州建成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养殖业。深入推进牦牛养殖保险,开展牦牛、藏系羊价格保险试点。阿坝州建成优质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西藏羊、阿坝中蜂为主的高原特色养殖基地。甘孜州建成以九龙牦牛、昌台牦牛为主的优质牦牛养殖基地,以藏猪、藏鸡为主的高原特色养殖基地。凉山州建成以肉牛、肉羊、生猪为主的战略保障基地,以优良地方牛羊和家禽品种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

      特色中药材。大力发展川贝母、冬虫夏草、波棱瓜子、党参、附子、秦艽、黄芪、大黄、羌活等道地中药材。

      特色乡村旅游业。把农牧区打造成景区、特色产业打造成景观、产业基地打造成景点、特色农牧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道路打造成景观大道,阿坝州建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景区80处,甘孜州建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景区70处,凉山州建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景区124处。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级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

      特色区域品牌建设。依托公共区域品牌,积极创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力争将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100个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