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联合“端水”滋润深山中的村小
连绵的山峦,刀砍斧削劈开一条长长的峡谷,溪流潺潺。自贡市荣县旭阳镇一碗水村学校就坐落在这里。
一碗水村学校,是旭阳镇同心小学校的一个校点,也是荣县唯一保留的一所村小。学校开设三个班,隔年招生,有学生28人,其中16名是留守儿童。而整个同心小学校1至6年级仅有学生69名,其中39名同学为留守儿童。
一所山沟沟里的小学,何以坚持至今?“‘一碗水’杯水车薪,但四个村子、多个村企和学校联合‘端水’,养活了学校。”10月8日,一碗水村学校负责人曹仲才形象比喻。
四个村子间的一场接力赛
9月21日,一辆载煤的小货车驶进一碗水村校园伙食团。曹仲才告诉记者,这些煤炭是位于一碗水村的大河坝煤矿免费送的,“不然,这里娃娃每人每天至少要多3角钱的柴火费。”
2006年,刚担任一碗水村党支部书记的阳秀英没有料到这个离县城仅10多公里的小学,其教学、生活环境如此艰难。“光靠村委力量有限,也不是长久之计。村里的企业不少,经营都不错。”阳秀英便与村两委商量,动员村上企业为学校分忧,帮助解决用煤、用水、用电等费用。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举措引发了一场接力赛。除了一碗水村,学校周边的马石、天车坡、大井三个村开始纷纷效仿。
“为学校办实事,我们村也有企业守在学校旁,为什么不能尽一份力?”马石村党支部书记庞金炳表示,2007年开始,马石村也动员村上的煤矿企业为学校免费送煤炭。
主动为学校送煤炭、为学校护路、为学校维修厕所……这一切,被同心小学的前任校长唐克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2007年,同心小学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虽有了“家”但“家”里空荡荡。唐克友谋划着能不能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周边村及村内企业一年捐助一点让这个“家”富有起来?
2008年,同心小学周边的一碗水、马石、天车坡、大井四个村,联合学校正式建立“村校共建”育人网络。每年三月、九月,由学校关工委牵头,四个村的关工委(均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积极配合,定期召开村委、学校联席会议,了解留守儿童有无增加、有无失学、有无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学生,然后研究具体的解决帮扶办法。
村校共建,留守学生“富”起来
几年下来,“留守学生之家真的‘富裕’了,有图书近万册,还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同心小学校现任校长谭世明说。
从2006年开始,一碗水村村委就动员村内三个煤矿,每学期轮流为学校免费送三吨优质煤,村委为学校每学期解决近1000元的全部电费;为了使学生安全上学,2008年争取项目资金硬化了8.9公里村道,村上企业捐款20余万元,补齐缺口资金;今年8月底前,该村又多方协调,对学校泥巴操场600多平方米进行了硬化,同时改造了厕所,实施了校园绿化。
“这些图书、体育器材,80%都是4个村和村上企业捐资购买或捐赠的。”在同心学校任教20年的副校长罗岳立手捧一个崭新的篮球说。“虽然推行的是村校共建,但留守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联系少,作用发挥不够。今后,学校争取村委、村内企业支持,建立视频网络,让山沟里的留守学生与父母对话,在加强感情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父母对子女的远程教育。”谭世明谈起今后的打算时说。(蒋兵 记者 杨国庆)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