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全解析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五大经济区,五条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发展路径。
各具特色,源于各发展规划瞄准各经济区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目标和举措;相互协调,源于各发展规划始终强调互联互通,着力全省经济发展结构优化。
五个“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别有哪些亮点?描绘出怎样的美好图景?
成都平原经济区
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8市,经济总量19126亿元,占全省59.6%;总人口超过3700万人,占全省46%。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发挥对全省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近日印发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等先进制造业;推动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
服务业方面,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为重点,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用现代服务业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扩大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另一主要内容。《规划》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区要率先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为此,要抢抓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核能装备与核技术运用、北斗导航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创新军地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人才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
[关键一招]
军民融合是关键抓手
盛毅(《规划》编制组专家、省社科院副院长):军民融合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抓手。首先,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四川的任务;其次,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军工资源非常丰富,在全国来说都具有比较优势;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通过深入推进发展军民融合,搞好的不仅是军民融合本身,其背后还连带着军民体制上的突破、科技人才体制的突破、科技金融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突破,这一系列突破对创新驱动的全局性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川南经济区
形成主要城市一小时经济圈
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4市,28个县(区),经济总量5221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人。
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是川南经济区的发展“短板”。为此,近日印发的《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幅提升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水平。
针对区域内,《规划》提出将基本形成区域内主要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间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城际快速路网。
放眼区域外,《规划》提出将构建对外运输大通道。东向,以长江、岷江、沱江航道升级和综合开发工程,泸州至荣昌高速公路等建设为重点,构筑融入亚太经济圈的出海大通道;南向,以蓉昆高铁、宜(宾)彝(良)高速等铁路与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加速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西向,以沿江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构筑连接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战略资源开发大通道;北向,以打通川南-成都-西安-环渤海地区和川南-成都-兰州的运输走廊为重点,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是川南经济区另一大课题。《规划》提出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支持名酒企业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长宁-威远、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四川省境内部分)等的勘探开发,建设川南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
[关键一招]
设立川南城市群发展基金
邓玲(《规划》编制组专家、四川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受制于行政体制约束,川南城市群各城市集聚力、向心力差,难以形成合理分工。这是当地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整体优势长期得不到发挥的关键原因。要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建议探索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储备制度,设立川南城市群发展基金,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对接。同时探索制定跨区域经济核算、税收分成、土地利用统筹等共建共享政策。
川东北经济区
2020年内贫困县区全摘帽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5市34个县(市、区),截至去年末地区生产总值4979.3亿元,常住人口2113.8万人。
川东北经济区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能否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日印发的《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
从扶贫重点区域看,《规划》提出要抓住国家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机遇,研究制定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方案,在投融资、资源综合开发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出一条扶贫开发和全面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从扶贫重点工程看,《规划》提出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7个扶贫专项方案,加快推进重点脱贫攻坚工程。同时,强化省、市、县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新增财力优先保障专项扶贫资金需要,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规划》也提出要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精深加工业,构建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养老康养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关键一招]
用好“地上”“地下”资源
杨春健(《规划》编制组专家、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关键是开发利用好特色优势资源,至少有“地上”“地下”两大资源。“地上”资源是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川东北经济区在这方面基础较好。“地下”资源是石墨烯、天然气等,储量相对丰富。资源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当地可引进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向产业高端发展。“全面开花”如有难度,可先从一两个具体应用领域寻求突破。
攀西经济区
将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2市(州)、22个县(区),经济总量2240亿元,总人口591.3万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经济区该如何用好战略资源?近日印发的《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全面建设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铁矿石资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
就钒钛、稀土而言,《规划》提出将加强钒钛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有序开发稀土资源,实现从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基地转变。
就石墨而言,《规划》提出依托丰富的石墨矿产资源,加强石墨烯科技攻关,推动石墨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照明、生物医用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建立勘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石墨烯产业体系。
作为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区,《规划》明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积极探索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就业,率先对残疾人扶贫对象实行生活费补贴,使其年收入达到国定贫困县标准;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对口支援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继续推进“8+8”对口援边工作,延伸“4+5”对口帮扶工作,完善“1+N”扶贫工作机制。
[关键一招]
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景
卢阳春(《规划》编制组专家、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发展阳光康养业,攀西经济区在全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具体而言,可以攀枝花、西昌为核心,西攀高速为轴线打造攀西阳光康养产业带。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外地有经验的龙头企业入驻,同时还可探索阳光康养产业与生态农业、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景,构建康养产业体系。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以绿色发展改善生态为基调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面积超过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7.86%;经济总量478亿元,常住人口209.5万人。
五大经济区中,只有川西北在“经济区”前多了“生态”两字,体现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的发展主基调。近日印发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生态产业对改善民生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坚持旅游优先发展,打造世界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规划》提出重点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山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大草原湿地旅游区等四大旅游精品区。《规划》也提出要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丰富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将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培育四季主题旅游产品,打造以高端游自驾游为重点、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支持在旅游服务领域推广分享经济模式。
大力发展旅游的背后,离不开川西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规划》提出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动海子山和若尔盖红原高原湿地群保护与恢复,配合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关键一招]
将旅游、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社会资源
王小刚(《规划》编制组专家、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应是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而全域旅游可在更大范围惠及川西北的老百姓,有效、全面地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和社会资源。那么,要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解决的是可进入性的问题,需要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对道路、加油站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