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魏宏专访:既要“抓紧转”,又要“加快赶”

  • 2015年03月09日 12时33分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字体:
  • 播报
  •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魏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四川必须要有比全国快一些的发展速度。

      四川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粮食安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两会现场报道

      历经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及多次自然巨灾袭击的四川目前怎样?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大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把握?为此,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就各界关心的这些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魏宏。

      “抓紧转”和“加快赶”

      《中国经济周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我们也注意到四川在去年就提出,既要“抓紧转”,又要“加快赶”,您是怎么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魏宏: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建设发展走到目前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存在的最大结构性问题,在区域发展竞争中,西部地区既要面对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压力,又要承受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阵痛。因此,作为西部地区,四川必须处理好“转”和“赶”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中,三产比重比全国低11.5个百分点,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在工业结构中,原材料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3%,低端制造业占比近30%,先进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仅为22%左右,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这使我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承受着更大的“阵痛”。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抓紧转”,下决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

      另一方面,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四川必须要有比全国快一些的发展速度。目前,四川经济总量虽排全国第八位,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国75.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占全国的84.6%和89%,全省还有近500万群众没有脱贫。“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们最大的省情。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在发展。我们提出并强调“加快赶”,就是要把经济发展速度稳住,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决不能让经济形成惯性下滑;经济稳不住,不但会对就业、财政、金融带来风险,也会使转型升级发展失去基础和条件。

      化解“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是传统工业大省,在你们“抓紧转”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

      魏宏:四川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大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同全国一样,产能过剩问题也在逐步显现,而且过剩的范围正从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扩展到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坚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的原则,着力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管住增量,优化存量。一是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二是严格审批和市场准入,加强准入管理,控制过剩项目得到核准和备案;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前年和去年,我们相继淘汰了433户和505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四是加快传统技术改造,通过政府技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技术化和信息化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这两年四川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如何呢?

      魏宏:我这里介绍一组数据吧:四川炼钢、水泥、平板玻璃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6%、5.8%、0.1%;而这三项淘汰产能2013年分别占全国淘汰产能的3.6%、7.1%和8.6%;2014年淘汰产能又占全国的6.2%、6.4%和6.4%,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目标任务。

      四川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系所在

      《中国经济周刊》: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标志着“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国家战略部署正式实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长江源头和上游的经济大省,四川如何把握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魏宏: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覆盖了超过1/5的国土,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经济总量约占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这横跨东中西部的广阔区域联动建设流域经济带,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化,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劲支撑。如果把长江经济带看作参天大树,战略腹地的四川就是根系所在。四川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促进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重要依托。围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主线,盘活长江经济带发展“大棋局”,四川有着重要担当。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魏宏:根据国家的决策部署,四川确立了“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这对四川是重大机遇,我们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重点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交通牌”,完善沿江综合交通体系。我们将通过挖潜增强长江运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二是打好“产业牌”,推动沿江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将始终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核心,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打好“改革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范围,在成都部分地区试行上海自贸区的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是打好“开放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拓展四川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在空间上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东中西协调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五是打好“生态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围绕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走廊,进一步重视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创新生态保护的机制体制,确保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六是打好“合作牌”,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与上游地区将重点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产业分工协作、资源和能源开发等领域合作;与下游地区将重点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等方面交流合作;与中游地区将重点推进在物流、农业、科技、旅游、文化等行业和领域的合作。

      坚决守住管好“天府粮仓”

      《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顶层设计,四川作为重要产粮大省,粮食安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的?

      魏宏:四川自古就是“天府粮仓”,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第一粮食消费大省,还是全国最大的生猪、饲料和酿酒基地,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挤占了部分耕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压力较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现象,对稳定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四川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中,既守住管好“天府粮仓”,又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提出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请问魏省长如何落实这一责任制?

      魏宏:在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新常态下,面对资源、市场、生态等各方面的挑战,我们确实需要以切实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契机,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我认为,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工作要抓在手上:一是自觉把工作责任抓在手上,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建立统一的、可量化奖惩的考核机制;二是把守住耕地红线抓在手上,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三是把巩固粮食产能抓在手上,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着力提升科学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四是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在手上,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政策扶持力度,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五是把夯实保供稳价基础抓在手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调控载体,保障区域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六是把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抓在手上,加大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全覆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四川省省长魏宏。他说,“地方官员压力大,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下好简政放权这个“先手棋”

      《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一直把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点在推进,我们也关注到四川在这方面力度很大,请问魏省长,四川去年主要抓了哪些建设?

      魏宏:加大力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这是我们去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有几个特点值得介绍:一是大力减少审批事项。2013年以来我们共5批次取消调整省本级430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前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80余项,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二是取消非行政审批事项。去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全部取消调整省本级设立的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本级不再保留这一类别。三是精简审批前置条件。去年在全国率先全部取消调整省本级设立的非投资建设项目前置事项186项。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去年通过开展统一清理、认定,汇总省级行政权力共7194项,市、县级政府行政权力平均6058项、4083项。目前正在对汇总的行政职权目录作进一步清理优化,认定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省政府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从今年开始,所有行政权力全部纳入行政职权目录规范管理,未纳入目录的一律不允许行使。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了解到,去年四川省政府为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制定了“五个规定”“五个意见”,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魏宏:不错,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我们在行政权力最容易失控、最容易发生腐败的财政资金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务公开等10个重点领域建立了“五个规定”和“五个意见”,对决策、运行、监管等环节逐一作出细致严密的制度设计,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力求形成严谨闭合的工作机制。比如,针对个别领导干部干预和插手土地出让的问题,明确规定土地出让方案审批必须集体会审、主要领导末位表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确保集体决策真正落实到位。“五个规定”“五个意见”立足点是构建长效机制,更加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努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魏宏专访:既要“抓紧转”,又要“加快赶”

  • 2015年03月09日 12时33分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魏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四川必须要有比全国快一些的发展速度。

      四川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粮食安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两会现场报道

      历经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及多次自然巨灾袭击的四川目前怎样?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大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把握?为此,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就各界关心的这些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魏宏。

      “抓紧转”和“加快赶”

      《中国经济周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我们也注意到四川在去年就提出,既要“抓紧转”,又要“加快赶”,您是怎么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魏宏: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建设发展走到目前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存在的最大结构性问题,在区域发展竞争中,西部地区既要面对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压力,又要承受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阵痛。因此,作为西部地区,四川必须处理好“转”和“赶”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中,三产比重比全国低11.5个百分点,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在工业结构中,原材料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3%,低端制造业占比近30%,先进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仅为22%左右,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这使我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承受着更大的“阵痛”。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抓紧转”,下决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

      另一方面,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四川必须要有比全国快一些的发展速度。目前,四川经济总量虽排全国第八位,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国75.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占全国的84.6%和89%,全省还有近500万群众没有脱贫。“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们最大的省情。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在发展。我们提出并强调“加快赶”,就是要把经济发展速度稳住,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决不能让经济形成惯性下滑;经济稳不住,不但会对就业、财政、金融带来风险,也会使转型升级发展失去基础和条件。

      化解“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是传统工业大省,在你们“抓紧转”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

      魏宏:四川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大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同全国一样,产能过剩问题也在逐步显现,而且过剩的范围正从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扩展到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坚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的原则,着力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管住增量,优化存量。一是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二是严格审批和市场准入,加强准入管理,控制过剩项目得到核准和备案;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前年和去年,我们相继淘汰了433户和505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四是加快传统技术改造,通过政府技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技术化和信息化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这两年四川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如何呢?

      魏宏:我这里介绍一组数据吧:四川炼钢、水泥、平板玻璃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6%、5.8%、0.1%;而这三项淘汰产能2013年分别占全国淘汰产能的3.6%、7.1%和8.6%;2014年淘汰产能又占全国的6.2%、6.4%和6.4%,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目标任务。

      四川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系所在

      《中国经济周刊》: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标志着“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国家战略部署正式实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长江源头和上游的经济大省,四川如何把握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魏宏: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覆盖了超过1/5的国土,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经济总量约占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这横跨东中西部的广阔区域联动建设流域经济带,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化,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劲支撑。如果把长江经济带看作参天大树,战略腹地的四川就是根系所在。四川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促进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重要依托。围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主线,盘活长江经济带发展“大棋局”,四川有着重要担当。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魏宏:根据国家的决策部署,四川确立了“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这对四川是重大机遇,我们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重点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交通牌”,完善沿江综合交通体系。我们将通过挖潜增强长江运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二是打好“产业牌”,推动沿江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将始终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核心,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打好“改革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范围,在成都部分地区试行上海自贸区的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是打好“开放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拓展四川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在空间上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东中西协调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五是打好“生态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围绕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走廊,进一步重视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创新生态保护的机制体制,确保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六是打好“合作牌”,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与上游地区将重点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产业分工协作、资源和能源开发等领域合作;与下游地区将重点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等方面交流合作;与中游地区将重点推进在物流、农业、科技、旅游、文化等行业和领域的合作。

      坚决守住管好“天府粮仓”

      《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顶层设计,四川作为重要产粮大省,粮食安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的?

      魏宏:四川自古就是“天府粮仓”,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第一粮食消费大省,还是全国最大的生猪、饲料和酿酒基地,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挤占了部分耕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压力较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现象,对稳定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四川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中,既守住管好“天府粮仓”,又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提出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请问魏省长如何落实这一责任制?

      魏宏:在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新常态下,面对资源、市场、生态等各方面的挑战,我们确实需要以切实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契机,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我认为,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工作要抓在手上:一是自觉把工作责任抓在手上,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建立统一的、可量化奖惩的考核机制;二是把守住耕地红线抓在手上,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三是把巩固粮食产能抓在手上,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着力提升科学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四是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在手上,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政策扶持力度,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五是把夯实保供稳价基础抓在手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调控载体,保障区域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六是把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抓在手上,加大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全覆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四川省省长魏宏。他说,“地方官员压力大,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下好简政放权这个“先手棋”

      《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一直把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点在推进,我们也关注到四川在这方面力度很大,请问魏省长,四川去年主要抓了哪些建设?

      魏宏:加大力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这是我们去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有几个特点值得介绍:一是大力减少审批事项。2013年以来我们共5批次取消调整省本级430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前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80余项,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二是取消非行政审批事项。去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全部取消调整省本级设立的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本级不再保留这一类别。三是精简审批前置条件。去年在全国率先全部取消调整省本级设立的非投资建设项目前置事项186项。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去年通过开展统一清理、认定,汇总省级行政权力共7194项,市、县级政府行政权力平均6058项、4083项。目前正在对汇总的行政职权目录作进一步清理优化,认定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省政府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从今年开始,所有行政权力全部纳入行政职权目录规范管理,未纳入目录的一律不允许行使。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了解到,去年四川省政府为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制定了“五个规定”“五个意见”,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魏宏:不错,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我们在行政权力最容易失控、最容易发生腐败的财政资金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务公开等10个重点领域建立了“五个规定”和“五个意见”,对决策、运行、监管等环节逐一作出细致严密的制度设计,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力求形成严谨闭合的工作机制。比如,针对个别领导干部干预和插手土地出让的问题,明确规定土地出让方案审批必须集体会审、主要领导末位表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确保集体决策真正落实到位。“五个规定”“五个意见”立足点是构建长效机制,更加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努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