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2025年02月10日 07时3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25年1月20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四川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一)一般公共预算

    财政收入大盘基本稳定。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全省各级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始终坚持“依法征收、应减尽减、应收尽收”原则,既“放水养鱼”涵养优质税源,又依法合规组织非税收入,科学应对政策性、周期性减收压力。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35.1亿元,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3600.5亿元,下降2.7%;非税收入2034.6亿元,增长11.3%。省级实现收入975.1亿元,下降1.8%。全省和省级收入不及年初预算,主要是受减税降费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与全国形势基本一致。

    重点领域支出保持强度。积极调存量、优结构、转方式,有保有压安排资金,实现重点领域支出强度不减,急需方面切实保障到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5.3亿元,增长5.6%。其中:省级支出2241.8亿元。全省民生保障支出8828.6亿元,占65.7%;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494.5亿元,占18.5%;行政成本支出2122.2亿元,占15.8%。

    财政收支实现总体平衡。全省各级通过积极组织收入、争取中央转移支付、使用上年结转资金、举借一般债务等,共筹集16435.9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5.3亿元;上缴中央等84.7亿元;偿还一般债务732.8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59.8亿元;剩余1413.3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省级共筹集资金9902.8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41.8亿元;上缴中央等82亿元;偿还一般债务82.8亿元;补助市县5931.1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904.2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3亿元;剩余407.9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面对执行中多重困难挑战,全省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等举措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3761亿元,下降16.7%(其中:土地出让收入3181.2亿元,下降19.5%);加上中央转移支付、专项债务等来源,实现支出6036.3亿元,下降2.8%(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安排支出2966.6亿元,下降10.1%)。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31.9亿元,增长2.1%;支出160.8亿元,增长186.3%。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1.8亿元,增长23%;减去调出资金等,实现支出91.2亿元,增长12.1%。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3亿元,增长2.4%;支出16.4亿元,下降29%。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826亿元,增长6.4%;支出5964.5亿元,增长6.9%;执行完毕后,历年累计结余达9304.4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228.1亿元,增长5.3%;支出5606.3亿元,增长6%;执行完毕后,历年累计结余达7912.7亿元。

    综上,全省“四本预算”收入16423.8亿元,支出25537.3亿元;省级“四本预算”收入7366.4亿元,支出8025.3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

    2024年,全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079.2亿元。其中:抢抓机遇争取化债专项债券615亿元、结存限额再融资债券219亿元、隐性债务置换专项债券1148亿元(2024—2026年每年1148亿元,合计3444亿元),共计1982亿元全部下达市县用于置换存量债务,最大限度帮助市县缓释偿债压力、减轻利息负担,腾出财力保民生、促发展。

    在此基础上,加上新增举借外债2.6亿元、减去偿还到期政府债务1322.7亿元后,全省政府债务余额24028.9亿元,较2023年末余额20269.7亿元增加3759.2亿元,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26902.7亿元限额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分类型看:全省一般债务限额8301.4亿元,余额8074.3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8601.3亿元,余额15954.6亿元。

    分级次看:省级债务限额1536.8亿元,余额1406.5亿元;市级债务限额7504.1亿元,余额6854.5亿元;县级债务限额17861.8亿元,余额15767.9亿元。

    2024年,全省新增政府债券主要聚焦交通、社会事业、产业园区等领域,有力支持了成达万高铁、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详见《四川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等。2024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二、落实省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4年,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对财政高质量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多次就预算管理作出决议、提出意见。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强化重点保障,防范运行风险,切实以财政高质量发展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

    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围绕资金、资产、资源、资本做文章,依法依规拓展生财聚财渠道。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重大产业项目提能增效财政支持政策,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骨干税源。对国有资产资源开展“起底式”清查,分类推进盘活利用,拓展资产资源收益。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提升国资国企贡献。

    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扭转资金零散现状,进一步强化大事要事财力保障。统筹省级建设发展资金,设立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基金,提升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财政资金跨部门跨级次整合机制,对各类资金依法依规“拼盘组合”,集中支持综合性改革发展任务实施。点对点定制“政策包”、打好“组合拳”,强化专项资金、引导基金、财金互动等政策工具协同,聚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奖勤罚懒”促进发展政策导向。在财政政策制定和资金安排中注重效能提升,避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出台税收贡献激励政策,引导各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接续出台“18条”“16条”稳增长政策,让真抓实干、贡献突出的地区“多劳多得”。大力推进建设发展资金竞争性分配,真正做到项目优中选优。重构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迭代实施第四轮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强化“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引导带动功能。

    坚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统筹兼顾财政管理短期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长效治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完善预算安排、资金分配与绩效监督结果挂钩机制,推动管资金、管项目、管政策的部门必须履行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职责。强化“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全生命周期管理,率先建立全口径预警评价、全覆盖综合化债、全链条监督问责的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制度体系,坚决守住财政安全底线。

    通过上述努力,进一步增强了全省财政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保障能力,重点支持了以下方面:

    (一)加力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筹集20亿元支持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推动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等6个重大科技专项首批项目实施。完善高能级创新平台保障机制,投入13亿元支持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投运。构建“1+N”省级中试研发平台体系,推进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高质量运行。投入30亿元实施工业领域技术改造,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支持1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78家。安排6.4亿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低空经济市场。投入77亿元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全省汽车报废更新、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过650万件。支持创建30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领跑型企业。

    (二)切实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财力下沉,下达市县转移支付5931.1亿元,规模为历年最大,切实增强基层保障能力。下达35.7亿元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启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投入178.9亿元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建设、污水管网治理和市政设施完善。投入228.5亿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财政支持力度不减。足额落实“天府粮仓”建设年度筹资任务,投入105.6亿元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支持2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力度,足额落实五大片区特色发展政策资金。投入5.9亿元支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下达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财力补助10亿元,加快补齐均衡发展短板。持续支持泸定、芦山、马尔康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债券1542亿元支持180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发挥促投资稳增长作用。投入116.3亿元推动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渝昆高铁渝宜段、巴中至南充高铁、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等开通运营。投入198亿元支持都香高速、康新高速等项目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投入16.2亿元提升全省机场航线网络通达性,支持乐山机场建设和泸州云龙、甘孜康定等中小机场运营。全面落实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枢纽等重大水运项目建设筹资任务,支持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港口群。投入199.4亿元保障亭子口灌区、观口水库等国家骨干水网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成746公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36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持达州、遂宁建设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投入44.4亿元实施8523个老旧小区、110个城中村项目和1.1万套危旧房改造。

    (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投入2276亿元办好30件民生实事,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落实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标准实现提标升位。投入41亿元落实就业保障和创业支持政策,聚焦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基本盘。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与市(州)支出分担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投入11亿元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助政策,为32个县域急诊急救中心和临床服务中心配置基础设备。投入14亿元新建5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和老年助餐网络建设等。做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财政保障,新增普惠性托位1万个。投入11.3亿元筹集7725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和6.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发放租赁补贴4.3万户。及时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助,加大残疾人关爱服务力度,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五)积极促进教育文体事业发展。投入138.8亿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学段间财政资金配置,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寄宿制中学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政策,支持在川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创建。支持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等宣传文化活动顺利举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文化领军企业培育等。投入18.8亿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4700余个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公共体育场馆等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投入12.4亿元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开展川剧和曲艺振兴、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支持打造天府融媒联合体,实施金熊猫奖品牌建设。投入7.3亿元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支持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发展,服务保障川籍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六)不断夯实美丽四川生态本底。投入36.5亿元支持“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助力打造全国首个示范省。投入12亿元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完成若尔盖山水工程年度建设任务。投入1.8亿元支持磨西台地地质遗迹保护等生态治理项目,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有序退出。投入12.8亿元支持21个市(州)全覆盖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强保护工作协同联动。投入60亿元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设备改造,在1040个行政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推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投入78.5亿元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完成1512处工程治理、372处排危除险和2781处监测台站建设等任务。

    2024年全省财政稳健运行,是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监督指导、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省人民承压前行、克难奋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还存在问题与挑战:财政收入增长动能减弱,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全省税收占比仅为63.9%;财政资源统筹不足,支出格局较为固化,资金放大效应不强,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政策执行和项目推进跟踪监管滞后,一些资金执行进度较慢、使用效益偏低;财政运行困难加大,风险管控压力上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2025年预算草案

    2025年,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财政收入受外部环境变化、经济运行走势、减税降费政策等叠加影响,实现稳定增长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刚性支出持续增加,重点领域新增保障需求不断扩大,财政收支紧平衡特征更加明显。我们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编制预算,强化财政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财政保障。

    (一)202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更大力度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收入拓宽来源。持续抓好财源培植,大力盘活闲置低效资产,积极拓展资源收益,加强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二是支出有保有压。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跨部门跨级次资金整合,转变支持发展方式,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三是管理持续提升。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严格绩效监督结果应用,强化“奖勤罚懒”激励约束导向。四是运行确保稳健。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库款调度管理,综合施策有序化债,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2025年财政政策

    根据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25年预算的有关要求,2025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着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优化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机制,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和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加强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争取和资金使用监管,加快释放“两重”项目支撑效应。推动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做大做优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加快推动基金实质性运作。全面落实“1+3”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更好满足项目配套融资需求。

    二是大力推动消费需求提振。加大设备更新支持力度,完善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大支持范围,增加受益对象,加大补助力度,优化换新流程。支持消费新场景、新品牌打造,发展服务消费、巩固传统消费、挖掘新兴消费,培育壮大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优化完善财政惠农补贴政策,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做好六大科技专项资金保障,支持前沿理论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主体培育。加强跨区域协同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财政保障,支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助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落细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制定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支持措施。研究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财政政策。提升阶段性稳增长政策效能,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动态做好分行业政策优化和中短期政策接续。整合优化对外开放财政政策。

    四是积极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资金保障,积极支持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点任务。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兼顾促均衡和提效能。支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总体稳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策力度。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实施效益导向型“天府森林四库”财政支持政策。

    五是持续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继续实施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完善适应不同学段发展需求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学生群体奖优助困力度。支持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生育支持政策,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动态调整救助标准。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改革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分配制度,支持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治理创新。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财政支持政策。

    (三)2025年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2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合理编制2025年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

    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态势、全省财源基础和稳定市场预期等因素,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5748亿元,增长2%(其中:税收收入3672亿元,增长2%);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一般债务等,预计筹集资金14419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25.9亿元、增长1.9%,上缴中央81.6亿元,偿还一般债务911.5亿元。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963亿元,下降1.2%;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一般债务等,预计筹集资金8612.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15亿元,上缴中央81.6亿元,偿还一般债务109.4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3800.1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906.4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为3173.2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专项债务等,预计筹集6753.1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5096.3亿元,偿还专项债务1530.4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26.4亿元。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为121.7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专项债务等,预计筹集2999.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234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券2765.5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26.7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预计筹集250.7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7.1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03.6亿元。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7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预计筹集35.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0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1.7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3.8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为7018.5亿元;加上转入社保关系划入资金、历年累计结余资金,预计筹集16421.3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社会保险基金支出6425.7亿元,上缴中央87.2亿元,转出社保关系划出资金28亿元。执行完毕后累计结余9880.4亿元。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为6422亿元;加上转入社保关系划入资金、历年累计结余资金,预计筹集1442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社会保险基金支出6023.5亿元,上缴中央87.2亿元,转出社保关系划出资金27.3亿元。执行完毕后累计结余8287亿元。

    综上,全省“四本预算”收入预计为16166.4亿元,支出预计为25095亿元;省级“四本预算”收入预计为7533.7亿元,支出预计为9992.5亿元。

    5.地方政府债务

    (1)新增举借债务

    财政部已提前下达我省部分2025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51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29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288亿元。为筹措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拟在限额内新增举借债务1517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227.3亿元,省级使用56.3亿元、转贷市县17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288亿元,全部转贷市县;通过中央政府直接转贷向国际组织借款新增一般债务1.7亿元,全部转贷市县。

    同时,拟在财政部一次性分配下达我省的2024—2026年限额3444亿元中,2025年继续举借1148亿元,全部转贷市县。按此举借债务后,全省政府债务余额达到26693.9亿元,距我省政府债务限额28419.7亿元尚有1725.8亿元的空间,债务风险继续处于可控范围。

    按照“谁使用、谁偿还”的原则,市县政府负责偿还转贷债券本息并支付相应发行费,省级用款部门(单位)负责筹集债券还本付息资金,省级财政负责支付本级发行费。发行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将依法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

    (2)政府债务偿还

    2025年全省到期政府债务1293.9亿元,拟向财政部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1156.3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826.8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329.5亿元)、通过预算安排和调入债务单位自有资金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137.6亿元(一般债务偿债资金84.7亿元、专项债务偿债资金52.9亿元),确保到期政府债务按时足额偿还。其中:省级到期政府债务109.4亿元(全部为一般债务),拟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93.1亿元、通过预算安排和调入债务单位自有资金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16.3亿元。

    我省2025年全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将由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后正式下达。收到全年限额后,省政府将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调整方案。我省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上限将由财政部核定下达,财政厅将在上限内组织发行。

    6.省级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安排

    (1)教育发展方面安排资金371.6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其中:

    安排学前教育资金15.5亿元。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建设。落实民族地区学前辅导员劳务报酬补助政策,按规定减免幼儿保教费。

    安排义务教育资金61亿元。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激励奖补,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和远程共享,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安排普通高中教育资金24亿元。支持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改善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支持各地加强优质寄宿制高中建设,继续实施高中教育强基工程。

    安排职业教育资金69.2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安排高等教育资金163亿元。实施以绩效为导向的省属本科高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支持在川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广安理工学院建设。

    (2)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57.8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其中:

    安排文化旅游发展资金22.9亿元。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文旅品牌。支持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修复。支持省属文艺院团建设。

    安排宣传思想文化方面资金11.4亿元。支持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支持组建天府融媒联合体、办好第二届金熊猫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2.2亿元。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推进红色资源利用开发。落实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支持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加强古籍保护利用。

    安排体育发展资金10.5亿元。支持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发展,推动体育消费扩容提质,积极备战2025年全运会。

    (3)社会保障方面安排资金1362.5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6.7%。其中:

    安排就业创业资金12.9亿元。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施企业招工成本补贴,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支持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

    安排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资金3.2亿元。支持省属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

    安排养老保险缴费补助资金1211亿元。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安排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资金91.1亿元。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提高生活护理补贴标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落实抚恤优待和退役安置政策,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4)卫生健康方面安排资金191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1%。其中:

    安排医疗保险救助补助资金64.1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资金44.1亿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实施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适龄女孩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加大艾滋病防治支持力度。

    安排卫生健康能力建设资金43.6亿元。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等。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

    安排计划生育资金15.9亿元。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强化普惠托育服务。

    (5)生态环保方面安排资金18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其中:

    安排污染防治资金66.5亿元。支持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安排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资金88.4亿元。支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支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加快发展竹、油茶等林业特色产业。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支持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

    安排地质灾害防治资金26.9亿元。持续推进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支持避险搬迁安置与隐患预警监测。

    (6)乡村振兴方面安排资金247.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其中:

    安排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资金120.5亿元。支持建设“天府粮仓”,打造“天府良机”,培育“天府良种”,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种粮大户补贴,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农产品加工。

    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83.6亿元。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安排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4.3亿元。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支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7)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安排资金201.6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4%。其中:

    安排工业资金99.1亿元。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支持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完善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4.1亿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安排科技资金72.9亿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等六大科技专项攻关。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运行,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向。支持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8)服务业和开放发展方面安排资金91.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其中:

    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15.5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加力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大力度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商品消费。

    安排对外开放发展资金28.1亿元。推动构建向西开放通道平台体系。支持成都高标准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构建亚蓉欧国际班列快速通道。支持长江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高质量运营。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安排财政金融互动奖补资金32亿元。落实“1+3”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支持做大金融总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兑现消费信贷财政贴息等政策。

    安排养老服务发展资金10.3亿元。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支持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健全养老服务网络。

    安排招商引资激励奖补资金5亿元。支持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商事服务,促进项目招引落地。

    (9)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资金458.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3%。其中:

    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08.9亿元。支持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双流机场提质改造和乐山机场建设。保障重大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大科学装置等建设。

    安排住房城乡建设资金44亿元。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县城精修细补、中心镇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等。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城中村、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等。支持开展村镇人居环境整治。

    安排交通建设资金202.7亿元。支持G7611都匀—香格里拉高速(西香段)、G351线夹金山隧道、嘉陵江利泽枢纽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内河水运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安排水利建设资金36.8亿元。支持建设现代水网,推进引大济岷、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10)保障机构运转和加强社会治理方面安排资金514.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8%。按政策保障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做好社会治理各方面经费保障。

    (11)安排省级预备费34亿元,主要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需要特别报告的是:省级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3.4亿元,较2024年下降0.5%。

    以上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除涉密单位外,省级108个部门2025年部门预算草案已全部报送大会,请予审查。全省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是根据2024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收支政策代编的预算,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将汇总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可以安排上一年度结转支出以及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按此规定,2025年1月1日至1月17日已安排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4亿元,主要用于保障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

    四、2025年财政工作

    全省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坚定信心、砥砺前行、苦干实干,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确保收支平稳运行。兑现落实税收贡献激励政策,积极培育优质财源,夯实财政收入存量基础和增量支撑。强化征管部门协同联动和省市县三级统筹调度,依法依规筹集资金,为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从紧安排必要支出。深度实施财政政策协同和资金统筹,制定跨部门跨级次整合资金操作规程。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进度,推动财政资源加快向重点领域集中。提升转移支付制度效能,财力性资金优先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类资金向具备效益优势的地区倾斜,推动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构、功能、重心更加协调。

    (二)提升推动发展质效。构建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债券资金和专项资金高效协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落地。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财金互动、引导基金、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撬动更多资源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重大战略任务,对关键行业和重点区域给予财政政策“套餐式”服务,全面落实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引大济岷工程、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重大项目建设筹资任务。推动阶段性稳增长政策优化接续,做好政策兑现、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建立省级惠企资金直达快享机制,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支持开展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治理。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加力保障改善民生。优先保障民生领域支出,扎实办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民生实事,确保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实施多领域、多层次就业支持计划,推动就业政策协调联动。结合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金规模和支出结构,强化对薄弱学段的支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待遇水平。支持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支持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全社会救助福利体系,提升优抚对象服务保障水平。强化民生领域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坚决整治侵蚀民生资金行为。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财税体制改革“1+N”方案,促进财政科学管理,推动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统筹完善收入分享、支出划分、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国有资产、资源、资本管理,探索建立统计报告、价值评估、分类盘活等机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制定支出保障清单,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完善预算审核机制,健全重大战略任务财力统筹模式。转变支持发展方式,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实施“拨改投”,优化产业项目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机制。围绕政府采购、国资监管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加大财政绩效监督管理改革力度,开展《四川省预算绩效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加快修订《四川省财政监督条例》,推动管资金、管项目、管政策必须管绩效和监督的机制落地见效。

    (五)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强化市县经济财政运行监测,建立健全财政风险评估体系,加强结果运用。健全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加强化债工作统筹调度,坚持“严防爆雷、稳减存量、严控新增”,稳步落实既定化债方案,持续用好一揽子化债增量政策,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以“铁的纪律”严防新增隐性债务。依法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持续推进财力下沉,完善“三保”保障清单范围标准,进一步健全预算闭环编制、资金精准调拨、执行穿透监控等长效机制,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灵敏度,全方位兜牢“三保”底线。构建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穿透监管等综合管理体系,防范化解国库资金运行风险,缓解基层库款流动性困难。

    (六)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及时回应代表关心关切。贯彻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有关规定,改进预算编报工作,完善报送审查的预算内容和范围。积极落实人大“穿透式”预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联网监督要求,认真研究落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依法做好预算信息公开。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深化与人大代表日常沟通交流,把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到政府预算编制、财政管理改革和财税政策制定中。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四川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2025年02月10日 07时3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25年1月20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四川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一)一般公共预算

    财政收入大盘基本稳定。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全省各级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始终坚持“依法征收、应减尽减、应收尽收”原则,既“放水养鱼”涵养优质税源,又依法合规组织非税收入,科学应对政策性、周期性减收压力。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35.1亿元,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3600.5亿元,下降2.7%;非税收入2034.6亿元,增长11.3%。省级实现收入975.1亿元,下降1.8%。全省和省级收入不及年初预算,主要是受减税降费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与全国形势基本一致。

    重点领域支出保持强度。积极调存量、优结构、转方式,有保有压安排资金,实现重点领域支出强度不减,急需方面切实保障到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5.3亿元,增长5.6%。其中:省级支出2241.8亿元。全省民生保障支出8828.6亿元,占65.7%;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494.5亿元,占18.5%;行政成本支出2122.2亿元,占15.8%。

    财政收支实现总体平衡。全省各级通过积极组织收入、争取中央转移支付、使用上年结转资金、举借一般债务等,共筹集16435.9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5.3亿元;上缴中央等84.7亿元;偿还一般债务732.8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59.8亿元;剩余1413.3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省级共筹集资金9902.8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41.8亿元;上缴中央等82亿元;偿还一般债务82.8亿元;补助市县5931.1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904.2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3亿元;剩余407.9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面对执行中多重困难挑战,全省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等举措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3761亿元,下降16.7%(其中:土地出让收入3181.2亿元,下降19.5%);加上中央转移支付、专项债务等来源,实现支出6036.3亿元,下降2.8%(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安排支出2966.6亿元,下降10.1%)。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31.9亿元,增长2.1%;支出160.8亿元,增长186.3%。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1.8亿元,增长23%;减去调出资金等,实现支出91.2亿元,增长12.1%。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3亿元,增长2.4%;支出16.4亿元,下降29%。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826亿元,增长6.4%;支出5964.5亿元,增长6.9%;执行完毕后,历年累计结余达9304.4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228.1亿元,增长5.3%;支出5606.3亿元,增长6%;执行完毕后,历年累计结余达7912.7亿元。

    综上,全省“四本预算”收入16423.8亿元,支出25537.3亿元;省级“四本预算”收入7366.4亿元,支出8025.3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

    2024年,全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079.2亿元。其中:抢抓机遇争取化债专项债券615亿元、结存限额再融资债券219亿元、隐性债务置换专项债券1148亿元(2024—2026年每年1148亿元,合计3444亿元),共计1982亿元全部下达市县用于置换存量债务,最大限度帮助市县缓释偿债压力、减轻利息负担,腾出财力保民生、促发展。

    在此基础上,加上新增举借外债2.6亿元、减去偿还到期政府债务1322.7亿元后,全省政府债务余额24028.9亿元,较2023年末余额20269.7亿元增加3759.2亿元,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26902.7亿元限额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分类型看:全省一般债务限额8301.4亿元,余额8074.3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8601.3亿元,余额15954.6亿元。

    分级次看:省级债务限额1536.8亿元,余额1406.5亿元;市级债务限额7504.1亿元,余额6854.5亿元;县级债务限额17861.8亿元,余额15767.9亿元。

    2024年,全省新增政府债券主要聚焦交通、社会事业、产业园区等领域,有力支持了成达万高铁、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详见《四川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等。2024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二、落实省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4年,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对财政高质量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多次就预算管理作出决议、提出意见。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强化重点保障,防范运行风险,切实以财政高质量发展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

    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围绕资金、资产、资源、资本做文章,依法依规拓展生财聚财渠道。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重大产业项目提能增效财政支持政策,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骨干税源。对国有资产资源开展“起底式”清查,分类推进盘活利用,拓展资产资源收益。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提升国资国企贡献。

    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扭转资金零散现状,进一步强化大事要事财力保障。统筹省级建设发展资金,设立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基金,提升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财政资金跨部门跨级次整合机制,对各类资金依法依规“拼盘组合”,集中支持综合性改革发展任务实施。点对点定制“政策包”、打好“组合拳”,强化专项资金、引导基金、财金互动等政策工具协同,聚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奖勤罚懒”促进发展政策导向。在财政政策制定和资金安排中注重效能提升,避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出台税收贡献激励政策,引导各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接续出台“18条”“16条”稳增长政策,让真抓实干、贡献突出的地区“多劳多得”。大力推进建设发展资金竞争性分配,真正做到项目优中选优。重构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迭代实施第四轮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强化“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引导带动功能。

    坚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统筹兼顾财政管理短期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长效治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完善预算安排、资金分配与绩效监督结果挂钩机制,推动管资金、管项目、管政策的部门必须履行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职责。强化“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全生命周期管理,率先建立全口径预警评价、全覆盖综合化债、全链条监督问责的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制度体系,坚决守住财政安全底线。

    通过上述努力,进一步增强了全省财政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保障能力,重点支持了以下方面:

    (一)加力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筹集20亿元支持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推动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等6个重大科技专项首批项目实施。完善高能级创新平台保障机制,投入13亿元支持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投运。构建“1+N”省级中试研发平台体系,推进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高质量运行。投入30亿元实施工业领域技术改造,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支持1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78家。安排6.4亿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低空经济市场。投入77亿元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全省汽车报废更新、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过650万件。支持创建30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领跑型企业。

    (二)切实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财力下沉,下达市县转移支付5931.1亿元,规模为历年最大,切实增强基层保障能力。下达35.7亿元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启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投入178.9亿元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建设、污水管网治理和市政设施完善。投入228.5亿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财政支持力度不减。足额落实“天府粮仓”建设年度筹资任务,投入105.6亿元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支持2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力度,足额落实五大片区特色发展政策资金。投入5.9亿元支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下达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财力补助10亿元,加快补齐均衡发展短板。持续支持泸定、芦山、马尔康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债券1542亿元支持180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发挥促投资稳增长作用。投入116.3亿元推动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渝昆高铁渝宜段、巴中至南充高铁、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等开通运营。投入198亿元支持都香高速、康新高速等项目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投入16.2亿元提升全省机场航线网络通达性,支持乐山机场建设和泸州云龙、甘孜康定等中小机场运营。全面落实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枢纽等重大水运项目建设筹资任务,支持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港口群。投入199.4亿元保障亭子口灌区、观口水库等国家骨干水网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成746公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36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持达州、遂宁建设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投入44.4亿元实施8523个老旧小区、110个城中村项目和1.1万套危旧房改造。

    (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投入2276亿元办好30件民生实事,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落实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标准实现提标升位。投入41亿元落实就业保障和创业支持政策,聚焦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基本盘。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与市(州)支出分担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投入11亿元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助政策,为32个县域急诊急救中心和临床服务中心配置基础设备。投入14亿元新建5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和老年助餐网络建设等。做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财政保障,新增普惠性托位1万个。投入11.3亿元筹集7725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和6.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发放租赁补贴4.3万户。及时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助,加大残疾人关爱服务力度,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五)积极促进教育文体事业发展。投入138.8亿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学段间财政资金配置,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寄宿制中学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政策,支持在川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创建。支持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等宣传文化活动顺利举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文化领军企业培育等。投入18.8亿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4700余个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公共体育场馆等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投入12.4亿元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开展川剧和曲艺振兴、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支持打造天府融媒联合体,实施金熊猫奖品牌建设。投入7.3亿元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支持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发展,服务保障川籍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六)不断夯实美丽四川生态本底。投入36.5亿元支持“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助力打造全国首个示范省。投入12亿元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完成若尔盖山水工程年度建设任务。投入1.8亿元支持磨西台地地质遗迹保护等生态治理项目,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有序退出。投入12.8亿元支持21个市(州)全覆盖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强保护工作协同联动。投入60亿元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设备改造,在1040个行政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推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投入78.5亿元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完成1512处工程治理、372处排危除险和2781处监测台站建设等任务。

    2024年全省财政稳健运行,是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监督指导、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省人民承压前行、克难奋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还存在问题与挑战:财政收入增长动能减弱,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全省税收占比仅为63.9%;财政资源统筹不足,支出格局较为固化,资金放大效应不强,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政策执行和项目推进跟踪监管滞后,一些资金执行进度较慢、使用效益偏低;财政运行困难加大,风险管控压力上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2025年预算草案

    2025年,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财政收入受外部环境变化、经济运行走势、减税降费政策等叠加影响,实现稳定增长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刚性支出持续增加,重点领域新增保障需求不断扩大,财政收支紧平衡特征更加明显。我们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编制预算,强化财政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财政保障。

    (一)202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更大力度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收入拓宽来源。持续抓好财源培植,大力盘活闲置低效资产,积极拓展资源收益,加强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二是支出有保有压。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跨部门跨级次资金整合,转变支持发展方式,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三是管理持续提升。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严格绩效监督结果应用,强化“奖勤罚懒”激励约束导向。四是运行确保稳健。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库款调度管理,综合施策有序化债,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2025年财政政策

    根据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25年预算的有关要求,2025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着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优化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机制,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和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加强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争取和资金使用监管,加快释放“两重”项目支撑效应。推动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做大做优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加快推动基金实质性运作。全面落实“1+3”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更好满足项目配套融资需求。

    二是大力推动消费需求提振。加大设备更新支持力度,完善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大支持范围,增加受益对象,加大补助力度,优化换新流程。支持消费新场景、新品牌打造,发展服务消费、巩固传统消费、挖掘新兴消费,培育壮大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优化完善财政惠农补贴政策,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做好六大科技专项资金保障,支持前沿理论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主体培育。加强跨区域协同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财政保障,支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助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落细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制定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支持措施。研究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财政政策。提升阶段性稳增长政策效能,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动态做好分行业政策优化和中短期政策接续。整合优化对外开放财政政策。

    四是积极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资金保障,积极支持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点任务。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兼顾促均衡和提效能。支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总体稳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策力度。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实施效益导向型“天府森林四库”财政支持政策。

    五是持续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继续实施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完善适应不同学段发展需求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学生群体奖优助困力度。支持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生育支持政策,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动态调整救助标准。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改革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分配制度,支持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治理创新。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财政支持政策。

    (三)2025年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2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合理编制2025年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

    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态势、全省财源基础和稳定市场预期等因素,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5748亿元,增长2%(其中:税收收入3672亿元,增长2%);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一般债务等,预计筹集资金14419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25.9亿元、增长1.9%,上缴中央81.6亿元,偿还一般债务911.5亿元。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963亿元,下降1.2%;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一般债务等,预计筹集资金8612.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15亿元,上缴中央81.6亿元,偿还一般债务109.4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3800.1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906.4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为3173.2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专项债务等,预计筹集6753.1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5096.3亿元,偿还专项债务1530.4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26.4亿元。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为121.7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举借专项债务等,预计筹集2999.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234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券2765.5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26.7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预计筹集250.7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7.1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03.6亿元。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7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预计筹集35.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0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1.7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3.8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为7018.5亿元;加上转入社保关系划入资金、历年累计结余资金,预计筹集16421.3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社会保险基金支出6425.7亿元,上缴中央87.2亿元,转出社保关系划出资金28亿元。执行完毕后累计结余9880.4亿元。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为6422亿元;加上转入社保关系划入资金、历年累计结余资金,预计筹集14425亿元供安排使用。拟安排社会保险基金支出6023.5亿元,上缴中央87.2亿元,转出社保关系划出资金27.3亿元。执行完毕后累计结余8287亿元。

    综上,全省“四本预算”收入预计为16166.4亿元,支出预计为25095亿元;省级“四本预算”收入预计为7533.7亿元,支出预计为9992.5亿元。

    5.地方政府债务

    (1)新增举借债务

    财政部已提前下达我省部分2025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51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29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288亿元。为筹措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拟在限额内新增举借债务1517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227.3亿元,省级使用56.3亿元、转贷市县17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288亿元,全部转贷市县;通过中央政府直接转贷向国际组织借款新增一般债务1.7亿元,全部转贷市县。

    同时,拟在财政部一次性分配下达我省的2024—2026年限额3444亿元中,2025年继续举借1148亿元,全部转贷市县。按此举借债务后,全省政府债务余额达到26693.9亿元,距我省政府债务限额28419.7亿元尚有1725.8亿元的空间,债务风险继续处于可控范围。

    按照“谁使用、谁偿还”的原则,市县政府负责偿还转贷债券本息并支付相应发行费,省级用款部门(单位)负责筹集债券还本付息资金,省级财政负责支付本级发行费。发行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将依法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

    (2)政府债务偿还

    2025年全省到期政府债务1293.9亿元,拟向财政部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1156.3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826.8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329.5亿元)、通过预算安排和调入债务单位自有资金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137.6亿元(一般债务偿债资金84.7亿元、专项债务偿债资金52.9亿元),确保到期政府债务按时足额偿还。其中:省级到期政府债务109.4亿元(全部为一般债务),拟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93.1亿元、通过预算安排和调入债务单位自有资金等方式筹集偿债资金16.3亿元。

    我省2025年全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将由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后正式下达。收到全年限额后,省政府将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调整方案。我省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上限将由财政部核定下达,财政厅将在上限内组织发行。

    6.省级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安排

    (1)教育发展方面安排资金371.6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其中:

    安排学前教育资金15.5亿元。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建设。落实民族地区学前辅导员劳务报酬补助政策,按规定减免幼儿保教费。

    安排义务教育资金61亿元。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激励奖补,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和远程共享,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安排普通高中教育资金24亿元。支持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改善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支持各地加强优质寄宿制高中建设,继续实施高中教育强基工程。

    安排职业教育资金69.2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安排高等教育资金163亿元。实施以绩效为导向的省属本科高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支持在川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广安理工学院建设。

    (2)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57.8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其中:

    安排文化旅游发展资金22.9亿元。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文旅品牌。支持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修复。支持省属文艺院团建设。

    安排宣传思想文化方面资金11.4亿元。支持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支持组建天府融媒联合体、办好第二届金熊猫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2.2亿元。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推进红色资源利用开发。落实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支持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加强古籍保护利用。

    安排体育发展资金10.5亿元。支持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发展,推动体育消费扩容提质,积极备战2025年全运会。

    (3)社会保障方面安排资金1362.5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6.7%。其中:

    安排就业创业资金12.9亿元。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施企业招工成本补贴,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支持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

    安排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资金3.2亿元。支持省属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

    安排养老保险缴费补助资金1211亿元。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安排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资金91.1亿元。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提高生活护理补贴标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落实抚恤优待和退役安置政策,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4)卫生健康方面安排资金191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1%。其中:

    安排医疗保险救助补助资金64.1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资金44.1亿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实施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适龄女孩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加大艾滋病防治支持力度。

    安排卫生健康能力建设资金43.6亿元。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等。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

    安排计划生育资金15.9亿元。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强化普惠托育服务。

    (5)生态环保方面安排资金18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其中:

    安排污染防治资金66.5亿元。支持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安排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资金88.4亿元。支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支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加快发展竹、油茶等林业特色产业。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支持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

    安排地质灾害防治资金26.9亿元。持续推进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支持避险搬迁安置与隐患预警监测。

    (6)乡村振兴方面安排资金247.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其中:

    安排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资金120.5亿元。支持建设“天府粮仓”,打造“天府良机”,培育“天府良种”,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种粮大户补贴,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农产品加工。

    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83.6亿元。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安排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4.3亿元。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支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7)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安排资金201.6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4%。其中:

    安排工业资金99.1亿元。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支持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完善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4.1亿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安排科技资金72.9亿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等六大科技专项攻关。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运行,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向。支持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8)服务业和开放发展方面安排资金91.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其中:

    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15.5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加力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大力度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商品消费。

    安排对外开放发展资金28.1亿元。推动构建向西开放通道平台体系。支持成都高标准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构建亚蓉欧国际班列快速通道。支持长江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高质量运营。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安排财政金融互动奖补资金32亿元。落实“1+3”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支持做大金融总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兑现消费信贷财政贴息等政策。

    安排养老服务发展资金10.3亿元。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支持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健全养老服务网络。

    安排招商引资激励奖补资金5亿元。支持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商事服务,促进项目招引落地。

    (9)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资金458.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3%。其中:

    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08.9亿元。支持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双流机场提质改造和乐山机场建设。保障重大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大科学装置等建设。

    安排住房城乡建设资金44亿元。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县城精修细补、中心镇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等。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城中村、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等。支持开展村镇人居环境整治。

    安排交通建设资金202.7亿元。支持G7611都匀—香格里拉高速(西香段)、G351线夹金山隧道、嘉陵江利泽枢纽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内河水运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安排水利建设资金36.8亿元。支持建设现代水网,推进引大济岷、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10)保障机构运转和加强社会治理方面安排资金514.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8%。按政策保障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做好社会治理各方面经费保障。

    (11)安排省级预备费34亿元,主要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需要特别报告的是:省级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3.4亿元,较2024年下降0.5%。

    以上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除涉密单位外,省级108个部门2025年部门预算草案已全部报送大会,请予审查。全省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是根据2024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收支政策代编的预算,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将汇总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可以安排上一年度结转支出以及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按此规定,2025年1月1日至1月17日已安排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4亿元,主要用于保障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

    四、2025年财政工作

    全省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坚定信心、砥砺前行、苦干实干,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确保收支平稳运行。兑现落实税收贡献激励政策,积极培育优质财源,夯实财政收入存量基础和增量支撑。强化征管部门协同联动和省市县三级统筹调度,依法依规筹集资金,为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从紧安排必要支出。深度实施财政政策协同和资金统筹,制定跨部门跨级次整合资金操作规程。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进度,推动财政资源加快向重点领域集中。提升转移支付制度效能,财力性资金优先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类资金向具备效益优势的地区倾斜,推动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构、功能、重心更加协调。

    (二)提升推动发展质效。构建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债券资金和专项资金高效协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落地。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财金互动、引导基金、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撬动更多资源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重大战略任务,对关键行业和重点区域给予财政政策“套餐式”服务,全面落实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引大济岷工程、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重大项目建设筹资任务。推动阶段性稳增长政策优化接续,做好政策兑现、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建立省级惠企资金直达快享机制,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支持开展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治理。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加力保障改善民生。优先保障民生领域支出,扎实办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民生实事,确保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实施多领域、多层次就业支持计划,推动就业政策协调联动。结合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金规模和支出结构,强化对薄弱学段的支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待遇水平。支持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支持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全社会救助福利体系,提升优抚对象服务保障水平。强化民生领域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坚决整治侵蚀民生资金行为。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财税体制改革“1+N”方案,促进财政科学管理,推动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统筹完善收入分享、支出划分、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国有资产、资源、资本管理,探索建立统计报告、价值评估、分类盘活等机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制定支出保障清单,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完善预算审核机制,健全重大战略任务财力统筹模式。转变支持发展方式,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实施“拨改投”,优化产业项目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机制。围绕政府采购、国资监管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加大财政绩效监督管理改革力度,开展《四川省预算绩效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加快修订《四川省财政监督条例》,推动管资金、管项目、管政策必须管绩效和监督的机制落地见效。

    (五)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强化市县经济财政运行监测,建立健全财政风险评估体系,加强结果运用。健全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加强化债工作统筹调度,坚持“严防爆雷、稳减存量、严控新增”,稳步落实既定化债方案,持续用好一揽子化债增量政策,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以“铁的纪律”严防新增隐性债务。依法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持续推进财力下沉,完善“三保”保障清单范围标准,进一步健全预算闭环编制、资金精准调拨、执行穿透监控等长效机制,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灵敏度,全方位兜牢“三保”底线。构建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穿透监管等综合管理体系,防范化解国库资金运行风险,缓解基层库款流动性困难。

    (六)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及时回应代表关心关切。贯彻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有关规定,改进预算编报工作,完善报送审查的预算内容和范围。积极落实人大“穿透式”预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联网监督要求,认真研究落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依法做好预算信息公开。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深化与人大代表日常沟通交流,把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到政府预算编制、财政管理改革和财税政策制定中。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