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宜宾向“新”谋变

  • 2024年12月17日 11时1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出题、政府资助、科研机构答题’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已发布三批共32个榜单,涉及金额超3亿元,吸引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前来揭榜。”12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宜宾专场上,宜宾市委常委、副市长唐伟晒出宜宾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的“成绩单”。

    产业夯基础

    宜宾是工业大市,产业是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根基。发布会上,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首先向记者介绍了宜宾“4+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情况。宜宾通过多年努力,将主导产业从“一黑一白”转变为“一蓝一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肥沃土壤。

    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在介绍宜宾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时,反复提到“圈链思维”“产业生态”等关键词。他解释,四大主导产业在宜宾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在各自的领域集群式发展,形成“生态圈”“朋友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挥四川时代“链主”企业“强磁场”效应,构建起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助力宜宾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随着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生态圈“开花结果”,宜宾以重点企业招引、项目建设等为突破口,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人才强支撑

    唐伟表示,近年来,宜宾通过培优人才发展环境,补齐科教和人才资源不足这一发展短板,不断聚集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成为宜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形成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支撑。

    具体而言,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和发展优势,宜宾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通过高质量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实现科教资源的有效聚集。其次,借助产教融合发展,促成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牵手”,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最后,借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撑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

    为人才和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宜宾坚持规划为先,高起点绘就城市蓝图。宜宾市副市长兰宏彬介绍,通过开展国际征集和规划竞赛,宜宾目前编制完成10余个区域的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为城市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改革增活力

    宜宾历来有改革创新的城市基因,这是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来源之一。

    改革创新的最新进展之一是,今年6月,宜宾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第二批)名单。薛庆介绍,宜宾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一企一策,探索走出一条符合长江经济带上游和西部内陆城市实际、具有宜宾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具体而言,宜宾一方面匹配市级资金近2亿元,对企业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链式”转型等八个方面进行奖补,鼓励企业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另一方面,宜宾借助五粮液、丝丽雅等本地龙头企业,形成“以大带小”的示范路径,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看样学样”。此外,宜宾聚焦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性,鼓励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转型成本。

    改革创新的思路还体现在科技创新集群的建设过程中。数据显示,宜宾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三,是全省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唐伟解释,宜宾组建科技人才集团和科技招商专班,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国资赋能的“大科创”格局,依托大学城科创城资源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组数据证明改革创新的实效:宜宾累计建设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60余个,近三年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300余项,预计今年宜宾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改革创新为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增添了强大动力。(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罗顺)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宜宾向“新”谋变

  • 2024年12月17日 11时1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出题、政府资助、科研机构答题’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已发布三批共32个榜单,涉及金额超3亿元,吸引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前来揭榜。”12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宜宾专场上,宜宾市委常委、副市长唐伟晒出宜宾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的“成绩单”。

    产业夯基础

    宜宾是工业大市,产业是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根基。发布会上,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首先向记者介绍了宜宾“4+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情况。宜宾通过多年努力,将主导产业从“一黑一白”转变为“一蓝一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肥沃土壤。

    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在介绍宜宾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时,反复提到“圈链思维”“产业生态”等关键词。他解释,四大主导产业在宜宾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在各自的领域集群式发展,形成“生态圈”“朋友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挥四川时代“链主”企业“强磁场”效应,构建起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助力宜宾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随着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生态圈“开花结果”,宜宾以重点企业招引、项目建设等为突破口,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人才强支撑

    唐伟表示,近年来,宜宾通过培优人才发展环境,补齐科教和人才资源不足这一发展短板,不断聚集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成为宜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形成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支撑。

    具体而言,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和发展优势,宜宾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通过高质量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实现科教资源的有效聚集。其次,借助产教融合发展,促成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牵手”,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最后,借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撑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

    为人才和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宜宾坚持规划为先,高起点绘就城市蓝图。宜宾市副市长兰宏彬介绍,通过开展国际征集和规划竞赛,宜宾目前编制完成10余个区域的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为城市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改革增活力

    宜宾历来有改革创新的城市基因,这是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来源之一。

    改革创新的最新进展之一是,今年6月,宜宾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第二批)名单。薛庆介绍,宜宾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一企一策,探索走出一条符合长江经济带上游和西部内陆城市实际、具有宜宾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具体而言,宜宾一方面匹配市级资金近2亿元,对企业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链式”转型等八个方面进行奖补,鼓励企业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另一方面,宜宾借助五粮液、丝丽雅等本地龙头企业,形成“以大带小”的示范路径,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看样学样”。此外,宜宾聚焦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性,鼓励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转型成本。

    改革创新的思路还体现在科技创新集群的建设过程中。数据显示,宜宾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三,是全省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唐伟解释,宜宾组建科技人才集团和科技招商专班,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国资赋能的“大科创”格局,依托大学城科创城资源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组数据证明改革创新的实效:宜宾累计建设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60余个,近三年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300余项,预计今年宜宾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改革创新为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增添了强大动力。(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罗顺)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