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持续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

  • 2024年07月25日 10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巴中市连续7年位列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

    7月20日傍晚,巴中结束了连续多日的降雨,天空放晴。在巴中市巴州区的津桥湖湿地公园,不少市民出门散步锻炼。“湿地公园建好了,我经常来这里散步。”市民张维逸说。

    小河道折射大变化。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据统计,2023年巴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位居全省第四,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决策层面的推动。2022年11月,巴中市被授予“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4年6月,中共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目标在前,巴中如何书写答卷?

    人居环境“上新”

    “现在通过集中排放污水,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平昌县灵山镇元柏社区村民吴朝松说。

    据了解,该社区月亮坪聚居点,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模式,生活污水通过格栅井流入三格式化粪池,再排放到人工湿地。

    “在靠近水源、农田等区域修建人工湿地,经过湿地降解吸收其中的有害物质后,污水没有异味,尾水也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和农灌标准,可作为灌溉用水使用。”灵山镇环保办主任丁帮魏介绍,此处的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5立方米。

    不仅如此,为更加有效实现智慧监管,当地还依托“数字平昌”综治平台,建立了农村污水智慧监管平台。

    “通过数字监管平台,可以实现全县所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点位可视化监管、预警提示、数据智能化统计。”巴中市平昌生态环境局环境总监石荣华介绍,平台可上传巡查记录、隐患统计、整改记录等信息,并利用电话短信息、平台企业微信机器人、管理端后台进行预警提示,通过群众自发监管、网格员强制监管、管理端选择性监管,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数字化管理。

    探索不止于此。在巴州区梁永镇,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有污水主管网近4.3公里,解决了场镇及周边村群众污水直排的问题,让生活污水变清水,极大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

    “目前,梁永镇污水处理站配备FMBR一体化污水处理器2套,日均污水处理量达到168立方米。经过4年时间的运行,通过集中处理,梁永镇群众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梁永镇副镇长苏功平介绍。

    据了解,通过控源截污,巴中持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800余公里,改造城区老旧、雨污合流管网,城市污水收集率达75.03%,较2021年提升17.4个百分点,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同时,针对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依托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69.8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生态屏障“焕新”

    位于通江县高明新区的高明湖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荒芜地治理,由曾经的荒滩荒地变为极具自然山水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4公里的环形步道,现代化的休闲广场,时常吸引市民到此休闲游玩。

    “湿地公园总投资2.2亿元,占地700亩,其中水域面积400亩、绿地300亩,园内包含园林景观、生态园路、配套建筑、亲子设施、景观桥梁等,于2021年建成使用。”高明新区党工委书记苟鹏说,改造后的湿地公园不仅水质清澈,空气清新,还不时有白鹤、野鸭等动物出现,市民们也更愿意前来休闲锻炼。

    “过去这里就是一条臭水沟,如今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恩阳区文治街道办事处居民向英欣喜地说。

    芦墟沟黑臭水体地处恩阳老城区,近年来,通过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整治,已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的清水河。

    “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修复,认真落实绿化全川、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矿企整治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全市林草覆盖率达63.7%,湿地保护率达100%。”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巴中已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云豹、金雕、红豆杉、珙桐等2650余种野生动植物,以及98种道地药材得到全面保护。

    在绿水青山间看见成效。在巴州区南阳国有林场古楼山工区钟家湾管护站,每天早上7点,护林员郭勇周便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

    “巡山主要是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有无病虫害以及非法进林区滥伐、野外违规用火等情况。”郭勇周说,自己还会记录下森林里动植物的成长,以及防火点位的检查情况,目前林场已栽植马尾松、柳杉、香樟、柏木等树种15000余株。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等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市域‘一屏、一网、多点’生态保护体系。”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路径“更新”

    7月6日,在平昌县驷马水乡景区,市民李晓平带上一家人前来游玩。“这里生态好、景致好,每次来都让人身心愉悦。”

    景区不断丰富的旅游业态和健全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全村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万元左右,家家户户都鼓起了“钱袋子”。

    立足绿水青山,巴中聚力做优绿色文章,做强“生态+”经济。

    近日,在南江县大综固废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一排排红色标砖码放整齐,一旁的货车司机正在转运。不远处是基地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固废垃圾的处理过程。

    在这里,污泥经过压滤、干化处理,与建筑弃渣、煤矸石、页岩等结合,生产成多孔砖、标砖、新型墙板。此外,这些固体废弃物还可以生产水泥添加剂、土壤改良剂等。

    “目前每天能够生产20万匹标砖,一年能够生产1万多吨水泥添加剂。整个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利润2300万元。”该基地技术负责人杨鲲介绍。

    化废物为资源、变环境效益为经济效益。“我们处理完的废水一部分用于生产用水,另一部分经过外排工业污水处理厂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杨鲲说,基地年处置各类固体废物能力超过60万吨,有利于巴中生态环境改善。

    不仅如此,巴中还推进“生态+碳汇”开发试点。目前已成功开发巴州区莲花山古楼山全省首个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碳减排量4.9万吨。同时,上线“碳惠巴中”平台,累计交易碳汇量1.45万吨;建立首期500亩“碳汇+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实现购买林业碳汇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司法案件20例;与浙江省金华市交易完成首批跨省碳减排量1.3万吨,与中石油签订碳汇购销合作协议100万吨。

    “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技术支撑,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巴中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完成2021年度、2022年度核算。

    “下一步,巴中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全力推进美丽巴中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动生态优势的‘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邱吉 米思源 图片由巴中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市:持续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

  • 2024年07月25日 10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巴中市连续7年位列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

    7月20日傍晚,巴中结束了连续多日的降雨,天空放晴。在巴中市巴州区的津桥湖湿地公园,不少市民出门散步锻炼。“湿地公园建好了,我经常来这里散步。”市民张维逸说。

    小河道折射大变化。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据统计,2023年巴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位居全省第四,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决策层面的推动。2022年11月,巴中市被授予“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4年6月,中共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目标在前,巴中如何书写答卷?

    人居环境“上新”

    “现在通过集中排放污水,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平昌县灵山镇元柏社区村民吴朝松说。

    据了解,该社区月亮坪聚居点,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模式,生活污水通过格栅井流入三格式化粪池,再排放到人工湿地。

    “在靠近水源、农田等区域修建人工湿地,经过湿地降解吸收其中的有害物质后,污水没有异味,尾水也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和农灌标准,可作为灌溉用水使用。”灵山镇环保办主任丁帮魏介绍,此处的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5立方米。

    不仅如此,为更加有效实现智慧监管,当地还依托“数字平昌”综治平台,建立了农村污水智慧监管平台。

    “通过数字监管平台,可以实现全县所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点位可视化监管、预警提示、数据智能化统计。”巴中市平昌生态环境局环境总监石荣华介绍,平台可上传巡查记录、隐患统计、整改记录等信息,并利用电话短信息、平台企业微信机器人、管理端后台进行预警提示,通过群众自发监管、网格员强制监管、管理端选择性监管,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数字化管理。

    探索不止于此。在巴州区梁永镇,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有污水主管网近4.3公里,解决了场镇及周边村群众污水直排的问题,让生活污水变清水,极大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

    “目前,梁永镇污水处理站配备FMBR一体化污水处理器2套,日均污水处理量达到168立方米。经过4年时间的运行,通过集中处理,梁永镇群众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梁永镇副镇长苏功平介绍。

    据了解,通过控源截污,巴中持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800余公里,改造城区老旧、雨污合流管网,城市污水收集率达75.03%,较2021年提升17.4个百分点,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同时,针对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依托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69.8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生态屏障“焕新”

    位于通江县高明新区的高明湖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荒芜地治理,由曾经的荒滩荒地变为极具自然山水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4公里的环形步道,现代化的休闲广场,时常吸引市民到此休闲游玩。

    “湿地公园总投资2.2亿元,占地700亩,其中水域面积400亩、绿地300亩,园内包含园林景观、生态园路、配套建筑、亲子设施、景观桥梁等,于2021年建成使用。”高明新区党工委书记苟鹏说,改造后的湿地公园不仅水质清澈,空气清新,还不时有白鹤、野鸭等动物出现,市民们也更愿意前来休闲锻炼。

    “过去这里就是一条臭水沟,如今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恩阳区文治街道办事处居民向英欣喜地说。

    芦墟沟黑臭水体地处恩阳老城区,近年来,通过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整治,已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的清水河。

    “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修复,认真落实绿化全川、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矿企整治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全市林草覆盖率达63.7%,湿地保护率达100%。”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巴中已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云豹、金雕、红豆杉、珙桐等2650余种野生动植物,以及98种道地药材得到全面保护。

    在绿水青山间看见成效。在巴州区南阳国有林场古楼山工区钟家湾管护站,每天早上7点,护林员郭勇周便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

    “巡山主要是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有无病虫害以及非法进林区滥伐、野外违规用火等情况。”郭勇周说,自己还会记录下森林里动植物的成长,以及防火点位的检查情况,目前林场已栽植马尾松、柳杉、香樟、柏木等树种15000余株。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等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市域‘一屏、一网、多点’生态保护体系。”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路径“更新”

    7月6日,在平昌县驷马水乡景区,市民李晓平带上一家人前来游玩。“这里生态好、景致好,每次来都让人身心愉悦。”

    景区不断丰富的旅游业态和健全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全村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万元左右,家家户户都鼓起了“钱袋子”。

    立足绿水青山,巴中聚力做优绿色文章,做强“生态+”经济。

    近日,在南江县大综固废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一排排红色标砖码放整齐,一旁的货车司机正在转运。不远处是基地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固废垃圾的处理过程。

    在这里,污泥经过压滤、干化处理,与建筑弃渣、煤矸石、页岩等结合,生产成多孔砖、标砖、新型墙板。此外,这些固体废弃物还可以生产水泥添加剂、土壤改良剂等。

    “目前每天能够生产20万匹标砖,一年能够生产1万多吨水泥添加剂。整个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利润2300万元。”该基地技术负责人杨鲲介绍。

    化废物为资源、变环境效益为经济效益。“我们处理完的废水一部分用于生产用水,另一部分经过外排工业污水处理厂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杨鲲说,基地年处置各类固体废物能力超过60万吨,有利于巴中生态环境改善。

    不仅如此,巴中还推进“生态+碳汇”开发试点。目前已成功开发巴州区莲花山古楼山全省首个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碳减排量4.9万吨。同时,上线“碳惠巴中”平台,累计交易碳汇量1.45万吨;建立首期500亩“碳汇+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实现购买林业碳汇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司法案件20例;与浙江省金华市交易完成首批跨省碳减排量1.3万吨,与中石油签订碳汇购销合作协议100万吨。

    “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技术支撑,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巴中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完成2021年度、2022年度核算。

    “下一步,巴中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全力推进美丽巴中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动生态优势的‘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邱吉 米思源 图片由巴中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