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体经济上演“逆境突围战”
“真金不怕火炼”。面对新常态的考验,西部经济大省四川的一些企业,或瞄准机遇开拓新市场,或自主创新培育竞争力,实现经营业绩逆势上扬。一场实体经济的“逆境突围战”正在生动上演。
“争口气”,心怀制造强国梦
由于订单供不应求,四川省力海铸业有限公司的车间春节假期也没停工。总经理兰少明直言:“这是受了刺激,憋着一口气挣出来的。”
2008年,兰少明参加了一个重庆轻轨项目的配件供货谈判会。轻轨机车需配4个名为减速箱体的关键部件,当时只有日本能生产。在谈判会上,日方十分强硬,一个箱体要价50多万元,一分不能少。
当时,力海也正在摸索生产减速箱体,但还只有个雏形,因为工艺难度实在很大。谈判会归来,兰少明心里不好受,发誓要啃下“硬骨头”,为国产零部件争口气。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下,力海的攻关取得突破,第二年就实现了供货能力,一举打破日本的垄断。目前,力海一年为中国北车提供1500套减速箱体,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
兰少明的“一口气”,其实是民族工业的灵魂。在工业大国转型工业强国的进程中,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贴地气”,傲视同侪有良方
我国复合肥产能严重过剩,去年全行业开工率仅六成,川内化肥上市公司美丰、川化均出现亏损甚至重组。但在行业寒冬之际,四川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却依靠核心技术和“贴地气”的销售模式,去年销量16万多吨,增长2万吨,排名四川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品牌。
与其他化肥企业“一个产品千家用”不同,台沃主打专用配方复合肥,针对不同作物、土壤量身定制,为客户专门研发,很受市场欢迎。同时,公司实行订单销售,先款后货,资金压力就小了。“虽然我们没有融资的难题,但不少银行行长希望我们贷款。”公司副总经理肖红军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大环境依旧严峻,但公司开年已收到2亿元、6万吨的大春订单,势头较好。公司已经准备在中小板上市,目前处在公示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非一句口号。台沃之所以能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逆势而上,关键就在于它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顺应了市场的规律。当然,市场也从来不会亏待创新。
“练内功”,大象也可以转身
宜宾丝丽雅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粘胶长丝生产企业之一,产品主打印度、巴基斯坦等市场。伴随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加上汇率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印、巴市场行情近年出现“大逆转”。
2013年,印度的长丝价直挫20%,仅此一项丝丽雅就损失上亿元。当年,公司的出口额增幅从前些年年均25%的水平,猛然跌落至-4%。
去年,丝丽雅一边结合印、巴市场需求加推绣花线、粘胶短纤等新产品,一边积极以高品质产品重新布局发达国家市场,开拓新的增长点。在外部环境未明显好转、产品均价仍偏低的形势下,丝丽雅去年出口额增长4.3%,稳住阵脚。
短短一年里,丝丽雅如何迅速迈过转型这道坎?丝丽雅集团总裁助理宋伟透露,这得益于丝丽雅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与攻关,多年来公司获得专利授权600余件,成为国内同行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企业。依靠“技术红利”,公司不仅持续降本增效,还得以从容应对危机。
船大难调头。在经济发展转型换挡期,越是传统的行业越难跟上节奏。丝丽雅的经历不难看出,居安思危、苦练内功才是企业生存之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记者 杨迪 江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