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达州市2017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 2018年01月31日 11时37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字体:
  •   2017年以来,达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综合示范为抓手,以多元投入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创新建管机制,扎实推进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35.8亿元。共计修复水毁工程1914处,疏浚河道14.21公里,新建堤防17.45公里,清淤沟渠1667.9公里,水库除险加固33座,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2735公里,建成通村公路720.7公里,新增机电提灌设备1262台套,新建干支渠58.38公里、田间渠道561.86公里,新建维护小型水源工程3032处,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66处,建成高标准农田31.7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8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2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4.37万人。同时,按照“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建成宣汉县大成——胡家——毛坝、大竹县川主——团坝——乌木、渠县宋家——新市——拱市等7个区域布局合理、基础配套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增收明显的农建综合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24.94万亩,示范效果明显。

      产业发展更具活力。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水系布局,夯实了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为龙头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条件,带动了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的发展。渠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围绕柑桔、花椒、优质粮油和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础4.35万亩,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发展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5个。达川区以实施标准化为着力点,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发展以百节镇、马家镇为重点的万亩乌梅产业园,以木子乡、申家乡为重点的万亩金银花产业园,以赵家镇、双庙镇为重点的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

      美丽新村更有魅力。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等多元素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事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使“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大竹县依托乡情民俗、农耕田园和新村产业文化,打造“产业+新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川主中药材产业的康养科普主体体验、黄滩油牡丹产业和平桥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幸福花乡主题体验、团坝白茶种植产业的茶禅文化主体体验、乌木小龙虾养殖业及蓝莓园休闲度假主体体验等四大乡村旅游主题体验区。开江县提取示范区自然景观、人文景点的文化符号,进行新村建筑及环境规划,统一进行风貌打造,形成了“一区、二带、五园、六景”的景观结构。

      农村改革更为深化。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六权同确”为重点,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交易和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川区在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给入驻示范区的农业企业确认颁发流转地使用权证书,为农业企业融资提供“门票”。渠县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花椒基地采取“土地租金+工资+订单保底+专合社返利”方式,让农民多渠道增收。

      群众增收更有保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展了项目区群众增收渠道。万源市青花镇方家梁村利用水土保持项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对土地进行坡改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200余亩,使该村富硒猕猴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益等直接增加收入达5000余元。宣汉县在明月“136”、下八“127”土地入股分红模式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土地托管、农村三变、资产收益扶贫“90145”、务工+社保等产业发展促增收的新模式,成功打造出双河万亩蓝莓、胡家万亩稻鱼、毛坝万亩高山脆李等一大批产业示范基地,实现项目区内53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150元,使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达州市2017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 2018年01月31日 11时37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2017年以来,达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综合示范为抓手,以多元投入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创新建管机制,扎实推进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35.8亿元。共计修复水毁工程1914处,疏浚河道14.21公里,新建堤防17.45公里,清淤沟渠1667.9公里,水库除险加固33座,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2735公里,建成通村公路720.7公里,新增机电提灌设备1262台套,新建干支渠58.38公里、田间渠道561.86公里,新建维护小型水源工程3032处,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66处,建成高标准农田31.7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8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2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4.37万人。同时,按照“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建成宣汉县大成——胡家——毛坝、大竹县川主——团坝——乌木、渠县宋家——新市——拱市等7个区域布局合理、基础配套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增收明显的农建综合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24.94万亩,示范效果明显。

      产业发展更具活力。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水系布局,夯实了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为龙头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条件,带动了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的发展。渠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围绕柑桔、花椒、优质粮油和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础4.35万亩,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发展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5个。达川区以实施标准化为着力点,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发展以百节镇、马家镇为重点的万亩乌梅产业园,以木子乡、申家乡为重点的万亩金银花产业园,以赵家镇、双庙镇为重点的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

      美丽新村更有魅力。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等多元素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事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使“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大竹县依托乡情民俗、农耕田园和新村产业文化,打造“产业+新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川主中药材产业的康养科普主体体验、黄滩油牡丹产业和平桥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幸福花乡主题体验、团坝白茶种植产业的茶禅文化主体体验、乌木小龙虾养殖业及蓝莓园休闲度假主体体验等四大乡村旅游主题体验区。开江县提取示范区自然景观、人文景点的文化符号,进行新村建筑及环境规划,统一进行风貌打造,形成了“一区、二带、五园、六景”的景观结构。

      农村改革更为深化。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六权同确”为重点,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交易和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川区在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给入驻示范区的农业企业确认颁发流转地使用权证书,为农业企业融资提供“门票”。渠县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花椒基地采取“土地租金+工资+订单保底+专合社返利”方式,让农民多渠道增收。

      群众增收更有保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展了项目区群众增收渠道。万源市青花镇方家梁村利用水土保持项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对土地进行坡改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200余亩,使该村富硒猕猴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益等直接增加收入达5000余元。宣汉县在明月“136”、下八“127”土地入股分红模式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土地托管、农村三变、资产收益扶贫“90145”、务工+社保等产业发展促增收的新模式,成功打造出双河万亩蓝莓、胡家万亩稻鱼、毛坝万亩高山脆李等一大批产业示范基地,实现项目区内53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150元,使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