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城乡社区(村)众志成城“防输入、防蔓延、防输出”
疫情防控,城乡基层社区是第一道防线。
自疫情发生以来,绵阳市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力以赴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作为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绵阳市城乡基层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防输入、防蔓延、防输出,构建起多渠道联防联控格局,切实做到管控全覆盖、无死角。
龙门场镇社区
构筑多重防线
“冠状病毒传染快,正在走向全世界,各种病毒来势凶,重病的肺部都要掏空……”2月11日,在涪城区龙门场镇社区,各个路口固定卡点和不时穿梭的自行车上,小喇叭里的快板声在清静的街道上此起彼伏地响着。
社区党支部书记刚劝导了在长凳上坐下的一对老夫妻,见一位过路群众口罩戴反了,又忙上前教授正确的方法。正说着,几个年轻人拿着篮球又走过来了……
在蔬菜批发市场卡点,社区干部与公安、交警、志愿者等人员24小时轮流坚守,对进入市场的人员、车辆进行详细认真检查,询问流行病史,逐一测量体温、登记、消毒,不漏一车一人。
龙门场镇社区方圆1.5平方公里,有4个大路口、11个小路口,常住和流动人口近万,人员密度大、人流量大。社区党支部把社区全区域分成36个党员责任区,落实到人头。年轻党员“三班倒”重点守护15个路口,29名老年党员则重点在社区内巡防。检查处理卡点、社区内值守点和巡防人员情况,检查门面开业、人员聚集、清洁卫生情况,排查外来人员,劝导群众尽量居家减少外出、外出群众戴口罩,了解解决群众生活需求……实行24小时不间断轮班制。
社区党员干部中,有母亲重病卧床的儿子,也有家有幼子无人照顾的父母,但他们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构筑起牢固的防线。
龙溪村
“四色”管理让防控无死角
来到涪城区龙溪村,看见值守人员正在对进出的人员进行检查、询问、登记,并根据来自的地方不同,把进村的人分为“红橙黄绿”四种情况予以登记。
“整个村只有这一个出入口,由于地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涉及复工等情况,我们便采取了‘四色’分类管理法。”正在卡点值守的村支书谭学明说,红色代表重点人员,橙色指外地人员,黄色是本村出去过年的返乡人口,绿色为没有出村或出绵阳的村里人。对于红色和橙色无症状人员,需隔离观察14天,由专人24小时值守。黄色人员需自行隔离14天无异常后,才能发出入卡,采取值守与群众监督方式。绿色人员则可凭身份证出入。对于隔离人员,生活保障由联系好的超市直接配送。对于复工企业,达到复工审批要求的,外地的需等疫情解除后再返回,本市的员工要经过入村关口和接触史登记,以及体温监测等。
三里社区
挂图作战不漏一户一人
在三里社区第三居民小组,原有13个入口,如今只有一个出入口。
在出入口,佩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正对进入社区的居民测量体温,非本社区的居民则被“无情”地拦在了外面。返程车辆想要进入居民点也并不容易,车主必须到一旁的返乡人员登记点办理车辆临时出入证才能进入。
居民点大门右侧,挂着一张疫情防控“作战图”,将社区划分区域管理并设置不同颜色,谁负责哪片区域、共有多少楼栋等一目了然。按照“党员包片、代表包户”的方式,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每天巡视,对各楼栋做好宣传引导、摸排走访,并建立疫情防控台账。同时,落实责任,制定奖惩措施,发动党群合力共同抗疫,在社区筑起了防控第一道防线。
“针对我们负责的这十几户人,特别是从外地返绵的人员,每天给他们量体温,掌握每一户人的动向,做好情况摸排。然后把这些情况统计,上报给居民小组,再统一上报给社区。”居民代表王国建介绍,不仅如此,社区还利用“水电激活法”,筑起又一道防线。该方法是指房主关闭还未返绵租户房内的水、电,待租户返绵后,须在房主的带领下到社区登记点登记后再予以开通,以确保与防控人员前期登记数据相吻合,做到不遗漏一户一人。
北街社区
“新技术”助力摸排信息
城厢街道北街社区位于城市商业中心地段,辖区个体商户1000余家,人员密集。针对商户陆续复工,社区强化摸排,应对商圈复工潮防疫形势,以微信扫码方式收集信息,制作H5页面,收集辖区商户防疫信息,里面还设有“有奖疫情、线索上报”等。
社区还督促各商户对出入来访人员进行严格登记、认真测量体温,对重点场所进行一日四次消毒。对买不到消毒液的商户,社区免费提供84消毒液。同时还强化宣传,提高企业防疫意识。
在绵阳市各个社区,广大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普通群众齐心协力,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