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解读

  • 2014年07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字体: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成都市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

      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65%

      《规划》共分11章,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城市群布局、提升发展成都核心城市、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现代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市群对外开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划。

      成都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国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成渝经济区的37.9%,2013年末常住人口358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911亿元,分别占成渝经济区的38.6%、44.7%。

      《规划》提出,到2020年,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地位进一步凸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以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成都市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

      同时,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西部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城镇空间格局:“一核、三轴、一环”

      在城镇空间格局方面,《规划》提出,强化成都发展核心,拓展成德绵眉乐、成雅遂、成资城市轴线,培育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推进形成“一核、三轴、一环”的城镇空间格局。

      同时,优化发展中心城区,把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双流、新津、都江堰等建设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加快建设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对于成德绵眉乐城市主轴,以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等城市为节点,以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等为纽带,发挥其贯通南北的主通道作用,推动沿线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轴和产业集聚带。

      同时,成雅遂城市次轴以成都、雅安、遂宁等城市为节点,以川藏、成达铁路和成雅、成南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强化其东向、南向辐射作用以及进藏物资集散地的作用,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连接东西和面向西南开放的城市发展轴。成资城市次轴以都江堰、成都、简阳、资阳等城市为节点,以成渝城际客专和成渝、成灌、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建成连接成都、重庆双核的重要城市发展轴。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以雅眉资遂、绵遂、成绵高速复线等为纽带,加强雅安、眉山、资阳、遂宁、绵阳等城市以及绵竹、什邡、三台、射洪、安岳、乐至、仁寿等沿线中小城市的横向经济交流和联系,承接成都发展核心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强化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培育形成新兴城市环线和经济圈。

      产业布局:以重点城市为核心依托开发区建设基地

      区域综合交通布局上,《规划》提出,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骨干,以成都区域航空枢纽和铁路集装箱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群对外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支撑和引导城市群发展。

      同时,强化成都主枢纽功能,提升雅安、乐山、遂宁次级交通枢纽运输能力。依托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加快客货运枢纽、站点的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有效衔接,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强集装箱中转站等货运枢纽建设,建立和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集疏运系统与邮政、城市配送系统,提高货物装卸转运水平。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乐山、遂宁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同时,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德阳、成都、资阳、眉山为核心,依托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海洋石油钻探设备等为主的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资阳等为核心,依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以成都、乐山、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雅安、遂宁、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生物医药创新、中成药研发生产等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聚区。

      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规划》指出,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中小城市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建设服务城乡、带动区域、和谐宜居的节点城市。同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和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鼓励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壮大重点小城镇,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要求,重点培育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成为集聚人口、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方面,《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集中供水,鼓励城市国有供水企业跨区域经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成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轻轨建设,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

      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在成都等地建设创业基地,在眉山、资阳、遂宁、乐山等地建设劳务培训和输出基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进社会保险关系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转移接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建设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逐步改善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

      《规划》提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集聚,逐步提高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逐步把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家庭纳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将进城落户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培育外向型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扩大城市群对外开放方面,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绵阳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外向型产业园区,加强口岸大通关协作,推进成都、德阳、绵阳等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建设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重要的区域总部基地、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同时,加强与省内其他区域合作,推进成阿、甘眉等合作园区建设。务实推进与重庆的全面合作,深化与滇、桂、陕、甘、黔等省份合作,共同推动出海出境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联合开发。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扩大与长三角、北部湾、环渤海等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投资及贸易往来。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构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国际市场直通的贸易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统一固定电话区号率先推行标准化的“一卡通”

      《规划》提出,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和衔接配套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构建城际快速交通通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城际公交。统一固定电话区号,率先推行标准化的“一卡通”。

      同时,构建统一市场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信息跨区域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各市互认培训和鉴定结果,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取消商品流通、市场准入等限制,推进商品、生产资料等市场一体化。鼓励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支持各类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推进医疗资源跨区域共享,引导成都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其他城市辐射,促进各市医疗卫生资源联系协作,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的区域统筹和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就医医疗费用联网结算。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解读

  • 2014年07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成都市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

      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65%

      《规划》共分11章,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城市群布局、提升发展成都核心城市、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现代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市群对外开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划。

      成都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国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成渝经济区的37.9%,2013年末常住人口358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911亿元,分别占成渝经济区的38.6%、44.7%。

      《规划》提出,到2020年,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地位进一步凸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以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成都市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

      同时,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西部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城镇空间格局:“一核、三轴、一环”

      在城镇空间格局方面,《规划》提出,强化成都发展核心,拓展成德绵眉乐、成雅遂、成资城市轴线,培育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推进形成“一核、三轴、一环”的城镇空间格局。

      同时,优化发展中心城区,把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双流、新津、都江堰等建设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加快建设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对于成德绵眉乐城市主轴,以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等城市为节点,以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等为纽带,发挥其贯通南北的主通道作用,推动沿线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轴和产业集聚带。

      同时,成雅遂城市次轴以成都、雅安、遂宁等城市为节点,以川藏、成达铁路和成雅、成南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强化其东向、南向辐射作用以及进藏物资集散地的作用,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连接东西和面向西南开放的城市发展轴。成资城市次轴以都江堰、成都、简阳、资阳等城市为节点,以成渝城际客专和成渝、成灌、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建成连接成都、重庆双核的重要城市发展轴。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以雅眉资遂、绵遂、成绵高速复线等为纽带,加强雅安、眉山、资阳、遂宁、绵阳等城市以及绵竹、什邡、三台、射洪、安岳、乐至、仁寿等沿线中小城市的横向经济交流和联系,承接成都发展核心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强化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培育形成新兴城市环线和经济圈。

      产业布局:以重点城市为核心依托开发区建设基地

      区域综合交通布局上,《规划》提出,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骨干,以成都区域航空枢纽和铁路集装箱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群对外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支撑和引导城市群发展。

      同时,强化成都主枢纽功能,提升雅安、乐山、遂宁次级交通枢纽运输能力。依托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加快客货运枢纽、站点的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有效衔接,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强集装箱中转站等货运枢纽建设,建立和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集疏运系统与邮政、城市配送系统,提高货物装卸转运水平。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乐山、遂宁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同时,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德阳、成都、资阳、眉山为核心,依托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海洋石油钻探设备等为主的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资阳等为核心,依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以成都、乐山、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雅安、遂宁、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生物医药创新、中成药研发生产等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聚区。

      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规划》指出,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中小城市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建设服务城乡、带动区域、和谐宜居的节点城市。同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和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鼓励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壮大重点小城镇,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要求,重点培育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成为集聚人口、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方面,《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集中供水,鼓励城市国有供水企业跨区域经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成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轻轨建设,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

      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在成都等地建设创业基地,在眉山、资阳、遂宁、乐山等地建设劳务培训和输出基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进社会保险关系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转移接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建设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逐步改善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

      《规划》提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集聚,逐步提高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逐步把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家庭纳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将进城落户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培育外向型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扩大城市群对外开放方面,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绵阳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外向型产业园区,加强口岸大通关协作,推进成都、德阳、绵阳等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建设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重要的区域总部基地、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同时,加强与省内其他区域合作,推进成阿、甘眉等合作园区建设。务实推进与重庆的全面合作,深化与滇、桂、陕、甘、黔等省份合作,共同推动出海出境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联合开发。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扩大与长三角、北部湾、环渤海等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投资及贸易往来。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构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国际市场直通的贸易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统一固定电话区号率先推行标准化的“一卡通”

      《规划》提出,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和衔接配套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构建城际快速交通通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城际公交。统一固定电话区号,率先推行标准化的“一卡通”。

      同时,构建统一市场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信息跨区域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各市互认培训和鉴定结果,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取消商品流通、市场准入等限制,推进商品、生产资料等市场一体化。鼓励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支持各类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推进医疗资源跨区域共享,引导成都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其他城市辐射,促进各市医疗卫生资源联系协作,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的区域统筹和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就医医疗费用联网结算。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