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易地扶贫让百万群众受益
桥坝村贫困户的变化,得益于四川启动的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5年7月,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脱贫攻坚确定为全省的头等大事,并明确提出,要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根据严格筛选和科学评估,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四川累计有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范畴。目前,这些以前居住在高寒山区、基础配套艰难区、地灾隐患区的贫困群众,已有58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完成规划任务的一半。
据统计,四川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的九分之一,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作为指引,全力推进,既要搬得了,还要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安居与乐业并重。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搬?产业如何发展?四川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攻坚克难的精神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中的难题。
在资金方面,四川在管好用好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创新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产业扶持基金等四项扶贫基金,扫清扶贫政策盲点,持续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省已下达资金169.27亿元,完成投资168.06亿元。
另一方面,四川向改革要资金。2015年8月,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四川出台《四川省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管理规定》,为异地使用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提供了可行方案。这项改革,让地处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区深处的巴中市看到了希望:巴中市698个贫困村农村存量宅基地约10699公顷,如果其中45%的面积参与增减挂钩,可以拆旧4814公顷,节约3016公顷土地,如果按照每亩29.5万元交易指标,可为巴中筹措资金133亿元。去年,就在改革实施一年后,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了巴中市300公顷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结余挂钩指标的地区。
在易地搬迁人口安置上,四川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原则,充分考虑盆地、丘陵的特殊地形地貌、农村实际和搬迁群众意愿,探索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安置方式,既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避免了贫困户过度集中带来的稳定压力和融入难题。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从规划开始,四川就聚焦易地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明确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脱贫路径,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多种方式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在今年33万搬迁人口中,发展特色农林业有17.7万人、发展劳务经济7.87万人、资产收益性帮扶7万人、社会保障兜底5.1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4.47万人、自主创业就业0.67万人、安排公益性岗位0.57万人。(记者 钟华林)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