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救协同作业 百余人昼夜奋战
——筠连山体滑坡搜救现场实录
——筠连山体滑坡搜救现场实录
2月10日,在筠连县“2·8”山体滑坡灾害救援现场,各路救援重型机械在滑坡体上有序作业。记者 华小峰 摄
2月10日8时,记者抵达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搜救现场时,巨大的机器轰鸣声、激烈的人员讨论声、无人机起飞降落声此起彼伏,打破川南这片小山谷的宁静。
2月8日11时50分许,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省各系统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启动。眼下还处于72小时黄金救援期,在金坪村狭长的山沟里,消防橙、迷彩绿、医护白、公安蓝、志愿红汇聚,目标只有一个——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
协同施救
“5人一组,注意安全!”8时许,山里薄雾未散,中国安能救援现场工作人员冯伟杰拿着对讲机,指挥坡下的同事驾驶挖掘机救援。
记者看到,高差达400多米的受灾区域从山顶到谷底呈现三种情景:从山顶到半山腰呈垂直断崖形态,山腰较为平缓处堆有大量土方石块,最下方平缓区域碎石如河流般延展——这里是当天上午作业的主要集中区,有10余台挖掘机同时作业。
搜救现场一位负责人介绍,长约1.2公里的“碎屑流”被划分为11个片区,每个片区内的搜救力量混合编成,“人工搜救与机械翻挖相结合。”
14时许,进场搜救的挖掘机增至20余台,它们一遍遍翻挖,并逐步向更高的陡坡区域开展救援。
精准施救
在三号区域的碎石瓦砾间,宜宾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搜救小组全力搜索生命迹象。
记者看到,三号区域位于滑坡搜救区域的上方,坡度陡、碎石倒木多,搜救难度相对较大。在训导员梁永健的带领下,搜救犬“扶摇”在碎石间搜寻得十分仔细。在一处大石块下,“扶摇”停下许久,连续发出示警。
“这里可能有人员被困。”现场指挥员徐华迅速向指挥部报告,消防员也用仪器反复探测。上海消防研究所的含水土质埋压人员痕量气体生命探测器被调来支援。专家王俊军探下身子,将气体探头一点点深入到石砾的缝隙间,手中的探测仪示数迅速上升,数值很快突破4000。“数值上升证明可能有人。”
现场指挥部综合研判后,迅速调来挖掘机,在指定点位开始作业。空中,一架红色的小型无人机不间断起飞,对整个滑坡区域开展巡航。王俊军告诉记者,无人机上搭载航磁探测系统,可通过扫描探测金属材料,判断是否可能有失联人员。
“疑似发现遇难者!”13时许,有救援队员喊道。同行的队友立即用镐撬、用手抬,最终确认是沙发残留物,几个人迅速朝下一个点位进发。
安全施救
在搜救现场,一款“神器”引起记者注意。它有一双“大眼睛”,在1.2米的轨道上左右来回缓慢移动,目视远方。
“这是最新的边坡雷达,能对山体实现毫米级的位移测量精度,实时监测边坡的变形情况。”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队员龚涛介绍,目前山上还有约20万立方米危岩体,必须时刻警惕。
记者在现场看到,救援人员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获取滑坡体的三维空间信息,生成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这些信息被实时传回后端,供指挥部分析、参考。
有技防,还有人防。安全员母贤忠是挖掘机手的“眼睛”,负责监测道路前方和挖掘机两侧情况。
搜救现场一位负责人介绍,安全员和前线指挥部安全管控组协同配合,一旦发现垮塌等风险,现场预警高音喇叭和手摇式报警装置会及时启动。随后,安全员组织大家按照既定路线向两边就地避险撤离,确保人身安全。
保障施救
中午,紧邻前线指挥部的村民毛朝书家,饭香四溢。这里是救援的后勤保障点,数十名村民和志愿者在此做饭。
“今天午餐有回锅肉、清炒白莲、炖排骨和炒土豆片。”从11时开始,掌勺师傅刘忠义已连续炒了20多份大锅菜。
“不够就再加点。”来自镇舟镇景阳村的大姐杨世永嗓门大,每盛好一碗饭,她都会多添一点菜。同样来自镇舟镇的张炳艳负责打汤,手里的活一直没停过。滑坡发生后,她俩每天都来救援保障点帮忙。
13时,宜宾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搜救犬训导员李行行来了。滑坡发生后,他和队友一直在三号区域附近搜救、备勤。
搜救人员匆匆吃完午饭,立刻重返搜救现场。与此同时,后勤保障点里的工作持续进行。15时许,村民开始准备晚饭。
在这场万众一心的救援中,这样的场景随处上演:有村民腾出家里房间,给救援人员休息;有村民组成志愿摩托队,方便救援人员通勤……
山里山外、沟上沟下,金坪村救援没有局外人。(记者 侯冲 刘川 刘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