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力量 西部的希望

  • 2011年06月1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经济学博士汤继强解读高新区发展历程

      全球每四台手提电脑中,将有一台产自成都。

      如果你以为这里到处是一座座巨大的工厂,那就错了。走进成都高新区,除了能见到英特尔、戴尔等世界知名企业,还能享受到宜家、欧尚带来的便捷服务。

      昔日的成都郊区,如今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10年,成渝经济区获批等多重利好政策的到来,成都高新区再次扬帆起航,以高端产业的力量满怀信心地去追逐西部希望。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经济学博士汤继强近段时间在不同场合演讲,以一个官员和学者的视角,试图解读成都高新区高速发展背后的机遇和路径。

      抓住机遇 成就全国排名第四的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一种具有远见的大视野。正是这样的大视野,让高新区

      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偏居西部的地缘位置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排名第四的高新区。

      事件直击

      走进成都高新区,会得到一串令人惊讶的数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多家已在这里建立基地;世界软件20强中,有11家已在此安营扎寨。去年,这个地方实现产业增加值534亿元,财政收入150多亿元,综合排名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

      一个偏居于西南内陆的高新区何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抓住机遇,或许可以成为解读高新区拥有今日成就的一个切口。

      机遇从来都是只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几个时间点,看成都高新区是如何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的。

      2010年10月22日,富士康集团在蓉投资的首个生产性项目“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投产。投产仪式间,一向低调严谨的富士康集团投资长庄宏仁,在致辞与采访中,毫不吝言地三谢成都。

      76天,一个全球领先技术电子产品制造项目,从建厂到投产,其效率着实让人称道。然而,在成都市、高新区规划建设、投资服务部门的工作日程里,伴随富士康项目付诸实施的76天,时间都是按“小时”与“分钟”去“抠”的……

      而在富士康来蓉之前,招商引资界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世界船王马士基敲定成都的故事。

      从西安到武汉,从重庆到成都,城市之间对“世界船王”马士基集团争夺激烈。是什么让马士基最后选择将橄榄枝抛给成都高新区的呢?

      2009年7月,马士基集团人员来成都考察。就在马士基一行人离开的前一晚,他们向成都市政府表示,考察已进入关键阶段,希望成都能为他们提供一份综合性的投资建议书。

      “火车鸣笛之际,满头大汗的追求者手捧鲜花,终于在最后一秒钟留住了心上人”——第二天,当马士基集团一行人来到火车站时,时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郑莉已经在站台上等候了,她手中拿着连夜赶制的全面投资建议书。此时,距离提出要求不到12个小时。

      这份建议书让马士基的 “天平”在几个城市中倾向了成都,并最终选择了这个城市。“连夜专门为一家企业完成一份投资报告,在我们到过的所有城市中,还是第一次遇到。”马士基全球服务中心中国区高级董事邵伟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

      去年9月14日戴尔在会展中心签约落户成都;15日新川创新科技园签约;16日戴尔正式对外公布在成都建旗舰基地;26日仁宝签约成都;27日澳新银行签约成都;10月15日德州仪器正式开工,同一天达尔科技签约;10月22日富士康在成都的第一个项目开工;10月29日联想签约成都;11月23日台湾奇宏签约成都。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全世界很多的500强纷至沓来,企业来了,企业家来了,产业也进来了。这得益于什么,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产业的 “反梯度的转移”,使四川,使成都、高新区有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机会。

      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10年,我们称之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黄金 10年”,一大批像成都、重庆、西安等这样的经济区蓬勃发展起来,虽然放在全国的大盘子比重甚至不足10%,但它经济的总量在上升。从未来来看,希望在西部,希望在我们。包括成渝经济区、西三角、天水经济区,像这样的经济区,他们逐步在崛起!

      另外,从全国或者全球的格局来看,西部应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也是使我们腰杆更硬的一个支撑所在。目前在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20%区域,集中了中国80%的财富量。中西部地区在我们国家经济财富的占有率上是相对偏低的。但西部的崛起应该说能够改写这样的状况。这样的话,中部、东部、西部的区域的不平衡也会通过产业的发展去荡平、抹平,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又能够导向国家更好的、向上的发展,所以,把握西部的机遇,也就能够把握住好企业、企业家未来发展的机遇。

      2007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写了一首诗,叫《仰望星空》,他认为我们的民族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更有希望,“仰望星空”换一种说法就是要有远见,要登高望远,要有国际的视野,要有很宽广的胸怀,要有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的企业领袖,企业精英,我们这些人如果能够登高望远,随时能够保持一些清晰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一些判断、努力,真正地把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关系处理好了,把握好了,那么中国的经济甚幸,中国企业家甚幸。

      ——摘自汤继强演讲稿

      梯形融资模式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除了引入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外,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法宝是培养自己的中小企业。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遭遇融资难的问题,而成都高新区自创的梯形融资模式则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事件直击

      2009年,酝酿10年之久的创业板正式开市,首批挂牌的28家企业中四川占3席,总量仅次于北京。川企的活跃表现引得众多国内外风投机构和基金纷纷涌向成都,并惊呼“中国西部有片投资热土”。

      热土之中有黄金。成都高新区聚集了四川省近80%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约占成都市一半。

      地处内陆的成都高新区为何能孵育大量自主创新优秀企业?业内专家认为,成都高新区围绕“梯形融资模式”搭建的综合性投融资服务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众多播下“种子”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肥沃且适合成长的土壤。

      2007年春天,在成都高新区为中小企业举办的贷款评审会上,四处举债无门的王越,向成都高新区提出了贷款申请。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王越最终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100万元贷款,渡过了难关,顺利发展至今。

      成都高新区2005年提出以成都高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筛选、组织一批有资金需求的优秀中小企业,打包后整体向银行融资。为了解决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的问题,还邀请担保公司对贷款进行担保。

      把钱整体从银行中贷出来,再根据需求分别贷给中小企业,让以往横在中小企业面前的贷款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当年就使50家企业获得了“及时雨”。

      根据不同类型中小企业、中小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规模不同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差异,结合政府在这过程中扮演的“人梯”角色,汤继强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个阶段,并对应提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

      截至2010年底,成都高新区通过高新创投公司统借统还平台,以4000多万元财政贴息资金撬动银行担保贷款50多亿元;注册资金3亿元的高新担保公司已撬动15亿元银行贷款;科技部火炬中心阶段参股支持的1亿元规模的盈创动力基金预计将实现3—5倍的引导放大作用。在梯形融资模式的引导下,设计出打包贷款、集合保理、贷款周转金、投贷联盟等多种创新性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服务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孵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手段和支撑。

      2003年9月我刚调入成都高新区任经贸发展局副局长时,印象最深的,是中小企业集体处于融资难的窘境,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我尝试邀请银行提供帮助,跟各大银行领导沟通和交流,但一次次接触下来,银行给出的贷款底线,依然是企业必须有抵押物。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封死了银行贷款的道路。

      启动资金是东拼西凑的,办公室、厂房是租用的,产品订单是不确定的,货款是还在回来路上的。总结中小企业普遍的状态是有核心技术、无可抵押物,上市融资更是无法企及的。

      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三项费、技改经费、银行贴息等,分别掌握在科技、发改、经贸等各个部门手中,政府掌握的补贴资金很分散,也不知道该怎么快速、精准地提供经费。

      一些中小企业春天申请到政府资金,因为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往往到了秋天才能拿到。一些有很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而消失。

      如何寻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是我始终放不下的一道课题。随着调研的深入,“统贷统还、风险共担”的融资新思路,提上了成都高新区的议事日程。

      一家中小企业想要贷款,银行不理你,觉得业务太小没有做头。如果有100家中小企业要集体贷款,银行就会对这笔大业务产生兴趣,主动上门。

      “梯形融资模式”实际上是“捅破了蒙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一层纸”,政府也有了更明确的着力方向。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生长周期,大家都清楚什么时候政府该多支持一点,什么时候引进风投介入,什么时候适合银行、担保进入,什么时候可以实行债权股权融资,什么时候能改制上市。

      成都高新区内的企业可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所需资金:在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里,刚入驻的创业工作室,不仅可以免费利用已形成的软件公共技术主平台等技术服务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创业风险,还有机会获得几万到二十万不等的“天使基金”无偿创业资金支持。

      在政府资金扶持下度过高风险初创期的企业,则可能获得高新区引进的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实现企业“质变”的飞跃。当企业有实力扩张时,亦可通过成都高新创投和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获得中小企业打包贷款、“信用担保”等融资方式的支持。

      ——摘自汤继强演讲稿

      产城互动打造宜业宜居宜商的现代化新城

      产业的兴衰与一个城市的兴衰是密切关联的。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衰则城市衰。成都高新区正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打造了一座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落户与高端人才定居的新城。

      事件直击

      5月24日,成都城南“新南天地”商圈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这里已聚集凯丹广场、欧尚超市、宜家家居、迪卡侬多家商贸企业,2010年营业总收入达31亿元,成为成都城南的时尚休闲购物新地标。未来两年,还将有大鼎、康普雷斯、凯德商用·天府等多个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到2013年,新南天地将打造成百亿级商圈。

      除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之外,这一数十年前只是个弹丸之地的区域,如今已然变身成为一座时尚新城。

      产业与城市到底是何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产业的提升或变迁,都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全新动力;而各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文化氛围、演进历程等则为产业发展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成都高新区,究竟是什么优势如巨大的磁力吸引了国内外巨头的关注和兴趣?究竟是什么力量为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注入生机,使其焕发新颜,并成为美国《福布斯》榜上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之首?

      区位环境、政策优惠、人才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市场潜力、政府服务等影响因素无疑兼而有之,但却难以解释短时期内国内外巨头“扎堆”成都的原因。

      汤继强认为,是现代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成都带来的机遇,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低碳环保产业、新兴产业等带来革命性变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各地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政策、软硬件环境、政府服务等要素对招商引资的作用,并铆足劲儿下功夫,各个城市这些方面的差距其实在缩小。”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都市还在努力避免“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等城市发展的“通病”。以成都高新区正在打造的“天府新城”为例,“没有围墙”的天府新城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核心和动力,为一个产业建一座新城,在为中国乃至所有开发区解决产业和新城建设的关系破题。

      天府新城的这一规划和发展模式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去年9月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今年6月,“天府新区”又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产业的兴衰与一个城市的兴衰是密切关联的。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衰则城市衰。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概莫如是。过去我们东北的许多老工业基地,今天不如当年辉煌了;四川的自贡市,在过去“盐铁时代”是非常有分量的,今天也不如过去了。成都这个城市,为什么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发展阶段当中,始终保持兴旺呢?是她不断地迎接创新,不断地敞开怀抱,不断地接受新鲜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城市的禀赋和积淀,导向着发展或承接产业的环境和基础;而产业发展对一个城市的意义,则不仅代表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给城市带来深刻的产业逻辑结果。“细数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从农耕文化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伴随着产业发展的是工业化、城市化。”

      智能互联城市到了成都,到了成都高新区,大家可以放眼望一望,我们有多么好的产业基础,我们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全球软件20强有11家在这儿落户了,服务外包20强有5家在这儿落户了,成都的世界500强超过200家,高新区有世界500强和知名公司超过50家。企业发展一定是跟着它的发展目标走,跟着市场走,成都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性的支撑。

      目前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10余家、国际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两院院士57名,72所普通高等院校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为成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端科教能力和高端研究人才。

      更重要的是,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所凝聚起来的历史积淀为承接今日的新产业做了很大的贡献,产业业态与城市禀赋相辅相融,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在中国‘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就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一些重点研究院所甚至军事化的研究所放在成都,为成都留下了很多IT基因。这些基因极大地吸引了英特尔等产业巨头,使成都这个内陆城市搭上国际化列车,从而在西部拔得头筹。

      成都在传统工业化时代的“落后”反而成为其后来居上的“资本”。在传统产业时代,成都无疑是掉队了,相当于一张白纸空下来;但成都抓住了文化建设、科教建设、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打造,终能厚积薄发。

      产业是先导,新城是载体,住房在整个建筑体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是产业用地。在新城里,工作和居住融为一体,使天府新城不会出现“潮汐式”的人流和车流,也不会在夜晚变为“空城”甚至“死城”,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问题。

      宜业宜居的环境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在成都这个平台上就可以实现。产业、人才、城市在这里如八卦图一般循环往复,形成了良性互动,就能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加速发展。

      ——摘自汤继强演讲稿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业的力量 西部的希望

  • 2011年06月1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经济学博士汤继强解读高新区发展历程

      全球每四台手提电脑中,将有一台产自成都。

      如果你以为这里到处是一座座巨大的工厂,那就错了。走进成都高新区,除了能见到英特尔、戴尔等世界知名企业,还能享受到宜家、欧尚带来的便捷服务。

      昔日的成都郊区,如今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10年,成渝经济区获批等多重利好政策的到来,成都高新区再次扬帆起航,以高端产业的力量满怀信心地去追逐西部希望。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经济学博士汤继强近段时间在不同场合演讲,以一个官员和学者的视角,试图解读成都高新区高速发展背后的机遇和路径。

      抓住机遇 成就全国排名第四的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一种具有远见的大视野。正是这样的大视野,让高新区

      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偏居西部的地缘位置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排名第四的高新区。

      事件直击

      走进成都高新区,会得到一串令人惊讶的数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多家已在这里建立基地;世界软件20强中,有11家已在此安营扎寨。去年,这个地方实现产业增加值534亿元,财政收入150多亿元,综合排名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

      一个偏居于西南内陆的高新区何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抓住机遇,或许可以成为解读高新区拥有今日成就的一个切口。

      机遇从来都是只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几个时间点,看成都高新区是如何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的。

      2010年10月22日,富士康集团在蓉投资的首个生产性项目“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投产。投产仪式间,一向低调严谨的富士康集团投资长庄宏仁,在致辞与采访中,毫不吝言地三谢成都。

      76天,一个全球领先技术电子产品制造项目,从建厂到投产,其效率着实让人称道。然而,在成都市、高新区规划建设、投资服务部门的工作日程里,伴随富士康项目付诸实施的76天,时间都是按“小时”与“分钟”去“抠”的……

      而在富士康来蓉之前,招商引资界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世界船王马士基敲定成都的故事。

      从西安到武汉,从重庆到成都,城市之间对“世界船王”马士基集团争夺激烈。是什么让马士基最后选择将橄榄枝抛给成都高新区的呢?

      2009年7月,马士基集团人员来成都考察。就在马士基一行人离开的前一晚,他们向成都市政府表示,考察已进入关键阶段,希望成都能为他们提供一份综合性的投资建议书。

      “火车鸣笛之际,满头大汗的追求者手捧鲜花,终于在最后一秒钟留住了心上人”——第二天,当马士基集团一行人来到火车站时,时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郑莉已经在站台上等候了,她手中拿着连夜赶制的全面投资建议书。此时,距离提出要求不到12个小时。

      这份建议书让马士基的 “天平”在几个城市中倾向了成都,并最终选择了这个城市。“连夜专门为一家企业完成一份投资报告,在我们到过的所有城市中,还是第一次遇到。”马士基全球服务中心中国区高级董事邵伟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

      去年9月14日戴尔在会展中心签约落户成都;15日新川创新科技园签约;16日戴尔正式对外公布在成都建旗舰基地;26日仁宝签约成都;27日澳新银行签约成都;10月15日德州仪器正式开工,同一天达尔科技签约;10月22日富士康在成都的第一个项目开工;10月29日联想签约成都;11月23日台湾奇宏签约成都。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全世界很多的500强纷至沓来,企业来了,企业家来了,产业也进来了。这得益于什么,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产业的 “反梯度的转移”,使四川,使成都、高新区有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机会。

      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10年,我们称之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黄金 10年”,一大批像成都、重庆、西安等这样的经济区蓬勃发展起来,虽然放在全国的大盘子比重甚至不足10%,但它经济的总量在上升。从未来来看,希望在西部,希望在我们。包括成渝经济区、西三角、天水经济区,像这样的经济区,他们逐步在崛起!

      另外,从全国或者全球的格局来看,西部应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也是使我们腰杆更硬的一个支撑所在。目前在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20%区域,集中了中国80%的财富量。中西部地区在我们国家经济财富的占有率上是相对偏低的。但西部的崛起应该说能够改写这样的状况。这样的话,中部、东部、西部的区域的不平衡也会通过产业的发展去荡平、抹平,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又能够导向国家更好的、向上的发展,所以,把握西部的机遇,也就能够把握住好企业、企业家未来发展的机遇。

      2007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写了一首诗,叫《仰望星空》,他认为我们的民族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更有希望,“仰望星空”换一种说法就是要有远见,要登高望远,要有国际的视野,要有很宽广的胸怀,要有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的企业领袖,企业精英,我们这些人如果能够登高望远,随时能够保持一些清晰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一些判断、努力,真正地把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关系处理好了,把握好了,那么中国的经济甚幸,中国企业家甚幸。

      ——摘自汤继强演讲稿

      梯形融资模式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除了引入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外,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法宝是培养自己的中小企业。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遭遇融资难的问题,而成都高新区自创的梯形融资模式则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事件直击

      2009年,酝酿10年之久的创业板正式开市,首批挂牌的28家企业中四川占3席,总量仅次于北京。川企的活跃表现引得众多国内外风投机构和基金纷纷涌向成都,并惊呼“中国西部有片投资热土”。

      热土之中有黄金。成都高新区聚集了四川省近80%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约占成都市一半。

      地处内陆的成都高新区为何能孵育大量自主创新优秀企业?业内专家认为,成都高新区围绕“梯形融资模式”搭建的综合性投融资服务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众多播下“种子”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肥沃且适合成长的土壤。

      2007年春天,在成都高新区为中小企业举办的贷款评审会上,四处举债无门的王越,向成都高新区提出了贷款申请。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王越最终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100万元贷款,渡过了难关,顺利发展至今。

      成都高新区2005年提出以成都高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筛选、组织一批有资金需求的优秀中小企业,打包后整体向银行融资。为了解决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的问题,还邀请担保公司对贷款进行担保。

      把钱整体从银行中贷出来,再根据需求分别贷给中小企业,让以往横在中小企业面前的贷款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当年就使50家企业获得了“及时雨”。

      根据不同类型中小企业、中小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规模不同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差异,结合政府在这过程中扮演的“人梯”角色,汤继强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个阶段,并对应提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

      截至2010年底,成都高新区通过高新创投公司统借统还平台,以4000多万元财政贴息资金撬动银行担保贷款50多亿元;注册资金3亿元的高新担保公司已撬动15亿元银行贷款;科技部火炬中心阶段参股支持的1亿元规模的盈创动力基金预计将实现3—5倍的引导放大作用。在梯形融资模式的引导下,设计出打包贷款、集合保理、贷款周转金、投贷联盟等多种创新性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服务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孵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手段和支撑。

      2003年9月我刚调入成都高新区任经贸发展局副局长时,印象最深的,是中小企业集体处于融资难的窘境,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我尝试邀请银行提供帮助,跟各大银行领导沟通和交流,但一次次接触下来,银行给出的贷款底线,依然是企业必须有抵押物。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封死了银行贷款的道路。

      启动资金是东拼西凑的,办公室、厂房是租用的,产品订单是不确定的,货款是还在回来路上的。总结中小企业普遍的状态是有核心技术、无可抵押物,上市融资更是无法企及的。

      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三项费、技改经费、银行贴息等,分别掌握在科技、发改、经贸等各个部门手中,政府掌握的补贴资金很分散,也不知道该怎么快速、精准地提供经费。

      一些中小企业春天申请到政府资金,因为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往往到了秋天才能拿到。一些有很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而消失。

      如何寻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是我始终放不下的一道课题。随着调研的深入,“统贷统还、风险共担”的融资新思路,提上了成都高新区的议事日程。

      一家中小企业想要贷款,银行不理你,觉得业务太小没有做头。如果有100家中小企业要集体贷款,银行就会对这笔大业务产生兴趣,主动上门。

      “梯形融资模式”实际上是“捅破了蒙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一层纸”,政府也有了更明确的着力方向。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生长周期,大家都清楚什么时候政府该多支持一点,什么时候引进风投介入,什么时候适合银行、担保进入,什么时候可以实行债权股权融资,什么时候能改制上市。

      成都高新区内的企业可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所需资金:在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里,刚入驻的创业工作室,不仅可以免费利用已形成的软件公共技术主平台等技术服务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创业风险,还有机会获得几万到二十万不等的“天使基金”无偿创业资金支持。

      在政府资金扶持下度过高风险初创期的企业,则可能获得高新区引进的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实现企业“质变”的飞跃。当企业有实力扩张时,亦可通过成都高新创投和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获得中小企业打包贷款、“信用担保”等融资方式的支持。

      ——摘自汤继强演讲稿

      产城互动打造宜业宜居宜商的现代化新城

      产业的兴衰与一个城市的兴衰是密切关联的。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衰则城市衰。成都高新区正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打造了一座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落户与高端人才定居的新城。

      事件直击

      5月24日,成都城南“新南天地”商圈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这里已聚集凯丹广场、欧尚超市、宜家家居、迪卡侬多家商贸企业,2010年营业总收入达31亿元,成为成都城南的时尚休闲购物新地标。未来两年,还将有大鼎、康普雷斯、凯德商用·天府等多个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到2013年,新南天地将打造成百亿级商圈。

      除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之外,这一数十年前只是个弹丸之地的区域,如今已然变身成为一座时尚新城。

      产业与城市到底是何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产业的提升或变迁,都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全新动力;而各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文化氛围、演进历程等则为产业发展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成都高新区,究竟是什么优势如巨大的磁力吸引了国内外巨头的关注和兴趣?究竟是什么力量为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注入生机,使其焕发新颜,并成为美国《福布斯》榜上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之首?

      区位环境、政策优惠、人才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市场潜力、政府服务等影响因素无疑兼而有之,但却难以解释短时期内国内外巨头“扎堆”成都的原因。

      汤继强认为,是现代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成都带来的机遇,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低碳环保产业、新兴产业等带来革命性变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各地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政策、软硬件环境、政府服务等要素对招商引资的作用,并铆足劲儿下功夫,各个城市这些方面的差距其实在缩小。”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都市还在努力避免“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等城市发展的“通病”。以成都高新区正在打造的“天府新城”为例,“没有围墙”的天府新城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核心和动力,为一个产业建一座新城,在为中国乃至所有开发区解决产业和新城建设的关系破题。

      天府新城的这一规划和发展模式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去年9月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今年6月,“天府新区”又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产业的兴衰与一个城市的兴衰是密切关联的。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衰则城市衰。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概莫如是。过去我们东北的许多老工业基地,今天不如当年辉煌了;四川的自贡市,在过去“盐铁时代”是非常有分量的,今天也不如过去了。成都这个城市,为什么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发展阶段当中,始终保持兴旺呢?是她不断地迎接创新,不断地敞开怀抱,不断地接受新鲜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城市的禀赋和积淀,导向着发展或承接产业的环境和基础;而产业发展对一个城市的意义,则不仅代表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给城市带来深刻的产业逻辑结果。“细数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从农耕文化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伴随着产业发展的是工业化、城市化。”

      智能互联城市到了成都,到了成都高新区,大家可以放眼望一望,我们有多么好的产业基础,我们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全球软件20强有11家在这儿落户了,服务外包20强有5家在这儿落户了,成都的世界500强超过200家,高新区有世界500强和知名公司超过50家。企业发展一定是跟着它的发展目标走,跟着市场走,成都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性的支撑。

      目前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10余家、国际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两院院士57名,72所普通高等院校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为成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端科教能力和高端研究人才。

      更重要的是,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所凝聚起来的历史积淀为承接今日的新产业做了很大的贡献,产业业态与城市禀赋相辅相融,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在中国‘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就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一些重点研究院所甚至军事化的研究所放在成都,为成都留下了很多IT基因。这些基因极大地吸引了英特尔等产业巨头,使成都这个内陆城市搭上国际化列车,从而在西部拔得头筹。

      成都在传统工业化时代的“落后”反而成为其后来居上的“资本”。在传统产业时代,成都无疑是掉队了,相当于一张白纸空下来;但成都抓住了文化建设、科教建设、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打造,终能厚积薄发。

      产业是先导,新城是载体,住房在整个建筑体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是产业用地。在新城里,工作和居住融为一体,使天府新城不会出现“潮汐式”的人流和车流,也不会在夜晚变为“空城”甚至“死城”,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问题。

      宜业宜居的环境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在成都这个平台上就可以实现。产业、人才、城市在这里如八卦图一般循环往复,形成了良性互动,就能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加速发展。

      ——摘自汤继强演讲稿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