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扶贫车间陆续复工 村民家门口就能找活路
截至3月12日,全省共有扶贫车间631个,已复工511个、复工率达到81%
吸纳就业人口3.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20人
“熨烫袖口时,注意折起一指宽的距离。”3月16日11时,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郭家坝村一个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内,车间主任林福美正在手把手指导工人熨烫衬衫袖口。
这个扶贫车间由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援建,去年6月正式投产。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车间一度停工,2月19日起正式复工,这是汶川县首个复工的来料加工车间。复工以来,车间已加工完成8000多件衬衫。
每月可收入两三千元
3月16日10时40分,水磨镇街道上基本没有行人,显得颇为冷清。然而,位于郭家坝村一座二层楼内的扶贫车间却格外热闹。
刚踏上楼梯,记者就听到从二楼传来缝纫机“突突突”工作的声音。整个扶贫车间有300多平方米,随处散落的箱子内装满布料。车间有两条生产线,数十台缝纫机,当天共有16人上工。
“我们车间一共有32人,带动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林福美介绍,车间主要承担来料加工业务。原材料从义乌市发来,他们加工成衬衫后再发往义乌,最后通过义乌小商品交易市场将衬衫发往加拿大。
对于这条漫长的产业链,郭家坝村村民张敏全然不知。她始终低头盯着缝纫机,飞针走线之间,关乎自己一个月收入。
“我在成都打过工,也去新疆摘过棉花,都没有在这里上班好,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还能照顾家。”说话间,张敏又完成了一条衬衫领子的缝制。
张敏后面,坐着李茂巧。“老伴还瘫在床上,每月医药费1000多元。”李茂巧是郭家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长年与老伴生活。本来儿女们每年会寄来生活费,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儿女们没法外出挣钱,身体硬朗的李茂巧便到扶贫车间打工,分担家里压力。
李茂巧的女儿杨兴翠也赶来了。她和丈夫在九寨沟景区开了一家餐馆,如今饭店不能营业,听说扶贫车间招聘,她和母亲一起报了名。
“虽然不知道疫情啥时候过去,但是听到车间里缝纫机响,心里就踏实多了。”杨兴翠说。
记者从省脱贫攻坚办了解到,截至3月12日,全省共有扶贫车间631个,已复工511个,复工率达到81%;吸纳就业人口3.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20人。
未来要做来单加工来样加工
“扶贫车间做的都是熟练工种,不熟练,速度起不来,最终影响计件和收入。”林福美介绍,车间先后分两批次组织20人到义乌学习考察。
“到了义乌的厂里也没人专门教,就是自己边看边学。”作为车间负责人,林福美也去过义乌七八次。在接管这家扶贫车间之前,她是羌绣州级非遗传承人。此前对来料加工一窍不通的她,通过几次培训,已是行家里手。
疫情当前,大家没法去义乌培训,就改为线上交流。针对扶贫车间遇到的技术难题,义乌市的工厂专门请技术员录制视频解答,精准指导。
为啥这么重视技能培训?林福美道出心声。目前车间从事的都是来料加工,即原料、订单由义乌提供,车间只负责加工。“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林福美希望,扶贫车间未来可以承接来单加工,即拿到订单后,自己进购原材料加工,利润会更大。再往后发展,她们要做来样加工,根据客户提供的样品需求、设计款式等,提供更加丰富的制衣加工服务。
“虽然叫扶贫车间,但我们必须考虑长远。”林福美认为,车间要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来,并且带动更多老乡在家门口打工致富。
专家支招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减贫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蓝红星:
政府可补贴扶贫车间增设岗位
扶贫车间因具备“家门口就业、劳动力密集、技能要求不高、上班形式灵活”等优点,成为贫困地区就业扶贫的重要选择,特别是一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创设扶贫车间成为有效解决搬迁户就业生计问题的重要举措。
疫情防控期间,扶贫车间要加快生产资料流通速度,通过加大订单生产、来料加工等力度,增设车间班组或进行轮班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吸纳因疫情不能出去打工的贫困户到扶贫车间来上班。同时,政府也可以对扶贫车间创设的增量岗位进行财政补贴支持。
老乡说
汶川县水磨镇郭家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兰晓燕:
我家里有90多岁的老奶奶,还有60多岁的公婆,另外有3个娃娃,最大的11岁,最小的1岁半。幸亏有这个扶贫车间,在家门口上班,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可能没有出去打工挣得多,但是能随时照看孩子学习,这是最重要的。(记者 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