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明天,你好!”——精准扶贫帮助四川深贫区脱贫奔小康

  • 2019年10月12日 07时56分
  • 来源: 新华社
  • 【字体:
  • 播报
  • “明天,你好!”四个红漆大字醒目地书写在四川凉山彝族青年博立史布家老屋的门上。这几年,在外读书的博立史布每次放假回家,都能看到村里的新变化。这个内向的年轻人,忍不住将内心的喜悦写在了门上。

    精准扶贫正帮助四川贫困地区群众彻底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

    山乡新貌

    在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乡中心小学,学生们课间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尽情欢乐。

    “以前村民们不愿让孩子上学,想让他们早点出去打工或者在家种地。现在不来读书的孩子基本没有了,以前腼腆的孩子现在也变得活泼了。”语文老师阿昭伍呷自豪地看着自己的学生们。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控辍保学、改建校舍、招录教师、安排内地上千所学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学校、落实“五长”责任制……四川省各项教育扶贫政策逐步落实。

    在抓紧学龄教育的同时,四川省在贫困地区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开办“农民夜校”,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技能培训。

    教育使一个个贫困家庭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在四川深贫区,贫困户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0%。绝大多数村里有了卫生室,藏区群众饱受困扰的包虫病、大骨节病得到有效遏制。

    “十三五”期间,四川对13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8万人已经搬进了新房。新房里,有水、有电,干干净净、亮亮堂堂;新房外,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富裕、通向文明、通向美好的明天。

    在实现“两不愁”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三保障”,四川彝区、藏区贫困群众生活正在呈现新的面貌。

    激发内生动力

    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产业基地,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章古村村民谭兴琼正在采摘红辣椒,脸晒得红扑扑的,笑意一直挂在嘴边。

    “以前家里只种地,现在农忙时在家做农活,农闲时到基地务工,一个月能多挣3000元。”谭兴琼说。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精准扶贫政策正在激发贫困乡村群众内生动力和智慧潜力。四川彝区、藏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特色杂粮种植、优质畜牧产业等,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新型经营主体,为脱贫铺就长效之路。十八大以来,四川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务工脱贫,占脱贫总人数的54.7%,撑起四川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

    外来扶贫干部的帮扶作用在一些村寨尤为突出。博立史布家所在的喜德县阿吼村识字村民不多,贫困程度很深。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对阿吼村定点扶贫以后,该村在短短两三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摘掉了“贫困帽”。

    阿吼村247户村民散居在2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沟里。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从山沟到山头走遍每一户村民的家,谁家的羊没喂好,他要管;谁家的娃儿没上学,他要管;吉觉阿牛木的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日子难得想要轻生,他默默送去2000元钱……

    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介绍,目前在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4%下降到8%。

    “五级书记挂帅”,最大限度集中各方面资源;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确保力量集中使用在最贫困群体身上;“两不愁三保障”确立了不以收入为唯一指标、“真脱贫、脱真贫”的衡量体系……

    四川省仅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投入深贫地区的各类资金就达1185.5亿元,仅在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凉山州就投入了1.1万名扶贫干部。

    “精准扶贫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明年,我们再加一把劲,一定能够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凉山州委宣传部部长曾令举说。(记者 肖林 黄玥 张超群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明天,你好!”——精准扶贫帮助四川深贫区脱贫奔小康

  • 2019年10月12日 07时56分
  • 来源: 新华社
  • “明天,你好!”四个红漆大字醒目地书写在四川凉山彝族青年博立史布家老屋的门上。这几年,在外读书的博立史布每次放假回家,都能看到村里的新变化。这个内向的年轻人,忍不住将内心的喜悦写在了门上。

    精准扶贫正帮助四川贫困地区群众彻底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

    山乡新貌

    在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乡中心小学,学生们课间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尽情欢乐。

    “以前村民们不愿让孩子上学,想让他们早点出去打工或者在家种地。现在不来读书的孩子基本没有了,以前腼腆的孩子现在也变得活泼了。”语文老师阿昭伍呷自豪地看着自己的学生们。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控辍保学、改建校舍、招录教师、安排内地上千所学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学校、落实“五长”责任制……四川省各项教育扶贫政策逐步落实。

    在抓紧学龄教育的同时,四川省在贫困地区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开办“农民夜校”,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技能培训。

    教育使一个个贫困家庭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在四川深贫区,贫困户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0%。绝大多数村里有了卫生室,藏区群众饱受困扰的包虫病、大骨节病得到有效遏制。

    “十三五”期间,四川对13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8万人已经搬进了新房。新房里,有水、有电,干干净净、亮亮堂堂;新房外,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富裕、通向文明、通向美好的明天。

    在实现“两不愁”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三保障”,四川彝区、藏区贫困群众生活正在呈现新的面貌。

    激发内生动力

    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产业基地,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章古村村民谭兴琼正在采摘红辣椒,脸晒得红扑扑的,笑意一直挂在嘴边。

    “以前家里只种地,现在农忙时在家做农活,农闲时到基地务工,一个月能多挣3000元。”谭兴琼说。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精准扶贫政策正在激发贫困乡村群众内生动力和智慧潜力。四川彝区、藏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特色杂粮种植、优质畜牧产业等,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新型经营主体,为脱贫铺就长效之路。十八大以来,四川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务工脱贫,占脱贫总人数的54.7%,撑起四川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

    外来扶贫干部的帮扶作用在一些村寨尤为突出。博立史布家所在的喜德县阿吼村识字村民不多,贫困程度很深。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对阿吼村定点扶贫以后,该村在短短两三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摘掉了“贫困帽”。

    阿吼村247户村民散居在2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沟里。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从山沟到山头走遍每一户村民的家,谁家的羊没喂好,他要管;谁家的娃儿没上学,他要管;吉觉阿牛木的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日子难得想要轻生,他默默送去2000元钱……

    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介绍,目前在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4%下降到8%。

    “五级书记挂帅”,最大限度集中各方面资源;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确保力量集中使用在最贫困群体身上;“两不愁三保障”确立了不以收入为唯一指标、“真脱贫、脱真贫”的衡量体系……

    四川省仅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投入深贫地区的各类资金就达1185.5亿元,仅在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凉山州就投入了1.1万名扶贫干部。

    “精准扶贫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明年,我们再加一把劲,一定能够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凉山州委宣传部部长曾令举说。(记者 肖林 黄玥 张超群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