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并举 集聚发展活力——2014年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综述

  • 2015年01月19日 07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时间回到2014年2月12日,春天的脚步刚刚开始,温江苗木商郭朝建作为全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首个吃螃蟹”的人,获得一笔62万元的贷款。

      7月,火热季节,攀枝花丰源矿业公司财务部长徐英内心却降到“冰点”。银根紧缩和市场萎靡,企业命悬一线。最终让他们起死回生的是一项名为“过桥贷”的金融创新。

      同样在夏天,彭山县悦园农业的杨艳艳一度对着地里的15万斤秋葵欲哭无泪。最终,她在“万企出国门”活动中迎来转机,第一次出国门,就拿到6000万元人民币订单。

      9月,收获时节。遂宁市鼎洪物流公司负责人陈诚拿到全省首张“先照后证”营业执照,公司提前一个多月营业。

      12月,严冬逼近。盐业体制已在悄然变化,破除食盐专营体制,四川多地企业蓄势待发。

      从春到冬,从攀西河谷到成都平原,从乡村到城市,微观个体的否泰更替,宏观经济的危机折转背后,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汹涌激荡。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之年,我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既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又充分结合四川实际,既全面深化改革,又实施充分开放,打出组合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聚集起强大动力与活力。

      建好“两本台账”,区别“三类情况”,实施“三大行动”,蹄疾而步稳的“四川节奏”

      就在郭朝建笑眯眯“数票子”的前两天,2014年2月10日,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一前一后,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事件,内在却暗合着时代的逻辑: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从来不只停留在“肉食者谋之”的抽象层面,普通百姓的衣食冷暖,欢喜忧伤,更是国家政策取向的应有之义。

      改革的冲锋号一经吹响,前行的脚步就无法阻挡。从春天到冬天,短短十个月时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审议通过28个专项方案(意见),涵盖行政审批、国企国资、农业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加上一些部门出台的改革方案,全年各类改革方案接近40个,平均每个月有超过三个改革方案出台。

      如何避免忙中出错、违规抢跑的情况?《决定》明确,要按照中央“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要求,区别“近期推进”、“先期试点”和“深入研究”三类情况,研究制定2014年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要点》,细化当年改革重点任务。

      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放着“两本台账”:《2014年改革工作台账》和《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年-2020年)》。两本台账,既着眼当前,又布局长远,尤其是后者,在全国来说都是一大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去年10月20日开始,省委改革办抽调力量组成四个评估小组,分赴全省各地和省级各部门,对省委已通过的20个专项方案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评估,将各市州改革工作纳入省委目标绩效考核,在150分总分中占10分的权重。

      对身处内陆的四川而言,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开放也是改革。2014年,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勇于探索,8月,率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明确成都市部分区域将从四个方面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改革试点;

      同一时间,成都海关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政策中的8项政策移植到四川。12月1日,四川纳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一手改体制,一手搭平台。年初,启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市场拓展“三大活动”;4月,开展“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年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率团前往欧洲及日韩新考察访问,在全球刮起“四川旋风”;秋天,组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链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绵阳)科博会、第十五届西博会……贯穿全年的高端会议、高层促进活动,引进来,走出去,不仅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也在倒逼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缓急并重,内外兼顾,张弛有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我省行动蹄疾而步稳,踏出鲜明的“四川节奏”。

      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当地实际,在农村、国企、科技等多个领域精准发力,特色鲜明的“四川探索”

      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我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在统筹城乡、国企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精准发力,让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透露出浓烈的“四川特色”。四川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改革的先驱,2007年,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四川要在统筹城乡领域继续当好排头兵。

      201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省农业厅等联合下发《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方案》,9县(市、区)先期试点。更多沉睡的农村资产,从此苏醒过来。

      几乎就在同时,省委“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开展农村产权“多权同确”,这是一个四川创新。从此,农村地区的一瓦一屋,都会有一张“产权证”。在广元,当地实施“七权同确”;在通江,当地把特色产权、基地物权纳入确权范围,农民拿到“八权一股”。

      12月,成都市等4个市、区(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农民有偿退出“三权”的探索,农村改革继续迈步前行。

      2014年,全省国企改革迈出新步伐。推动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专项改革,年中长虹集团等3户企业董事会依法选聘管理经理层改革启动;首批24户省属企业39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工作基本完成;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成功“转身”,川商集团、粮油集团成功“联姻”,共同组建川商投资集团……

      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创新驱动不仅事关转型升级的进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如何提升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改革,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受益分配等方面大胆探索。

      激发创新活力。去年,我省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作为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考核的重要指标。

      抓大不放小。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机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补助创业投资和银行信贷领域的800多个项目,吸引社会资本120多亿元。

      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大程度上激活民间资本,是我省另一着力重点。

      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2014年,我省坚持下好简政放权这招先手棋,一方面启动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先照后证”等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年末,省级保留审批事项精简为28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精简程度达80%。

      作为市场拓展方式的全新变革,年初启幕的市场拓展“三大活动”,透露着重重的新意。从组织机制上看,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商会参与”的市场联动拓展长效机制,开创国内外贸易发展新局面;从参与成员看,更多中小微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角。

      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投资平台,西博会在去年首度出现大胆创新:首次分两段举办,前后历时12天,创下时间最长新纪录,展商观众定位更准,更加专业化。

      “松绑绳”与“砍门槛”并举,内部改革与外向拓展兼顾,能量十足的“四川活力”

      “井喷!”前不久,省工商局发布信息,2014年,我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50万户,同比增长11%,增速创近年来新高。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的背景下,这些新生市场主体的出现,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折射出市场对于环境的坚定信心。

      2014年,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和全国绝大部分地方一样,我省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同比下跌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数据同时出现大幅回落。

      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以改革为统领,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协调推进,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进入二季度后,全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得到遏制,前三季度,态势进一步稳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趋平衡,一个动力强大、活力充沛的四川依然挺立。

      在城镇。随着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国企经营效益逆势攀升,2014年,全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7%以上;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让新兴产业获得更多扶持、培育。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15%。

      在农村。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1400万亩,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500家,新建巴山新居、彝家新寨和藏羌新居等3100多个,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放眼全省。天府新区升级、绵阳科技城比照执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4项政策,“国字号”招牌不断激发新亮点,为全省催生新活力。

      开放释放活力。去年,“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持续开展1465场(次)活动,超1.5万家川企闯市场,促成交易超5000亿元。活动数量、规模和影响空前。

      加强重点产业招商。2014年,全省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4家。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83家,持续保持中西部领先。前11个月,我省外商投资实际到位91.4亿美元,预计全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可达100亿美元。新川创新科技园被列为成都高新区“一号工程”,包括宝德集团等10余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超百亿元,园区主干道基本完成。

      引进来的同时,加快“走出去”。在东盟,四川国际商会农产品专业委员会会员准备以交叉持股方式,建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共同推进国际市场销售和网点布局;在非洲,四川家具产业链伸向肯尼亚和赞比亚;在美国,川油宏华带动8家企业,一举拿下1.6亿美元的出口订单……

      去年,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构想。新坐标下,四川迅速抢抓机遇,锁定中亚、南亚、中东方向,组织70多家企业拓展市场,意向成交4200万美元,川货在“一带一路”周边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四川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催生发展新活力。(记者 梁现瑞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改革开放并举 集聚发展活力——2014年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综述

  • 2015年01月19日 07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时间回到2014年2月12日,春天的脚步刚刚开始,温江苗木商郭朝建作为全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首个吃螃蟹”的人,获得一笔62万元的贷款。

      7月,火热季节,攀枝花丰源矿业公司财务部长徐英内心却降到“冰点”。银根紧缩和市场萎靡,企业命悬一线。最终让他们起死回生的是一项名为“过桥贷”的金融创新。

      同样在夏天,彭山县悦园农业的杨艳艳一度对着地里的15万斤秋葵欲哭无泪。最终,她在“万企出国门”活动中迎来转机,第一次出国门,就拿到6000万元人民币订单。

      9月,收获时节。遂宁市鼎洪物流公司负责人陈诚拿到全省首张“先照后证”营业执照,公司提前一个多月营业。

      12月,严冬逼近。盐业体制已在悄然变化,破除食盐专营体制,四川多地企业蓄势待发。

      从春到冬,从攀西河谷到成都平原,从乡村到城市,微观个体的否泰更替,宏观经济的危机折转背后,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汹涌激荡。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之年,我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既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又充分结合四川实际,既全面深化改革,又实施充分开放,打出组合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聚集起强大动力与活力。

      建好“两本台账”,区别“三类情况”,实施“三大行动”,蹄疾而步稳的“四川节奏”

      就在郭朝建笑眯眯“数票子”的前两天,2014年2月10日,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一前一后,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事件,内在却暗合着时代的逻辑: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从来不只停留在“肉食者谋之”的抽象层面,普通百姓的衣食冷暖,欢喜忧伤,更是国家政策取向的应有之义。

      改革的冲锋号一经吹响,前行的脚步就无法阻挡。从春天到冬天,短短十个月时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审议通过28个专项方案(意见),涵盖行政审批、国企国资、农业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加上一些部门出台的改革方案,全年各类改革方案接近40个,平均每个月有超过三个改革方案出台。

      如何避免忙中出错、违规抢跑的情况?《决定》明确,要按照中央“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要求,区别“近期推进”、“先期试点”和“深入研究”三类情况,研究制定2014年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要点》,细化当年改革重点任务。

      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放着“两本台账”:《2014年改革工作台账》和《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年-2020年)》。两本台账,既着眼当前,又布局长远,尤其是后者,在全国来说都是一大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去年10月20日开始,省委改革办抽调力量组成四个评估小组,分赴全省各地和省级各部门,对省委已通过的20个专项方案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评估,将各市州改革工作纳入省委目标绩效考核,在150分总分中占10分的权重。

      对身处内陆的四川而言,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开放也是改革。2014年,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勇于探索,8月,率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明确成都市部分区域将从四个方面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改革试点;

      同一时间,成都海关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政策中的8项政策移植到四川。12月1日,四川纳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一手改体制,一手搭平台。年初,启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市场拓展“三大活动”;4月,开展“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年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率团前往欧洲及日韩新考察访问,在全球刮起“四川旋风”;秋天,组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链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绵阳)科博会、第十五届西博会……贯穿全年的高端会议、高层促进活动,引进来,走出去,不仅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也在倒逼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缓急并重,内外兼顾,张弛有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我省行动蹄疾而步稳,踏出鲜明的“四川节奏”。

      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当地实际,在农村、国企、科技等多个领域精准发力,特色鲜明的“四川探索”

      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我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在统筹城乡、国企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精准发力,让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透露出浓烈的“四川特色”。四川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改革的先驱,2007年,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四川要在统筹城乡领域继续当好排头兵。

      201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省农业厅等联合下发《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方案》,9县(市、区)先期试点。更多沉睡的农村资产,从此苏醒过来。

      几乎就在同时,省委“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开展农村产权“多权同确”,这是一个四川创新。从此,农村地区的一瓦一屋,都会有一张“产权证”。在广元,当地实施“七权同确”;在通江,当地把特色产权、基地物权纳入确权范围,农民拿到“八权一股”。

      12月,成都市等4个市、区(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农民有偿退出“三权”的探索,农村改革继续迈步前行。

      2014年,全省国企改革迈出新步伐。推动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专项改革,年中长虹集团等3户企业董事会依法选聘管理经理层改革启动;首批24户省属企业39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工作基本完成;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成功“转身”,川商集团、粮油集团成功“联姻”,共同组建川商投资集团……

      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创新驱动不仅事关转型升级的进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如何提升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改革,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受益分配等方面大胆探索。

      激发创新活力。去年,我省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作为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考核的重要指标。

      抓大不放小。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机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补助创业投资和银行信贷领域的800多个项目,吸引社会资本120多亿元。

      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大程度上激活民间资本,是我省另一着力重点。

      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2014年,我省坚持下好简政放权这招先手棋,一方面启动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先照后证”等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年末,省级保留审批事项精简为28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精简程度达80%。

      作为市场拓展方式的全新变革,年初启幕的市场拓展“三大活动”,透露着重重的新意。从组织机制上看,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商会参与”的市场联动拓展长效机制,开创国内外贸易发展新局面;从参与成员看,更多中小微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角。

      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投资平台,西博会在去年首度出现大胆创新:首次分两段举办,前后历时12天,创下时间最长新纪录,展商观众定位更准,更加专业化。

      “松绑绳”与“砍门槛”并举,内部改革与外向拓展兼顾,能量十足的“四川活力”

      “井喷!”前不久,省工商局发布信息,2014年,我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50万户,同比增长11%,增速创近年来新高。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的背景下,这些新生市场主体的出现,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折射出市场对于环境的坚定信心。

      2014年,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和全国绝大部分地方一样,我省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同比下跌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数据同时出现大幅回落。

      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以改革为统领,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协调推进,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进入二季度后,全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得到遏制,前三季度,态势进一步稳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趋平衡,一个动力强大、活力充沛的四川依然挺立。

      在城镇。随着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国企经营效益逆势攀升,2014年,全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7%以上;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让新兴产业获得更多扶持、培育。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15%。

      在农村。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1400万亩,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500家,新建巴山新居、彝家新寨和藏羌新居等3100多个,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放眼全省。天府新区升级、绵阳科技城比照执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4项政策,“国字号”招牌不断激发新亮点,为全省催生新活力。

      开放释放活力。去年,“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持续开展1465场(次)活动,超1.5万家川企闯市场,促成交易超5000亿元。活动数量、规模和影响空前。

      加强重点产业招商。2014年,全省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4家。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83家,持续保持中西部领先。前11个月,我省外商投资实际到位91.4亿美元,预计全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可达100亿美元。新川创新科技园被列为成都高新区“一号工程”,包括宝德集团等10余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超百亿元,园区主干道基本完成。

      引进来的同时,加快“走出去”。在东盟,四川国际商会农产品专业委员会会员准备以交叉持股方式,建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共同推进国际市场销售和网点布局;在非洲,四川家具产业链伸向肯尼亚和赞比亚;在美国,川油宏华带动8家企业,一举拿下1.6亿美元的出口订单……

      去年,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构想。新坐标下,四川迅速抢抓机遇,锁定中亚、南亚、中东方向,组织70多家企业拓展市场,意向成交4200万美元,川货在“一带一路”周边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四川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催生发展新活力。(记者 梁现瑞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