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站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一)
——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一)
天府新区航拍影像。赵增兴 摄(视觉四川)
9月19日,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首列车亮相。不久之后,它将以每小时160公里的最高速度,串联起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以及天府新区。这一切,都满足人们对“速度”的想象:不仅是交通工具的速度,也是经济发展奔跑的速度。
今年1月,四川省2021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公布:这一年,四川经济如同一列高速奔跑的列车,以8.2%的增速,呼啸着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数据,是一位客观的见证者:2013—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7.7%,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这是四川速度的体现。
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四川必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间,面对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复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四川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专注发展,谋定而动,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笃行、蹄疾步稳。
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间,四川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拼搏实干,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中求进中奋发有为,治蜀兴川站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这十年,砥砺奋进
世界上压制力最大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在四川德阳。这个“巨无霸”地上27米,地下15米,有15层楼高。要驾驭8万吨的澎湃动力,在几秒之内锻造出C919大型客机的“双腿”,考验一个“稳”字。
9月,C919大型客机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打通载客飞行前最后一个决定性关卡。此前,中国二重万航模锻C919大型模锻件项目总师罗恒军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从一名追赶者,到如今成为全世界飞机起落架的重要制造基地,我们正好走过十年。”
十年磨砺,稳扎稳打。罗恒军团队顶住重重困难勇攀高峰的脚印,与四川经济发展这十年何其相似。
在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被频频提及。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的转换、结构调整的阵痛,给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四川带来更多挑战。较之其他地方,四川还经历了地震、洪水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高温干旱、疫情等更多特殊考验。
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中求进中奋发有为,这十年,四川发展始终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节拍。节拍来自对复杂形势的洞察,对长远发展的谋划。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在2012年底就确立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确定了“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
时间轴拉回2022年。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四川经济在艰难恢复的关键节点遭遇内外多重冲击。关键时刻,7月23日省委工作会议召开,向外界清晰地传达出“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超常举措保运行稳大盘”的信号,此后又提出“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的响亮口号。
微观视角显得更为生动。“每57秒下线一台车,每小时下线65台车,全力冲刺全年任务。”
9月12日,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在“防疫泡泡”闭环运行模式下达到满产。因疫情静下来的城市,并没有阻止生产线上的火热。
这一幕似曾相识:2014年4月20日,在芦山县灾后重建产业集中区,2.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完成主体建设。此刻,距离“4·20”芦山强烈地震刚好一周年。缝合大地被撕裂的剧痛,这里从危难走向崛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稳步前行的四川经济遭遇急刹车。然而,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一度停摆的经济齿轮迅速重启。仅3个月后,四川即在全国经济大省中率先由负转正。
正是这种闯关夺隘抓发展的定力,让四川穿越重重险阻,经济发展实现规模大幅扩张,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优化。
看总量——2012年四川经济总量为2.4万亿元,2015年达到3万亿元,2018年超过4万亿元,2021年突破5万亿元,达到53850.8亿元,在全国排位总体稳居第6位。10年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4.4%提高至2021年的4.7%。
看速度——2013年到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7.7%,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除2020年疫情影响的特殊因素,其余年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看质量——10年来,四川人均GDP迈过4个万元台阶,2021年达到64326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7.3%。同时,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444元和17575元,分别是2012年的2倍和2.4倍,年均增速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看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崛起逐步优化升级,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1.8∶40.6∶47.6调整为2021年的10.5∶37.0∶52.5,非农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88.2%提高到2021年的89.5%。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9100万四川人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十年,格局之变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
四川展区的第一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中,有一张川渝高竹新区的大幅图片。该图片拍摄于2021年6月,从胡家梁子平台鸟瞰新区,成片的厂房与层峦叠嶂的山峰、宽阔恢弘的道路,共同在画面中定格。
展览开幕第二天,川渝高竹新区党群工作部干部乐星站在同一个地方,用手中的镜头捕捉到一些不同:去年的泥巴路,今天已是平整的柏油路;远处曾经矗立着5座塔吊的位置,几栋楼已拔地而起,这也是新区进度最快的项目。
川渝高竹新区于2020年12月由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准设立,作为跨省域一体化、实体化、可视化平台,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共建的川渝高竹新区肩负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动图景。
国家战略引领地方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四川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四川的责任与担当。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集中体现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为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
几年来,川渝两省市紧密协作、相向而行,巴山蜀水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统计显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
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3.3%,继续呈现后发赶超态势,极核引领、次级支撑、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一个共识是:中国西部,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纵深和最大回旋空间。而四川之于西部意味着什么?西博会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2021年9月,因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的西博会再次与四川“重逢”。“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多重机遇在四川交汇叠加,是会场内的嘉宾最耳熟能详的话题。
密集的考察、签约、会议、论坛,折射出背后的核心逻辑:在西部大开发迎来新格局、西博会上升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的“双重利好”下,四川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势头更足。
对外,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放眼全球拥抱世界;对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刻画发展新格局的崭新坐标。
千万年前神奇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四川东西落差近7000米的独特地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缘,塑造了四川曾经“月朗星稀”的经济地理:2012年,成都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彼时,全省“过千亿”的市(州)个数仅8个。
行至今日,当年的“月朗星稀”,已是“众星拱月”。
2021年,成都依然“一马当先”,以逼近2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3位。
在其之后,星光闪耀:2021年,紧追绵阳,宜宾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泸州、德阳、乐山、南充、达州进一步站稳2000亿元台阶。在1000亿元到2000亿元区间,自贡、攀枝花、广元等8市的比拼更为激烈,差距最小的仅有数十亿元。
有专家分析:四川区域经济呈现高效协同联动、中心城市带动增强、增长极点加快形成的态势。
这十年,换挡提速
8.6亿只!这是2021年四川锂电池的全年产量。
与此呼应,在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内机器轰鸣。三江交汇,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巨变:两年间,产业园面积从0扩展到近5平方公里;从无到有,50个动力电池及其配套产业链项目先后落地,上千亿元投资额还在不断加码。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宜宾的动力电池产能将接近全球供应量的“半壁江山”。
目光回到10年前。那时,宜宾当地传统支柱产业是“一白一黑”,即白酒和煤炭,各类新兴产业的规模“全部加一起也可以忽略不计”。破除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宜宾在挑战中打开新局面:在煤炭产量大幅缩减约九成的情况下,白酒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稳健增长,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发展,“双轮驱动”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不仅需要“做加法”的魄力,也需要“做减法”的勇气。
2016年,钢铁产能普遍过剩,达州钢铁集团门前冷冷清清。痛定思痛,达钢集团下决心淘汰140万吨产能,占总产能的40%,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一年后,门口等着拉钢材的汽车排起长队。
一增一降、一冷一热,折射出四川发展的思路之变: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发展,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不纠结于经济一时增速,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渐成全省上下的共识。
塑造新优势:“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开启,在集中精力抓好七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细化梳理出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逐个研究部署,合力统筹推进。
激发新活力: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新旧动能的转换悄然发生:2016年底,传统存量和新动能对工业增长的贡献首次实现“平分秋色”;2017年前三季度,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2%;同一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占据四川经济“半壁江山”,四川经济“火车头”变为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换挡提速,四川经济发展的列车引擎爆发出强劲的轰鸣声。
从规模上看,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四川首个万亿产业诞生;2021年,食品饮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30.2亿元。至此,四川已拥有两个万亿级产业。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5000万亩,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着力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布局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
从布局上看,在工业上,引导各地加快产业布局优化,聚力培育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在农业上,促进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格局,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打开腾挪空间;在服务业上,形成“1+8+N”区域协同发展布局。
从势头上看,五大现代产业年均增长8.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部分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粮食产量创近年新高,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1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保持快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的四川,阔步向前!(记者 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