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摩梭大家庭成全国最美

  • 2014年05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喇翁机玛(中)与摩梭老人们

      喜欢简单生活的李均嫁入摩梭人家

      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揭晓100个全国“最美家庭”,表彰100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和1000个五好文明家庭。我省4户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其中之一便是简单、快乐、恬淡、温馨的凉山州盐源县喇次尔丁摩梭大家庭。

      5月17日下午,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收费站上班的喇英知道自己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后,打电话告诉了家人。家里的摩梭成员表现异常淡定,喇翁机玛老人只是笑了一笑。喇次尔丁虽然高兴,可是更希望平静的生活不要被打扰。汉族媳妇李均远在新疆的父母本来对女儿远嫁西南不放心,得知此消息后对女儿说:“你生活在全国‘最美家庭’,我们也放心了!”

      母系四世同堂 “结婚”“走婚”并存

      喇次尔丁摩梭大家庭,居住在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二组,是母系四世同堂。家里有11人,由3个民族构成。75岁的喇翁机玛膝下有7个子女,他们又有儿有孙。

      大家庭里的婚姻形式有结婚的,有走婚的。“走婚”是泸沽湖畔摩梭人特有的婚姻形式,简单地说,是“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在走婚十分普遍的年代,喇翁机玛因为出身不好,加上丈夫在单位上班,他们选择了结婚。而喇翁机玛子女的婚姻,便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方式。

      排行老大的女儿走婚,丈夫晚上来早上离开,生下的孩子便由这个家庭抚养,丈夫则在他的家里照顾他的侄辈了。排行老三的儿子虽然生活在家中,可妻子却生活在她娘家,他晚上到女方家住,早上便回来,3个孩子由女方家抚养,他更多的是管姐妹和兄弟的孩子。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像他们这样坚守摩梭走婚的家庭已经不多。

      女大学生嫁摩梭人家 看好“简单生活”

      在泸沽湖假日酒店工作的汉族女大学生李均,是怎么嫁入摩梭大家庭的呢?

      李均从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大连、深圳等地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让她身心疲惫。2007年,她利用假期到泸沽湖放松一下,住在湖畔一家客栈里。喇次尔丁通过开客栈的朋友认识了李均,并很快相爱。“当时,家里人不相信他们会有结果。”姐姐喇英说,大家都认为,姑娘是优秀大学生,又在大城市工作,不可能瞧得起弟弟。“直到后来她辞职跑到泸沽湖来找弟弟结了婚,我们才信了。”

      已经晒得黑乎乎的李均,要不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外人一定以为她是当地人。李均告诉笔者她选择嫁到这里的原因:“我觉得这里好,人简单,没有太多的要求。”在她看来,外面的年轻人必须靠自己打拼,买房买车供孩子,压力太大,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及亲情,人们心灵交流也不多。而这里不一样,照她丈夫的话说:“我们可以在这儿懒洋洋地生活,房子也是有的,孩子有那么多人带,人最开心最快乐的事是亲人在一起。”

      来自大城市的李均很快融入泸沽湖人家,这个家“充满爱”,阿妈把她当成了女儿。

      后来,李均生下一个女儿,大家喜欢得不得了。丈夫说:“我们喜欢女儿,阿妈也喜欢。我们摩梭是重女不轻男。”

      她的故事,还在央视《远方的家》里播出过。

      “助学联络员” 曾助50多名学生

      在景区管理局上班的老六喇英,除了上班,她的精力主要是助学。“最多的时候,我联络外地几十个爱心人士帮助我们这里的50多个学生,一年捐款八九万元。”喇英说,现在还有30多个学生在接受助学。

      2004年,喇英从北京打工回来后,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工作。因为没有多少文化在北京打工吃尽苦头的她,发誓要让家乡的孩子多读书。

      虽然喇英收入不高,但还是资助了两名学生,每学期给每名学生150元“生活费”。家人对她的行动非常支持。

      大城市的朋友知道她在助学后,也纷纷通过她捐款助学,朋友又发动朋友,喇英便当起了“助学联络员”。“这批助学帮助得差不多后,我将再物色一批学生进行帮助。”喇英说,她想一直做下去。

      和睦大家庭 养老没有后顾之忧

      喇翁机玛虽老伴去世很早,可是现在她觉得很幸福,儿女的孝顺和关爱,是她最大的满足。

      最近,家里的客栈有一群游客住了半个月,儿子收到上万元的钱后,如数交给她保管。子女需要开支,找她要就行了。家里还在西昌市买了一套房子,其产权不属于某个子女,而是属于大家庭。

      在喇英的记忆里,他们家非常和睦,从来没有发生过吵架。尊老爱幼是她从小便接受的传统教育,泸沽湖边的摩梭家庭都是这样。“我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没关系,因为我在这个大家庭里不寂寞,老了侄儿侄女会赡养我,没有压力。”37岁仍单身的喇英说,她现在还年轻,可在家中已经享受到浓浓尊老之情。一回家,侄女便将茶端上来,饭好了侄女又把饭递过来。

      这个家庭和其他的摩梭家庭一样,年幼的摩梭孩子经常分不清亲妈和姨妈,因为在晚辈眼里亲妈、姨妈一个样。所以,喇英也不急于结婚或走婚,因为她没有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沽湖畔摩梭大家庭成全国最美

  • 2014年05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喇翁机玛(中)与摩梭老人们

      喜欢简单生活的李均嫁入摩梭人家

      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揭晓100个全国“最美家庭”,表彰100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和1000个五好文明家庭。我省4户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其中之一便是简单、快乐、恬淡、温馨的凉山州盐源县喇次尔丁摩梭大家庭。

      5月17日下午,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收费站上班的喇英知道自己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后,打电话告诉了家人。家里的摩梭成员表现异常淡定,喇翁机玛老人只是笑了一笑。喇次尔丁虽然高兴,可是更希望平静的生活不要被打扰。汉族媳妇李均远在新疆的父母本来对女儿远嫁西南不放心,得知此消息后对女儿说:“你生活在全国‘最美家庭’,我们也放心了!”

      母系四世同堂 “结婚”“走婚”并存

      喇次尔丁摩梭大家庭,居住在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二组,是母系四世同堂。家里有11人,由3个民族构成。75岁的喇翁机玛膝下有7个子女,他们又有儿有孙。

      大家庭里的婚姻形式有结婚的,有走婚的。“走婚”是泸沽湖畔摩梭人特有的婚姻形式,简单地说,是“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在走婚十分普遍的年代,喇翁机玛因为出身不好,加上丈夫在单位上班,他们选择了结婚。而喇翁机玛子女的婚姻,便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方式。

      排行老大的女儿走婚,丈夫晚上来早上离开,生下的孩子便由这个家庭抚养,丈夫则在他的家里照顾他的侄辈了。排行老三的儿子虽然生活在家中,可妻子却生活在她娘家,他晚上到女方家住,早上便回来,3个孩子由女方家抚养,他更多的是管姐妹和兄弟的孩子。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像他们这样坚守摩梭走婚的家庭已经不多。

      女大学生嫁摩梭人家 看好“简单生活”

      在泸沽湖假日酒店工作的汉族女大学生李均,是怎么嫁入摩梭大家庭的呢?

      李均从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大连、深圳等地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让她身心疲惫。2007年,她利用假期到泸沽湖放松一下,住在湖畔一家客栈里。喇次尔丁通过开客栈的朋友认识了李均,并很快相爱。“当时,家里人不相信他们会有结果。”姐姐喇英说,大家都认为,姑娘是优秀大学生,又在大城市工作,不可能瞧得起弟弟。“直到后来她辞职跑到泸沽湖来找弟弟结了婚,我们才信了。”

      已经晒得黑乎乎的李均,要不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外人一定以为她是当地人。李均告诉笔者她选择嫁到这里的原因:“我觉得这里好,人简单,没有太多的要求。”在她看来,外面的年轻人必须靠自己打拼,买房买车供孩子,压力太大,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及亲情,人们心灵交流也不多。而这里不一样,照她丈夫的话说:“我们可以在这儿懒洋洋地生活,房子也是有的,孩子有那么多人带,人最开心最快乐的事是亲人在一起。”

      来自大城市的李均很快融入泸沽湖人家,这个家“充满爱”,阿妈把她当成了女儿。

      后来,李均生下一个女儿,大家喜欢得不得了。丈夫说:“我们喜欢女儿,阿妈也喜欢。我们摩梭是重女不轻男。”

      她的故事,还在央视《远方的家》里播出过。

      “助学联络员” 曾助50多名学生

      在景区管理局上班的老六喇英,除了上班,她的精力主要是助学。“最多的时候,我联络外地几十个爱心人士帮助我们这里的50多个学生,一年捐款八九万元。”喇英说,现在还有30多个学生在接受助学。

      2004年,喇英从北京打工回来后,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工作。因为没有多少文化在北京打工吃尽苦头的她,发誓要让家乡的孩子多读书。

      虽然喇英收入不高,但还是资助了两名学生,每学期给每名学生150元“生活费”。家人对她的行动非常支持。

      大城市的朋友知道她在助学后,也纷纷通过她捐款助学,朋友又发动朋友,喇英便当起了“助学联络员”。“这批助学帮助得差不多后,我将再物色一批学生进行帮助。”喇英说,她想一直做下去。

      和睦大家庭 养老没有后顾之忧

      喇翁机玛虽老伴去世很早,可是现在她觉得很幸福,儿女的孝顺和关爱,是她最大的满足。

      最近,家里的客栈有一群游客住了半个月,儿子收到上万元的钱后,如数交给她保管。子女需要开支,找她要就行了。家里还在西昌市买了一套房子,其产权不属于某个子女,而是属于大家庭。

      在喇英的记忆里,他们家非常和睦,从来没有发生过吵架。尊老爱幼是她从小便接受的传统教育,泸沽湖边的摩梭家庭都是这样。“我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没关系,因为我在这个大家庭里不寂寞,老了侄儿侄女会赡养我,没有压力。”37岁仍单身的喇英说,她现在还年轻,可在家中已经享受到浓浓尊老之情。一回家,侄女便将茶端上来,饭好了侄女又把饭递过来。

      这个家庭和其他的摩梭家庭一样,年幼的摩梭孩子经常分不清亲妈和姨妈,因为在晚辈眼里亲妈、姨妈一个样。所以,喇英也不急于结婚或走婚,因为她没有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