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产业高地”加速隆起 四川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 2011年06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核心提示

      ◎从注重量的5大支柱产业转向注重质的4大优势产业,再到“7+3”产业,四川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得到更高层次地挖掘。

      ◎2009年3月,重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设工作启动。灾区空间布局调整之轮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之轮迅速转动。随着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的逐渐形成,我省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今年是准备期,到2015年,公司将进入发展鼎盛期,有望跨入世界一流OLED公司行列。”6月上旬,在成都举行的一场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会议上,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十足地描绘公司未来五年高速发展轨迹。

      从“三白”产业--白糖、白纸、白盐,到特色优势“7+3”产业,再到与世界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加速隆起的“产业高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支撑。

      关键词:特色 优势 效益

      产业比较优势凸显

      6月10日,东方电气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与顶级专家搭建最直接的合作桥梁,东方电气集团希望藉此巩固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

      从注重量的5大支柱产业转向注重质的4大优势产业,再到“7+3”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得到更高层次地挖掘。不仅装备制造业,在能源电力方面,四川正在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工程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几倍,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饮料食品方面,随着“中国白酒金三角”概念的升温,传统优势因品牌而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我省“7+3”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超过70%。

      “特色”和“优势”带给四川产业的“加分”显而易见。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40.5亿元,由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30.1亿元,在全国由第12位上升到第9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饮料制造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均突破百亿元,预计今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

      因特色优势获益的不仅是工业。种植业收入一直是我省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但其相对固定,增长空间不大。优势、特色、效益,成为破解种植业增收难题的3个关键词。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着力建设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基地,柑橘、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中药材、蚕桑、花卉等十大产业被寄予厚望。2010年12月,省政府授牌命名2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10个林业产业强县、1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出关键步伐。川西平原、安宁河流域的优质稻生产区,川西、川中、川东“双低”油菜区,金沙江流域的鲜食柑橘生产带,攀西、川南、川东北特色蔬菜产区,川西、川南、川东北三大优势茶叶生产带,一批优质粮、油、果、蔬、茶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生产区逐步形成。

      我省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特色优势的进一步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领域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产品,90个重点培育产品脱颖而出,以60项关键技术、100个超10亿重点产品、10户百亿企业为培育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11”计划已启动。

      对“特色优势效益”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伴随着四川产业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日新月异。

      关键词:集聚 集约 集群

      产业内生动力大增

      日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四川迎来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又一个重要契机。

      上世纪90年代初,修正四川原有分散、杂乱空间布局的步伐开始加快,拥有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功能的产业园区承担了这一重任。目前,我省已有各类产业园区200多个。近几年,全省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利润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速。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产业聚集发展和布局优化,园区规划往往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拔地而起。经过“十一五”发展,四川产业空间布局均衡性大大改善,成、德、绵三市工业总量占全川半壁江山的局面已被打破,川南自贡、泸州和宜宾三市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3.9%提高到2010年的16.7%,川东达州、广安和南充三市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9.4%提高到12.6%,丘区内江、资阳和遂宁三市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9.4%提高到12.7%。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是四川产业向园区集中,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优化的另一个契机。

      2009年3月31日,重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设工作启动,不管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个产业链都掀起向园区集中的高潮。到2010年底,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产业园区集中度均达到7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全省仅有的2个千亿园区、7个500亿园区中的5个、41个100亿园区中的14个都在灾区。全省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灾区有6个。

      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品)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灾区空间布局调整之轮,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之轮迅速转动。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逐渐形成,我省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双核五带”的构想让四川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趋优成为可能。专家普遍认为,打破四川、重庆原有行政区划边界,在更大范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将增加吸引优势产业转移的筹码,对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能大大增强。

      未来五年产业整体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中心,以产业高端化高新化为方向,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做大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壮大“7+3”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和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未来五年,我省将加快建设国家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基地。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提高技术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未来五年,大功率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火电机组、200亿方煤气化中心、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钒钛工业园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将加快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未来五年,全省将建设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县,亿元龙头企业将超过1000家。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未来五年,将建设一批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省市级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00家以上。

      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记者 胡彦殊)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业高地”加速隆起 四川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 2011年06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核心提示

      ◎从注重量的5大支柱产业转向注重质的4大优势产业,再到“7+3”产业,四川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得到更高层次地挖掘。

      ◎2009年3月,重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设工作启动。灾区空间布局调整之轮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之轮迅速转动。随着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的逐渐形成,我省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今年是准备期,到2015年,公司将进入发展鼎盛期,有望跨入世界一流OLED公司行列。”6月上旬,在成都举行的一场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会议上,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十足地描绘公司未来五年高速发展轨迹。

      从“三白”产业--白糖、白纸、白盐,到特色优势“7+3”产业,再到与世界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加速隆起的“产业高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支撑。

      关键词:特色 优势 效益

      产业比较优势凸显

      6月10日,东方电气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与顶级专家搭建最直接的合作桥梁,东方电气集团希望藉此巩固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

      从注重量的5大支柱产业转向注重质的4大优势产业,再到“7+3”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得到更高层次地挖掘。不仅装备制造业,在能源电力方面,四川正在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工程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几倍,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饮料食品方面,随着“中国白酒金三角”概念的升温,传统优势因品牌而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我省“7+3”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超过70%。

      “特色”和“优势”带给四川产业的“加分”显而易见。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40.5亿元,由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30.1亿元,在全国由第12位上升到第9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饮料制造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均突破百亿元,预计今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

      因特色优势获益的不仅是工业。种植业收入一直是我省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但其相对固定,增长空间不大。优势、特色、效益,成为破解种植业增收难题的3个关键词。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着力建设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基地,柑橘、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中药材、蚕桑、花卉等十大产业被寄予厚望。2010年12月,省政府授牌命名2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10个林业产业强县、1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出关键步伐。川西平原、安宁河流域的优质稻生产区,川西、川中、川东“双低”油菜区,金沙江流域的鲜食柑橘生产带,攀西、川南、川东北特色蔬菜产区,川西、川南、川东北三大优势茶叶生产带,一批优质粮、油、果、蔬、茶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生产区逐步形成。

      我省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特色优势的进一步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领域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产品,90个重点培育产品脱颖而出,以60项关键技术、100个超10亿重点产品、10户百亿企业为培育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11”计划已启动。

      对“特色优势效益”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伴随着四川产业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日新月异。

      关键词:集聚 集约 集群

      产业内生动力大增

      日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四川迎来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又一个重要契机。

      上世纪90年代初,修正四川原有分散、杂乱空间布局的步伐开始加快,拥有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功能的产业园区承担了这一重任。目前,我省已有各类产业园区200多个。近几年,全省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利润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速。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产业聚集发展和布局优化,园区规划往往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拔地而起。经过“十一五”发展,四川产业空间布局均衡性大大改善,成、德、绵三市工业总量占全川半壁江山的局面已被打破,川南自贡、泸州和宜宾三市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3.9%提高到2010年的16.7%,川东达州、广安和南充三市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9.4%提高到12.6%,丘区内江、资阳和遂宁三市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9.4%提高到12.7%。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是四川产业向园区集中,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优化的另一个契机。

      2009年3月31日,重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设工作启动,不管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个产业链都掀起向园区集中的高潮。到2010年底,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产业园区集中度均达到7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全省仅有的2个千亿园区、7个500亿园区中的5个、41个100亿园区中的14个都在灾区。全省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灾区有6个。

      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品)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灾区空间布局调整之轮,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之轮迅速转动。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逐渐形成,我省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双核五带”的构想让四川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趋优成为可能。专家普遍认为,打破四川、重庆原有行政区划边界,在更大范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将增加吸引优势产业转移的筹码,对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能大大增强。

      未来五年产业整体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中心,以产业高端化高新化为方向,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做大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壮大“7+3”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和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未来五年,我省将加快建设国家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基地。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提高技术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未来五年,大功率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火电机组、200亿方煤气化中心、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钒钛工业园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将加快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未来五年,全省将建设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县,亿元龙头企业将超过1000家。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未来五年,将建设一批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省市级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00家以上。

      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记者 胡彦殊)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