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今年1至5月达州减贫6.4万人

  • 2016年07月06日 10时35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字体:
  •   达州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总数居全省第一,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来,达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系列重要部署,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从大幅提高考核权重、优先安排项目资金、重实绩选用干部等方面着力,把最强的人力、最大的财力集结到脱贫攻坚一线。今年,计划摘帽销号149个贫困村、12.76万贫困人口,1—5月已减贫6.4万人。

      突出“五个率先”,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构建好的体制机制。达州从破解脱贫攻坚体制机制难题入手,全力在五个方面推进率先突破:

      率先建立“双组长制”,将脱贫攻坚纳入各地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明确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同为第一责任人,市县两级全部由党委副书记或政府常务副职分管脱贫攻坚工作。

      率先健全扶贫移民机构,扶贫移民局长全部进入本级政府党组班子,并充实68名干部到市县扶贫移民局,确保人员充足、有人办事。

      率先设立脱贫攻坚“三大基金”,市县联动建立专项扶贫基金9200万元、产业扶贫信贷基金7.2亿元、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3.6亿元,后两项基金银行按3倍匹配并按5-10倍放大信贷,将撬动金融投入50亿元以上,确保资金到位、有钱办事。

      率先提出“教育资助解困一批”,全市已资助12.1万人,着力依靠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率先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每个贫困村配置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工作组、1名农技员。“五个率先”打破了制约脱贫攻坚推进的瓶颈,促进了脱贫措施的落实,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批示肯定,陕西汉中、省内自贡等多个市州到达州考察交流。

      实施“三大会战”,攻坚推动整村脱贫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是制约贫困村脱贫的瓶颈问题。达州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着力推动贫困村基础、产业、民生大发展。

      实施基础建设大会战。重点推进路、水、电、网等基础建设,149个贫困村累计硬化公路1568.8公里,10.2万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101个村实现宽带覆盖,到位农网改造资金9.1亿元。

      实施产业培育大会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5.84万名生产发展扶持对象全部落实了种养殖项目;大力推广“农村淘宝”项目,78个村建立了电商服务平台,打开特色农产品销路,渠县大山村鸡蛋上线一小时销售100单、一天卖光全村土鸡蛋。

      实施民生改善大会战。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医疗救助和教育资助,减少非收入贫困现象发生。今年,已完成危房改造8672户,启动易地扶贫搬迁2.86万人,技能培训1.28万人,12.76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参加新农合,96个村新建卫生室,116个村新建文化室,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落实“三个强化”,精准扶贫到户到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按照全省“六个精准”要求,达州重点在帮扶管理、资源整合、督导考核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并每季度召开一次不同主题的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千方百计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强化精准帮扶管理。依托全省“六有”平台和全市驻村帮扶信息平台,将149个贫困村精准纳入“10+7”专项扶贫方案,实行信息智能化管理;将12.76万贫困人口精准分类到“六个一批”,并通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网络平台”落实帮扶干部,实现村村户户有人帮。

      强化精准资源整合。建立项目资金统筹管理平台,凡申报涉农项目和民生资金必须优先覆盖至贫困村、贫困户,否则一律不予预算、不予审批、不予资金拨付、不予竣工验收、不予决算审计,今年已整合项目2067个、资金4.46亿元。发挥“三大基金”作用,成功引入3.8亿元工商资本进入贫困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业。

      强化精准督导考核。市本级成立由人大、政协领导任组长的3个督导组,定向对149个贫困村开展精准督导。制定脱贫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第三方评估,在对各地经济社会目标考核中,脱贫攻坚绩效权重提高至60%。

      深化“三大创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达州紧扣脱贫攻坚最紧迫的问题,以农村“6+10”专项改革为依托,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创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贫困村产权“六权同确”为基础,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为依托,设立30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到贫困村创办实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宣汉县庙安乡洞子村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实行“11233”(10%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专合社公积金、20%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分红、30%股权量化分红、30%社员分红资金)收益分成,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

      创新实施新村四区合一建设。坚持“后发高点起步”,采取农建基础配套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四区合一”模式新建扶贫新村62个、农村廉租房1095户,同步构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新方式。探索农房按揭模式,在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试点,鼓励企业先期垫资按新村规划建房,贫困户以财政补助、投劳折资方式交纳20%首付后入驻,余款每年从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中无息抵扣,在较少债务压力、又有就业保障的情况下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

      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重点选派具有农业、科技等专业背景的干部到149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并建立选任、管理、考核、保障、奖惩于一体的“1+5”政策体系,逗硬执行帮扶承诺、巡回督导、召回问责等制度,确保第一书记到岗到位。强化党建引领,在开江县柳家坪等6个村探索建立由机关、企业、专合社+贫困村的“N+1”“联合党委”,党员能人带动,通过股权量化形式发展银杏1120亩,贫困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分红”三份收入,人均增收630元以上。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今年1至5月达州减贫6.4万人

  • 2016年07月06日 10时35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达州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总数居全省第一,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来,达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系列重要部署,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从大幅提高考核权重、优先安排项目资金、重实绩选用干部等方面着力,把最强的人力、最大的财力集结到脱贫攻坚一线。今年,计划摘帽销号149个贫困村、12.76万贫困人口,1—5月已减贫6.4万人。

      突出“五个率先”,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构建好的体制机制。达州从破解脱贫攻坚体制机制难题入手,全力在五个方面推进率先突破:

      率先建立“双组长制”,将脱贫攻坚纳入各地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明确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同为第一责任人,市县两级全部由党委副书记或政府常务副职分管脱贫攻坚工作。

      率先健全扶贫移民机构,扶贫移民局长全部进入本级政府党组班子,并充实68名干部到市县扶贫移民局,确保人员充足、有人办事。

      率先设立脱贫攻坚“三大基金”,市县联动建立专项扶贫基金9200万元、产业扶贫信贷基金7.2亿元、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3.6亿元,后两项基金银行按3倍匹配并按5-10倍放大信贷,将撬动金融投入50亿元以上,确保资金到位、有钱办事。

      率先提出“教育资助解困一批”,全市已资助12.1万人,着力依靠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率先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每个贫困村配置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工作组、1名农技员。“五个率先”打破了制约脱贫攻坚推进的瓶颈,促进了脱贫措施的落实,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批示肯定,陕西汉中、省内自贡等多个市州到达州考察交流。

      实施“三大会战”,攻坚推动整村脱贫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是制约贫困村脱贫的瓶颈问题。达州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着力推动贫困村基础、产业、民生大发展。

      实施基础建设大会战。重点推进路、水、电、网等基础建设,149个贫困村累计硬化公路1568.8公里,10.2万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101个村实现宽带覆盖,到位农网改造资金9.1亿元。

      实施产业培育大会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5.84万名生产发展扶持对象全部落实了种养殖项目;大力推广“农村淘宝”项目,78个村建立了电商服务平台,打开特色农产品销路,渠县大山村鸡蛋上线一小时销售100单、一天卖光全村土鸡蛋。

      实施民生改善大会战。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医疗救助和教育资助,减少非收入贫困现象发生。今年,已完成危房改造8672户,启动易地扶贫搬迁2.86万人,技能培训1.28万人,12.76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参加新农合,96个村新建卫生室,116个村新建文化室,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落实“三个强化”,精准扶贫到户到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按照全省“六个精准”要求,达州重点在帮扶管理、资源整合、督导考核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并每季度召开一次不同主题的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千方百计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强化精准帮扶管理。依托全省“六有”平台和全市驻村帮扶信息平台,将149个贫困村精准纳入“10+7”专项扶贫方案,实行信息智能化管理;将12.76万贫困人口精准分类到“六个一批”,并通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网络平台”落实帮扶干部,实现村村户户有人帮。

      强化精准资源整合。建立项目资金统筹管理平台,凡申报涉农项目和民生资金必须优先覆盖至贫困村、贫困户,否则一律不予预算、不予审批、不予资金拨付、不予竣工验收、不予决算审计,今年已整合项目2067个、资金4.46亿元。发挥“三大基金”作用,成功引入3.8亿元工商资本进入贫困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业。

      强化精准督导考核。市本级成立由人大、政协领导任组长的3个督导组,定向对149个贫困村开展精准督导。制定脱贫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第三方评估,在对各地经济社会目标考核中,脱贫攻坚绩效权重提高至60%。

      深化“三大创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达州紧扣脱贫攻坚最紧迫的问题,以农村“6+10”专项改革为依托,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创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贫困村产权“六权同确”为基础,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为依托,设立30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到贫困村创办实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宣汉县庙安乡洞子村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实行“11233”(10%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专合社公积金、20%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分红、30%股权量化分红、30%社员分红资金)收益分成,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

      创新实施新村四区合一建设。坚持“后发高点起步”,采取农建基础配套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四区合一”模式新建扶贫新村62个、农村廉租房1095户,同步构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新方式。探索农房按揭模式,在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试点,鼓励企业先期垫资按新村规划建房,贫困户以财政补助、投劳折资方式交纳20%首付后入驻,余款每年从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中无息抵扣,在较少债务压力、又有就业保障的情况下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

      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重点选派具有农业、科技等专业背景的干部到149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并建立选任、管理、考核、保障、奖惩于一体的“1+5”政策体系,逗硬执行帮扶承诺、巡回督导、召回问责等制度,确保第一书记到岗到位。强化党建引领,在开江县柳家坪等6个村探索建立由机关、企业、专合社+贫困村的“N+1”“联合党委”,党员能人带动,通过股权量化形式发展银杏1120亩,贫困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分红”三份收入,人均增收630元以上。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