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拉着老乡奔小康——四川“十二五”的民生账本

  • 2015年11月17日 07时50分
  • 来源: 光明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四川经济总量有望在西部省份中率先“撞线”3万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四川GDP增速8%。四川省统计局总经济师熊建中用“平稳运行、稳定增长”来形容全省的发展态势。

      与经济账本相对应的是,四川持续加大对民生保障的投入,过去五年年均脱贫人口逾100万,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六成以上。补齐民生短板,四川以更加和谐均衡的姿态冲刺全面小康。

      支出最多的是民生 增幅最大的是收入

      对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乡村教师来说,这两年可谓喜事连连,有了基层及高寒补贴,可拿到比城区教师更高的工资;教师周转房开始建设,年轻教师可以安心扎根基层。仅今年,四川就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建设1万套周转房。

      每年都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这是欠发达省份四川作出的郑重选择。早在年初的人代会上,省政府就承诺,确保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改善农村通村公路1.5万公里,全面解决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安全饮水,全面实现无电村通电,改造城市危旧房棚户区30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5万户……

      一周前,四川省财政厅公布今年前三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全省民生财政预算安排140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65%;实际上已下达预算1514.36亿元,占计划安排的108%。“保基本、守底线”带来巴蜀城乡巨变。这几年,四川城市面貌、交通条件大幅提升,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藏区“电力天路”工程顺利完工,偏远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眼下,甘孜、阿坝、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正启动“15年免费教育”计划。全省正继续完善全覆盖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

      关注最困难的人 办最难的事

      11月10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启动,这一严重危害西部农牧区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将得到遏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这是四川过去五年民生实践的逻辑起点。上万名党员干部走进贫困人群,联系贫困户,与他们做亲戚,量身制订帮扶规划,实现精准帮扶。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尕渣村,村民克斯伍享受着崭新的生活。“政府出钱让我们把高山上的清泉水引到了家中,这些米都是政府给大骨节病地区发的粮食。”克斯伍说,过去全村人被大骨节病困扰,很多村民丧失劳动力,成为最穷的人群。政府给村民治病、发药、发粮食、发补贴,还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四川12万大骨节病患者远离了苦痛,走上了致富路。

      偏远的凉山州木里县,百年前被探险家洛克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群山环绕,过去靠骡马翻山越岭运货。而今,全县29个乡镇已有28个通车,全县113个村中,有73个村的悬崖峭壁上有了汽车的身影,木里的交通基本达到了“物畅其流”。而这仅仅是甘孜州、凉山州开展“三年交通大会战”的一小部分,今年将全部完成1.23万公里的建设任务。在藏区金川县,所有乡镇道路实现硬化,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这几年,四川在藏区连续实施六大民生工程计划,编制完成了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瞄准了群众需求的“靶心”,使雪域高原群众有了舒适的聚居点,喝上了卫生水,马背上也能看电视。

      补齐农村短板 造就美丽城乡

      对于一个西部人口大省而言,脱贫济困、民生改善就是一次长征。在四川省现有的贫困人口中,还有近500万在农村,大多集中在大小凉山、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四大片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补齐农村短板,不止于个体的脱困,更要注重区域的整体提升。循着这样的思路,四川以建设新农村带动贫困山村变样,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四川以“四大连片扶贫片区”为重点,在大小凉山彝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在藏区推进“藏区新居”建设,在秦巴山区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优先帮助最贫困的村和农户建房,不落下一村一户。目前,“巴山新居”已建成4.8万户,“藏区新居”建成2万户,“彝家新寨”建成1万余户。

      与危房改造同步,集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农家购物中心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同步建设,农村成为与城市一样诗意流淌的地方。

      与此同时,四川加速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000多万亩、规模养殖场40多万个,发展龙头企业8500家,培育家庭农场1.4万家,农村发展的内生造血功能增强。仅去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就达1340亿元,同比增长28.2%;带动1000余万农民增收,全省农民旅游人均纯收入704.5元。(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拉着老乡奔小康——四川“十二五”的民生账本

  • 2015年11月17日 07时50分
  • 来源: 光明日报
  •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四川经济总量有望在西部省份中率先“撞线”3万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四川GDP增速8%。四川省统计局总经济师熊建中用“平稳运行、稳定增长”来形容全省的发展态势。

      与经济账本相对应的是,四川持续加大对民生保障的投入,过去五年年均脱贫人口逾100万,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六成以上。补齐民生短板,四川以更加和谐均衡的姿态冲刺全面小康。

      支出最多的是民生 增幅最大的是收入

      对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乡村教师来说,这两年可谓喜事连连,有了基层及高寒补贴,可拿到比城区教师更高的工资;教师周转房开始建设,年轻教师可以安心扎根基层。仅今年,四川就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建设1万套周转房。

      每年都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这是欠发达省份四川作出的郑重选择。早在年初的人代会上,省政府就承诺,确保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改善农村通村公路1.5万公里,全面解决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安全饮水,全面实现无电村通电,改造城市危旧房棚户区30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5万户……

      一周前,四川省财政厅公布今年前三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全省民生财政预算安排140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65%;实际上已下达预算1514.36亿元,占计划安排的108%。“保基本、守底线”带来巴蜀城乡巨变。这几年,四川城市面貌、交通条件大幅提升,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藏区“电力天路”工程顺利完工,偏远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眼下,甘孜、阿坝、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正启动“15年免费教育”计划。全省正继续完善全覆盖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

      关注最困难的人 办最难的事

      11月10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启动,这一严重危害西部农牧区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将得到遏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这是四川过去五年民生实践的逻辑起点。上万名党员干部走进贫困人群,联系贫困户,与他们做亲戚,量身制订帮扶规划,实现精准帮扶。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尕渣村,村民克斯伍享受着崭新的生活。“政府出钱让我们把高山上的清泉水引到了家中,这些米都是政府给大骨节病地区发的粮食。”克斯伍说,过去全村人被大骨节病困扰,很多村民丧失劳动力,成为最穷的人群。政府给村民治病、发药、发粮食、发补贴,还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四川12万大骨节病患者远离了苦痛,走上了致富路。

      偏远的凉山州木里县,百年前被探险家洛克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群山环绕,过去靠骡马翻山越岭运货。而今,全县29个乡镇已有28个通车,全县113个村中,有73个村的悬崖峭壁上有了汽车的身影,木里的交通基本达到了“物畅其流”。而这仅仅是甘孜州、凉山州开展“三年交通大会战”的一小部分,今年将全部完成1.23万公里的建设任务。在藏区金川县,所有乡镇道路实现硬化,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这几年,四川在藏区连续实施六大民生工程计划,编制完成了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瞄准了群众需求的“靶心”,使雪域高原群众有了舒适的聚居点,喝上了卫生水,马背上也能看电视。

      补齐农村短板 造就美丽城乡

      对于一个西部人口大省而言,脱贫济困、民生改善就是一次长征。在四川省现有的贫困人口中,还有近500万在农村,大多集中在大小凉山、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四大片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补齐农村短板,不止于个体的脱困,更要注重区域的整体提升。循着这样的思路,四川以建设新农村带动贫困山村变样,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四川以“四大连片扶贫片区”为重点,在大小凉山彝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在藏区推进“藏区新居”建设,在秦巴山区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优先帮助最贫困的村和农户建房,不落下一村一户。目前,“巴山新居”已建成4.8万户,“藏区新居”建成2万户,“彝家新寨”建成1万余户。

      与危房改造同步,集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农家购物中心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同步建设,农村成为与城市一样诗意流淌的地方。

      与此同时,四川加速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000多万亩、规模养殖场40多万个,发展龙头企业8500家,培育家庭农场1.4万家,农村发展的内生造血功能增强。仅去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就达1340亿元,同比增长28.2%;带动1000余万农民增收,全省农民旅游人均纯收入704.5元。(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