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纵深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
在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并引入公证、仲裁等第三方参与调解,同时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加强调解结果效力保障,优化了司法调解“第三道防线”
建设群众工作之家
试点建设“群众工作之家”,建立全新内涵的信访委托—代理机制,由信访群众与工作人员签订《信访委托代理书》,全权委托工作人员代理群众反映合理诉求和跟进诉求办理情况,实现“信访有代理,只需跑一次”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依法治理,推进系统治理,提升智慧治理,强化精准治理,着力源头治理,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多元化解组织领导
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成都市牵头起草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在基层召开座谈会,先后三次向各区(市)县、相关市级部门全面征求意见,从多元化解格局、平台、机制、保障几个方面,细化各项措施,严格各项规定,通过了专家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市委深改工作会议审议,正式印发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
市委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考量,将专业优势与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建立以诉源治理为核心的非诉讼解纷机制。制定出台诉源治理实施意见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平安社区百日攻坚、三张清单等配套文件,建立“1+3”诉源治理体系,构建“党政主导、司法保障、多元共治、源头防范、诉非联调”的工作格局。
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老党员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调解、公证、仲裁等力量沉入社区网格,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
围绕“三张清单”矛盾攻坚化解和10个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立足四川“主干”城市定位,紧盯城市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效能治理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坚持预防为先、系统应对、源头防范,健全完善各类制度机制。
强化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下发了成都市《关于建立完善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联动机制的实施办法》,明确联动调处范围和联动调处流程,规范联动调解的委托移交程序和办理工作流程,推动驻所调解室和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健全调解员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制度,引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公调对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377个公安派出所均建立了驻所调解室,实现全市“公调对接”工作全覆盖。
健全矛盾纠纷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排查信息的动态分析和定期研判。市、县(市)区每月、乡镇(街道)每半月由同级“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主任召集,组织召开相关成员单位矛盾纠纷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形成动态分析预警报告,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在婚姻家庭、医疗卫生、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广泛吸收律师、医生、法官、物业管理师等专业人士,建立了市、县级两级调解专家库,选聘各类咨询专家429人,调解专家706人,为纠纷当事人提供专业咨询意见或直接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针对省上《关于2018年各地多元化解工作目标半年预考评情况通报》反映的问题,成都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完善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信息系统数据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多元化解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相关信息数据,加强专家库信息、调解指导案例和纠纷信息录入,为决策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依据。截至2018年,成都市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率达到了99%以上,各级各类调解组织上报调解纠纷案件共计130821件,录入各级各类调解组织7410个,录入各级各类调解员29916人,录入调解指导案例件111件。
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打造“成都多元化解”新特色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推进“诉调对接”机制,做强立案调解。市中院引领、推动全市法院共建立了21个立案调解中心,配备了专兼职人员188名。在立案调解中心聘用了881名特邀调解员和1771名调解志愿者,建立了由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特邀调解员库。在21个立案调解中心设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络办公室,设置了99间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调解室,在法院内构筑了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运转顺畅的诉调对接工作平台。同时,全市做优司法调解。市法院会同市司法局大力推动律师参与调解工作试点,在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并引入公证、仲裁等第三方参与调解,同时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加强调解结果效力保障,优化了司法调解“第三道防线”。近两年,市县两级法院共开展调解14.73万件,引导5.54万件涉诉纠纷向特邀调解、专业调解分流。2016年6月,成都中院在全国首创“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集合全市优质解纷资源,服务群众便捷解纷。截至2018年,已线上辅导3.6万人次,开展调解2.1万件,调解成功1.5万件,成功率达72%。目前,平台2.0版进一步升级,并接入“天府市民云平台”,正在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新的动力。
市司法局与市信访局以信访调解为突破口,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开展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积极构建“一集三分一合”新机制,推动访调对接工作,守住基层社会治理底线。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访调对接”指挥中心,将案件来源集中到指挥中心,实行“中心管总、局(所)管办”,一网联动的工作模式。对案件分析、分类、分流,推行“统管统分”“管办分离”机制,积极推进司法确认,深度探索公证赋强,有机整合信访、调解组织、综治等力量,形成信访问题化解合力。目前,全市22个区(市)县均已建立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市本级和22个区(市)县全部建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了组织机构全覆盖。全市建立乡镇(街道)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81个,设置“信访联系窗口”176个,设置“信访联系点”1970个,初步构建了纵向指挥有力、横向紧密协同、运转高效的层级信访问题化解体系。
市信访局以强化基层信访工作基础、促进村(社区)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在全市110个村(社区)试点建设“群众工作之家”。建立全新内涵的信访委托—代理机制,由信访群众与工作人员签订《信访委托代理书》,全权委托工作人员代理群众反映合理诉求和跟进诉求办理情况,实现“信访有代理,只需跑一次”;健全基层信访专(兼)职人员机制,将群众工作能力强、得到群众信任和认可的人员,向群众工作之家服务岗位倾斜,确定1至2名专职、3至4名兼职人员开展信访工作,积极协调动员各级资源,组织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律师、法官、教师等专业人士,适时到“群众工作之家”坐诊接访,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完善文体功能服务,积极支持村(社区)完善功能区域、丰富服务内容,鼓励建立健全幼儿娱乐、学生辅导、老人康养、舞蹈培训、音乐教学等文体活动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活动常态化开展,以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进一步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降低群众负面情绪,减少社会矛盾纠纷。
在乡村“熟人社区”,蒲江县、金堂县积极培育发展“五老”调解员、说事评理员,构建以社会自治手段化解民间纠纷的新机制。在城市“陌生社区”,成华区借助1093名网格员,走街串巷活跃在群众身边,随时发现矛盾,随手调处纠纷,让纠纷第一时间解决在社区院落、楼栋、家庭。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培育特色“个人工作室”,建立了武侯区王兴华调解室、青羊区“屠委员调解室”“上善调解室”、锦江区物业调解室等个人调解室,全力打造成都市民间调解工作品牌。
大邑县推动创建“无讼社区”,构建“一核多元”治理机制,打造“1+N”综合调解平台,鼓励网格员开展“随手调”,在全省首创设立“大邑县人民调解员培训学校”,设置网络教育中心和现场培训中心,组建人民调解工作培训师资库,引导居民制定“无讼公约”,吸纳“新乡贤”等热心公益、诚实守信的人员参与调解,强化基层自治实践。新津县走进居民小区,开办“法治诊所”。武侯区建立“基层法治指导员”制度,派驻14名法治指导员,对口指导辖区各街道社区,让近千件纠纷未走出街道社区。彭州市通过举办“牡丹讲坛”,崇州市通过设立“晓双工作室”,每月安排1至2名法官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以案说法、以事普法、以理送法,融合现代法治文明和当地传统孝善文化,滋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