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时间新都实现航空产业“从无到有”,去年产值接近百亿元——
百亿航空产业为何在新都横空出世?
百亿航空产业为何在新都横空出世?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成都市新都区供图
10月18日,工信部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成都市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成为四川4个上榜集群之一。
横空出世——中国航空产业界这样评价新都区。
4年间,从几乎没有产业基础,到初步建成包含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三大板块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
4年间,从仅有零星企业,到快速聚集近80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航空产业实现产值超90亿元;
4年间,航空产业园的承载地石板滩,从一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小镇,到承担着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生产任务、制造首台全国产化反推短舱整机、建成亚洲最大热表处理中心的产业高地……
迈步新赛道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迅速形成产业聚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成都市新都区,通过蹲点调研梳理出新都航空产业发展的三个特征:始于“成飞”,不止于“成飞”;始于航空,不止于航空;始于新都,不止于新都。
始于“成飞”,不止于“成飞”
政府投资企业基地,延伸建起航空产业园
高高的工位架上,两个胖鼓鼓的黄色外漆圆筒并排平躺。
“这就是正在制造中的飞机机头,一架飞机部件中最核心的大部件之一。”10月25日,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民机新都基地有关负责人黄萧说,这里不仅承担着C919机头的生产,鲲龙AG600、新舟MA700等的机头也都从这里下线。
为何国产大飞机机头产自新都?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
新都一直是成都的传统工业重地,涵盖28个工业门类,但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产业转型面临新赛道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飞”迎来发展机遇,亟需扩大产能,建设新的制造基地。但,机遇并不是定向留给新都的,竞争对手不止一个。
“我们提供了‘成飞’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时间。”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启明回忆,“成飞”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是谁先把生产基地建起来,谁就能成为合作伙伴。
新都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举全区之力,全额投资为“成飞”建基地。
从2019年4月开工,到2019年9月下旬基地首个产品下线,新都在所有竞争者中做到了最快。“‘成飞’的领导对我们的效率很感慨,说了一句话,他们是穿着短袖出席开工仪式,又穿着短袖参加下线仪式。”张启明说,新都把原本至少需要3年的建设工期压缩到半年。
政府投资建园区厂房,引来链主“成飞”入驻,带动产业链企业带设备入园——调研组认为,这是新都航空产业始于“成飞”的关键核心。
新都迅速携手“成飞”,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内,共建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160亿元的航空大部件产业园。有着强大产能释放能力的“成飞”,成为产业园首家链主企业。
“成飞”以订单优先权为指挥棒,快速集聚了长之琳、永峰科技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落地优质项目42个,以数字化、智能化理念建设128条生产线,具备飞机结构件、起落架、管路系统、飞机蒙皮、航电系统等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包装发运”的全工序制造交付能力,围绕“成飞”构建起1小时全链条配套圈。
成立于2013年的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飞”供应商之一,也是首批入驻园区的企业,主要产品是飞机蒙皮,也就是飞机外衣。公司副总经理罗国际说,为减少飞机重量,飞机蒙皮要尽量轻,最薄处不到2毫米。但减重的同时不能对硬度产生影响,这关系到飞机安全。“看外形很简单,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依靠飞机蒙皮等核心产品,公司去年产值达1亿元。
目前,新都的航空大部件产业园里,已有22家企业及功能性平台项目投产,园区已实现全功能运营,有效破解链主企业需求提速、配套半径过长、生产成本偏高、技术协同效率低等问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此同时,新都大力开辟民用大飞机新赛道,首台C919机头于2022年10月在园区下线并交付。
调研组发现,由于牵手“成飞”,新都在航空产业圈有了相当的“地位”,也让它迅速获得其他领军企业的关注,实现了不止于“成飞”的突破。
“我们联手另一家链主企业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打造了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张启明介绍,这个产业园的核心拳头产品是反推短舱。发动机是一架飞机最核心的部件,而反推短舱是发动机的“房子”,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今年6月,首台全国产化反推短舱整机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下线,填补国内空白。
不止于“成飞”还有更多注解。2020年10月,新都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共建的中航发涡轮研究院科创中心投用。3年时间,科创中心吸收、集聚高能级团队57个、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转化应用技术50项,落地产业化项目14个,为中国航空生成“中国心”加油冲刺。
调研组发现,无论是始于“成飞”,还是不止于“成飞”,新都的主动作为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简单的例子,围绕航空制造的关键共性工序需求,新都区投资20亿元建成热表处理、检验检测、产品交付、智能物料“四中心”。
无论是热表处理还是检验检测,都是每个航空制造品交付使用前的必经环节,企业可以自建,但投入的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从“企业建”变成“园区建”,得到的是多赢局面:企业得到的是成本的节约,园区得到的是提高企业黏性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共享模式减少了整体投入和能耗排放,对保护环境同样是积极之举。
始于航空,不止于航空
从航空产业“主链”入手,拓展智能装备制造“辅链”
“成飞”等龙头企业的到来,给了新都逐梦航空的底气。但调研组发现,新都的产业新赛道始于航空,却不止于航空。
在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名叫“股骨柄”的产品,吸引了调研组的注意。
“这其实是我们秀‘肌肉’的一个试验品,这个产品可以用作人工髋关节替代件,如果有医疗机构愿意和我们合作,可探索如何从车间试验品过渡到临床试验品。”公司总经理石璟介绍,无论是用在飞机上的蒙皮,还是用在医疗上的股骨柄,都是同一类型的生产线上造出来的。
在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除了生产飞机蒙皮外,还为船舶提供零部件,比如螺旋桨。
为什么同类型的生产线,能生产出两种尺寸、造型迥异的高端精密零部件?
“答案藏在两家公司的机床上,使用的都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新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谨向调研组道出缘由。
机床是工业之母,它是用来制造机器的机器。其中,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这种机床对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等行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罗国际介绍,去年一次偶然机会,公司拿到一个船舶螺旋桨订单。“对我们来说,完成订单并不难,只需要对机床的参数、工艺进行一些调整,就可以启动生产。”
调研组进一步发现,从“拥有这种能力”到“启用这种能力”,中间其实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的思维。
“企业自成立以来就是以飞机零部件生产为核心,但近几年的市场波动,让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产品的布局。”罗国际介绍,目前公司的产品中,飞机零部件占据80%的份额,“我们希望将其调整到50%左右,用更多元化的产品,对抗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发展韧性。”
政府和企业想到了一块。张谨说,经过几年摸索,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确定的发展思路中,有一条叫做“主链拓辅链”。简单说,就是以航空产业为主链条,拓展出适合的辅链条。
“在发展航空产业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另一个新赛道就是数控机床。几乎所有的高端制造,都需要用到数控机床,而目前国有产品占有率还不高。”张谨说,基于这一市场判断,新都区联合上海交大、拓璞数控、深思有形,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内共建总面积800亩、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
该园区主要打造“两院一中心”(成都工业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都智远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国产化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示范中心),研制航空航天高端机床总装、高档数控系统、大型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等。目前园区已先后集聚台正机床、阿诺刀具等12家国内隐形冠军。
“装备制造业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中枢,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在新都区委书记王忠诚看来,从始于航空到不止于航空,他们看准的,其实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这条新赛道。这条赛道的选择,既是新都提升自身产业能级之举,更是新都贯彻落实省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部署的实践。
着力航空、发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也有力支撑了新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今年8月发布的“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中,新都再次入围全国百强区,排名第91位,较去年跃升5个位次。
始于新都,不止于新都
面对万亿级蛋糕,航空“新兵”积极融入全国产业版图
张启明告诉调研组,尽管用4年时间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但新都人有着清醒认知:这片充满生机的蓝天里,新都还是“新兵”。
在中国的航空工业版图上,上海、西安、成都、南昌、沈阳等地,均为航空制造企业集中之地,是我国民航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而随着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投用,这些区域都将成为受益者。
5月,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该机型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商飞负责人透露,随着C919投入运营,目前的总订单数已达到1061架。公开数据显示,一架C919客机有724根线缆、2328根导管、总长近80公里的管线,零部件总数达250万个,一个万亿级的超级市场呼之欲出。
置身于这个万亿级的“蛋糕”之中,新都该如何“分羹”?立足新都,不止于新都——这是新都人宏大的航空产业蓝图。
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的展厅内,成都市航空制造产业布局图被摆在明显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举起成都航空制造产业大旗的,除了新都区,还有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市青羊区等区域。
根据《成都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将构建以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为核心,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为新增长极,以高新航空经济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淮州新城等为多点的“一核、一极、多点”总体布局结构,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多点协作”的航空产业空间格局。
多点开花的航空产业格局下,抱团发展成为“不止于新都”的第一步。
今年3月,四川天府新区与成都市青羊区、新都区签约共建天府动力源重点片区,三方将协同打造形成全国策源转化能力最强、产业链条最完备、上下游协同配套效率最高的航空全产业链。
“三个区域在航空产业上各有优势,所以分工上也有所不同。”张启明介绍,国家实验室扎堆的四川天府新区,将更多侧重于航空领域的基础研究;航空产业底蕴深厚的青羊区,细分领域主要是航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后发追赶的新都区,则主要聚焦航空发动机、航空大部件和民用大飞机3个领域,“相互之间,要形成错位发展、良性发展,共同构筑成都‘筑梦蓝天’的硬核力量。”
从全局观出发,再回到航空产业的培育上,就不难理解新都发展航空产业的另一个关键举措:走出去,积极融入全国航空产业版图。
今年上半年,新都区委带领园区企业,拿着能力清单和解决方案到西安、沈阳、南昌等地与航空工业龙头谈合作,15家企业成功进入省外总体单位供应链。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这个来自新都的航空产业园区,也成为航空产业圈里无人不知的存在。
4年时间,新都实现了航空产业的“从无到有”,去年产值接近百亿元。但其距离成为一棵千亿级产能的参天大树,还有不少路要走。
“也许那个时候我们都已经退休了,但我们曾为这个航天梦奋斗过,并留下了一支懂航空产业的队伍。”调研中,我们听到不少新都人的感叹:航空工业是服务“国之大者”的伟大事业,能够参与就是荣幸。(记者 李鹏 王怀 李秋怡 蒋君芳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